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正文

经济萧条现“口红效应”,女人买口红点燃激情

(2024-12-15 00:08:40) 下一个

涂上口红,女人马上觉得自己焕然一新,自信心瞬间提升。红色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颜色,无论是中国的喜庆红,还是西方的性感红,都代表激情、力量和生命力。鲜艳的颜色,能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带来愉悦感。而这种愉悦,让女人觉得自己更美,美到可以征服整个世界。

 

口红不仅是女人自信的象征,更是经济学家用来解读人类心理与经济寒冬互动的绝佳工具。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口红效应,它的基本逻辑是:经济越不好,女人越爱买口红。

 

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手头紧,房子买不起,车子也遥不可及,奢侈品成了镜花水月,但对美的追求却不能断档。于是,人们开始寻求更低成本的奢侈感。一支口红正好切合这个需求:几十块到几百块的价格,既不至于让钱包大出血,又能满足对高级感的追逐。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化妆品销量逆势增长。人们发现,在工作机会稀缺、房贷压力爆表、失业率爆棚的环境下,一抹红竟然成了心理安慰的关键。1996年日本经济衰退,木村拓哉在当年成第一个为口红代言的男星,而他代言的这款口红卖到脱销。到了21世纪,经济学家干脆总结出一个规律:越是经济低迷,口红销量越高。于是,口红效应横空出世。

 

如果说口红效应在30年代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实验,那么到了互联网时代,它已经成为消费主义狂欢的重要元素。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中,全球口红和面膜的销量大幅度上升;2018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举步维艰,在全行业喊难的背景下,口红一哥李佳琦横空出世,他用15分钟卖出15000支口红、5个半小时带货353万的战绩,让无数女人疯狂买买买,令无数男人望着女人鲜红的嘴唇目瞪口呆。

 

 

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需要心理安慰;口红效应精准捕捉到了这种心理需求——一种我虽然买不起宝马,但我可以买支Dior”的替代满足感。

 

口红效应的真正内核是低价奢侈品偏爱趋势。凡是价格便宜,但又能提供心理满足的东西,都会成为经济寒冬里的救命稻草。比如签名书:你买不起稀缺限量版的名人艺术品,但一本签了名的书,却让你觉得自己手里握着文化资本;经济萧条时,高价旅行变成奢望,但电影院的黑暗中,花几十块买一场两个小时的异世界旅行,何尝不是生活的慰藉?这类消费的核心逻辑是:经济压力越大,越需要从某些微小而具体的消费行为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心理学家认为,口红效应的本质是补偿心理。当人们失去某些大件消费能力时,就会转向低成本的商品,通过这些商品找到一种自我认可和自信。就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那句经典台词:你身上的每一处,都有时尚。经济危机里,女人可能没法用Gucci全副武装,但只需一抹Chanel的红,就能马上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然而,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在经济危机中靠口红效应翻盘。那些彻底与生活必需品无关、甚至和心理安慰毫不沾边的商品,比如钻石首饰、豪车、私人游艇,会在经济不景气时直接遭到冷落。某些价格过于昂贵的中高端化妆品,其定位已经超出低价奢侈品范围,自然也难以获得口红效应的加持。毕竟,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压力,哪怕是再热爱生活的女人,也得掂量掂量钱包的厚度。

 

经济学家用口红效应分析消费心理学,商家用它制定营销策略,而消费者追求的,是某种心灵上的自我妥协”——既然我不能过上理想生活,那我就让嘴唇过得好一点。在看似冷酷的经济规律中,人们总能找到一条自我安慰的缝隙。口红效应提醒我们: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疗愈。经济寒冬里,嘴唇涂上一抹火红色,可以点燃生活的激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