中国凭借其“高科技”,通过拼接、加工等方式,将边角料、碎肉与大量食品添加剂,制成的类似肉制品,价格低廉、食用方便,这就是所谓的“合成肉”。这些“合成肉”,借助调味料、胶质、香精等,制造出与原肉极为相似的质感和味道。与真正的肉类相比,“合成肉”蛋白质含量较低,甚至可能掺入对健康有害的成分。
不管你是“境内爱食人士”还是“境外爱食人士”,最可能吃过的两种“合成肉”是:冷冻肉丸和蟹柳。火锅是中国人的最爱,而肉丸和蟹柳是火锅的常客。以牛肉丸、鱼丸为代表的冷冻制品,实际上肉含量非常有限,有些甚至不足10%。其中,淀粉、香精和食品胶占据主要成分,精美的丸子形状,掩盖了内部成分的劣质;蟹柳这种高大上的“蟹肉”制品,与螃蟹没有五毛钱的关系,许多人将蟹肉棒视为海鲜,但实际上它是加工食品的典型代表。主要成分是鱼糜和添加剂,鱼糜、大豆蛋白、淀粉和香精构成了所谓的“蟹肉”。长期摄入含大量香精和色素的食品,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很多朋友早已晓得冷冻肉丸和蟹柳是“合成肉”,不吃或少吃。肉丸和蟹柳不能吃,那就吃超市里买来的冷冻牛肉卷和羊肉卷,心想这总不会也是“合成肉”吧?恰恰就是!特别Made in China的,嫌疑更大。牛肉卷和羊肉卷是涮火锅的绝配,但这些薄薄的牛肉卷和羊肉卷,其实由猪肉、鸭肉和其他冷冻边角料拼接而成,其膻香味,依赖的是香精增味调味,口味越像,口感越好,科技含量越高。
好吧,不吃火锅了。吃烧烤去,而且,什么都不吃,就吃羊膻味四溢的羊肉串!羊肉串不会也假吧?有专业机构测试了市面上13款羊肉,结果显示,其中只有5款是羊肉做的,5款是鸭肉制作,其余的则是由猪肉、鸡肉、甚至牛肉冒充。牛肉价格与羊肉不相上下,为何有人会用牛肉冒充羊肉呢?因为这是合成牛肉,成本低廉。深圳市场监管局也多次检测市场上的羊肉串,结果测出那些羊肉串里,含有猪肉和鸡肉DNA。这让吃了这些羊肉串的穆斯林朋友情何以堪?!
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从外观和口味上分辨出假羊肉串。假羊肉串的制作方式,是将鸭胸肉切成粒状,在加工环节时不法商人会添加羊肉粉,让鸭胸肉闻起来有股羊肉的味道。之后再按照一块鸭胸肉,一块羊脂肪的方式穿上签子。在烤制的时候,羊脂肪会滋滋向外冒油,滴在肉上就会形成特有的羊膻味,吃起来和羊肉一模一样。还有的假羊肉串根本不用羊油,而是使用羊肉粉让肉质闻起来像羊肉,然后在烤制的过程中,撒入浓重的孜然香料,吃到嘴里,如同真的羊肉。
既然如此,那火锅不吃,烤羊肉串也吃不得,干脆到超市买袋培根肉,回家煎个鸡蛋充饥这总可以吧?谁知道,回到家,手机弹出警示信息:“培根肉从美国传入,由英语‘Bacon’译音而来,是将猪肉经腌熏等加工的猪胸肉,因此又名烟肉。在超市买到的培根肉,名不符实。产家为了降低成本,一般用肥肉片和瘦肉片堆叠,有的直接用碎肉拼接,添加卡拉胶、TG酶等拼接剂,塑造出培根肉的花纹。这种‘培根’,上锅煎制之后基本没什么变化,缺少猪肉脂肪燃烧的自然香味。”
去!无奈之下,我只好扔了培根,开了一罐豆豉鲮鱼罐头。这种罐头,是将鲮鱼油炸后,拌以豆豉浸泡在油中封装。上个世纪在香港,因为这种罐头价格低廉、保质期长、味道浓郁,可以单独拌饭食用,也可以炒青菜用,所以风靡一时。之后传到大陆,再从大陆传到全球。
这种罐头原料主要是鲮鱼、豆豉、植物油、糖、酱油、盐和香料。虽然也有不少添加剂,但至少一尾尾的鲮鱼是齐整的,有豆豉咸和少许烟熏味,浸泡在植物油的鲮鱼肉质有嚼劲,骨头酥软可食用。在南方,豆豉鲮鱼最经典的吃法,就是用来炒油麦菜。
于是,在火锅、羊肉串和培根都没有吃成后,豆豉鲮鱼炒油麦菜成了我“最后的晚餐”。
美国高产玉米大豆,这些人类饲料就是掺了肉末的豆腐干泡在玉米淀粉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