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正文

三观不合,何以为友?

(2024-10-06 01:22:13) 下一个

在个人交往中,很多人不愿与三观不合的人交往,讨厌那些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这句古语,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同样也适用于国家关系和国际政治,尤其可以用来解释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所谓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代表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规划人生以及如何评判事物好坏的基本标准。在日常交往中,三观的契合度往往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建立起持久而深厚的友谊。三观不合的人,由于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往往会在很多问题上产生根本性分歧,甚至冲突。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互动,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认同感。价值观的差异使得双方对同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进而导致认知冲突。例如,有人热爱祖国、仇视美国;有人崇尚自由,向往美国。前者认为后者崇洋媚外,不爱国,背祖忘宗;而后者则认为前者狭隘偏激,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先进的思想。这种情感上的对立,往往会进一步加剧双方的敌意,使得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张。这样的认知冲突不断累积,最终会使双方关系出现裂痕。

 

人们往往会倾向于与那些能够给予心理认同的人交往,因为这种认同感能够带来心理上的舒适与安全感。而三观不合的人之间,往往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反而容易出现争论、指责,甚至敌对情绪。长期处于这样不舒适的交往状态下,双方很难维持友谊,甚至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感。

 

三观不仅仅是抽象的思想观念,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差异较大的人,通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迷信中医、泡功夫茶、喝枸杞养生的人,通常崇尚传统文化,认为中医、茶道和养生等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能够给他们带来健康和长寿。中医讲究阴阳调和、天人合一,而茶道、枸杞水等被认为可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是一种相对自然的保健方式。这类人往往对现代西方的医药和生活方式持怀疑态度,认为很多现代的健康理念过于激进,或是对身体产生副作用。这种人,多数上了年纪。

 

另一方面,喜欢运动健身、喝咖啡、品葡萄酒的人,则通常更注重科学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他们推崇西方的健康理念,比如通过规律的运动、营养的摄入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保持健康。而咖啡和葡萄酒则象征着一种更现代化的生活态度,追求高效工作、享受生活的精致感。这类人,多数是年纪较轻的人,他们觉得泡功夫茶、喝枸杞水太过传统,甚至带有迷信成分,不符合他们对健康和生活的追求。

 

在国家关系中,价值观的分歧同样是国家间冲突与敌对的根本原因之一。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这种三观不合不仅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也成为两国在诸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根源。

 

中国实行的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强调国家主导的中央集权式发展模式;而美国则奉行资本主义制度,推崇民主、多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这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中美两国对权力、自由、市场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差异。

 

美国一直以来将自身视为自由世界的灯塔,并认为其政治制度具有普世性,适合全球推广。而中国则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强调自己的制度符合本国国情,不需要接受西方模式的照搬。这种对政治制度的自信和坚持,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互动充满了摩擦和对抗。

 

 

中国政府对于西方思想的渗透充满警惕,尤其是对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极为防范。长期以来,中国的宣传机器将美国塑造成最大的敌人,不断强调美国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试图推翻中国政权。这种宣传不仅反映了中国对自身制度安全的担忧,也揭示了两国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对立。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思想输出被视为一种威胁,是颠覆其强权政府的潜在工具。中国对美国的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担心美国会通过传播民主自由的理念推翻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产品以及学术交流等领域,认为这些都是美国用来输出其民主价值观的手段。这种防御性心理使得中国不断加强对外来思想的防范,强化国内的意识形态控制,以避免西方价值观对国内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过大影响。因此,中国在国内通过严厉的信息控制和意识形态宣传,来抵制西方价值观的渗透,防止颜色革命和平演变

 

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也充满了戒心。美国长期以来主导着全球秩序,并通过推广自身价值观维持着其国际领导地位。然而,中国的崛起使得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美国不仅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也通过政治外交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这种遏制不仅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担忧,也是两国意识形态对立的反映。

 

中美两国的三观不合不仅体现在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分歧上,还在更深层次上激化了双方的敌对情绪。这种敌对情绪不仅仅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更是源于对对方价值观的深刻不信任和恐惧。

 

中美关系中所体现的敌对情绪与日常生活中的三观不合现象有着类似的心理机制。人们之所以会与三观不合的人保持距离,甚至产生厌恶感,往往源于对自身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捍卫,以及对对方可能带来的冲击的恐惧。

 

三观不合的人往往无法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认同感,缺乏共同的价值基础。在国家层面,这种认同感的缺失会导致敌对情绪的滋生。

 

在中美关系中,这种认同感的缺失尤其明显。中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看待世界、定义成功和处理国内外问题的方式上根本不同。这种根本性的不认同感使得两国之间无法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一致,进而形成一种互相防范和排斥的心理。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被视为一种潜在威胁,而美国则认为中国的集权主义模式与自由世界的理念相悖。这种缺乏认同感的局面,使得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都难以找到共同语言。

 

在个人交往中,三观不合的人会对对方的思想、行为感到威胁,担心自己的价值观会受到质疑或挑战。这种心理在国家间同样存在。中国担心美国通过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渗透,削弱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而美国则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威胁,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动摇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主导权。这种互相怀疑和戒备的心理,加剧了中美关系中的敌对情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那些把刘晓波三百年殖民论批得体无完肤的粉红精英,到头来自己都是身体力行去拿了盎撒美帝身份护照,使出各种招数明里暗里豁胖显摆在鬼佬上等人圈子如鱼得水的点点滴滴:)
cager812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客气了一点,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可调和。
ccp最终目的是把红旗插遍全世界。而美国不希望谁用军力改变现有边界。
茵芯 回复 悄悄话 中美关系融洽时,双方都不再提意识形态; 关系不好了,共产党中国成为关系中的症结。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人生观?
老天真 回复 悄悄话 只有孔子这样的伟大人物,才能接受“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小人们都是以共同利益和言论聚在一起的,只不过是把“共同利益”美化为“世界观”这样高大上的词汇而已。各国之间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和经济利益都不一样,如果各自能理解对方,世界才有和平,人类才能共同发展。像基督传教士那样喋喋不休地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最终将导致战争和互相屠杀。所谓“三观一致”,说穿了和“穿一条裤子”也没有多大区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