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正文

中德两国间谍,从合作到敌对

(2024-12-22 00:09:27) 下一个

对于如今的德国情报机关而言,中国间谍是主要对手之一。近年来,负责境内反间谍任务的联邦宪法保卫局多次发布消息称,和中国有关联的黑客组织发动了针对德国的黑客袭击,德方重点人物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受到中国特工的针对性挖角,中国的间谍刺探德国经济界、科技界、军界的消息,德国的外交、经贸政策领域也遭到了渗透。此外,旅居德国的中国异议人士也是中国情报机关的监视目标。

 

德国与中国的情报合作关系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从冷战时期的战略协作,到当今日益复杂的竞争与防范。这一历程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各国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方面所采取的策略调整。

 

西德(联邦德国)与中国在情报领域的合作,主要针对共同的战略对手——苏联。19857月,一个德国官方代表团访问中国,时任德国联邦情报局副局长、相关部门主任以及若干名联邦议员也在代表团中。他们相互约定对行程内容保密。他们下榻在北京的一处政府招待所,还为中国方面准备了若干礼物:德国手表、瑞士军刀、圆珠笔……还有德国Minox公司生产的间谍相机。礼物价值总额约为5900西德马克。

 

这个代表团访华的主要目的,就是和中方商讨帕米尔行动"的细节。德国联邦情报局通过和中国情报机关的该合作项目,向中国提供了价值数百万西德马克的窃听设备。一方面,西德方面想以此来监听苏联军方通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测试一批电子干扰装置。这些装置主要是为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战斗机研发的。

 

德国联邦情报局(BND)通过帕米尔行动,向中国提供了价值数百万西德马克的窃听设备,用于监听苏联的军事通信。这一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中期,即使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后,美国方面立即终止了和中方的情报合作,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快就撤除了设在新疆的监听设备。不过,德国联邦情报局却在六四事件后坚持和中国合作,针对中亚地区的合作监听项目,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也从最初的战略合作逐渐转向更为复杂的互动。近年来,德国情报机构对中国的间谍活动表示关注。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BfV)多次发布报告,指出与中国相关的黑客组织对德国发动网络攻击,试图获取德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的机密信息。此外,中国情报机构还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对德国的关键人物进行挖角,并监视旅居德国的中国异议人士。 

 

近年来,德国发生了多起涉及中国的间谍案件,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21年,一名75岁的德国公民Klaus L.,因涉嫌为中国情报机构从事情报活动而被捕。据报道,Klaus L.曾长期为德国联邦情报局工作,但在退休后与中国情报机构建立了联系,涉嫌向中方提供情报。这一案件的复杂性在于,Klaus L.同时与德国和中国的情报机构保持联系,成为一名双面间谍 

 

面对中国日益活跃的情报活动,德国情报机构加强了对中国的防范。在联邦议院的年度公开听证会上,德国联邦情报局局长卡尔(Bruno Kahl)警告德国政商人士,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不要太天真,必须重视全球崛起的专制中国带来的威胁。此外,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也警告境内的中国情报活动,强调中国情报机构对德国的渗透和影响力正在增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