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支持拘禁日裔美国人最大的声音来自代表加州白人立场的人士。一百年前加州白人农场主对日裔经济竞争产生了强烈焦虑,促使他们推动一系列系统性歧视性立法和实际侵害,以将几乎全部西海岸日裔美国人驱逐到集中营为最高点。
而今天,这种焦虑在美国的‘红色州’仍有回响,只不过焦虑的源头从农业产业竞争转向了中美两国间更广泛的经济竞争,在形式上也略有变化。无论是联邦层面的“中国计划”,还是一些州精心伪装、实则针对华裔的土地与房产政策,都是这种对外部威胁情绪的体现。保守派通过激发民族主义情绪以动员选民,沿用了历史上的老套路:借由制造内外敌人,凝聚内部力量。
以下正文中的支持拘禁日裔美国人的观点,完全来源于维基页面,未做删节和筛选。这些引用文字仅为历史记录,不代表本人立场。反对拘禁日裔美国人的观点将在系列的下一集详细阐述。)
非军事人士主张排除、驱逐和拘留
驱逐和监禁日裔美国人在许多憎恨日裔美国农民的白人农民中颇受欢迎。白人美国农民承认,出于自身利益,他们必须驱逐日本人。[38] 这些人认为监禁是驱逐日裔美国竞争对手的便捷手段。
萨利纳斯蔬菜种植者-运输者协会常务秘书奥斯汀·E·安森在1942年接受《星期六晚邮报》采访时表示:“我们被指控出于自私的原因想要驱逐日本人。我们就是这样的。这涉及到居住在太平洋海岸的是白人还是棕色人种的问题。他们来到这个山谷工作,并留下来接管了这里……如果明天就把所有日本人都驱逐出去,两周后我们也不会想念他们,因为白人农民可以接管这里,生产日本人种植的所有东西。而且,战争结束后,我们也不希望他们回来。[62]“
(校注:加州白人主导的立法机构在1913年出台外侨土地法,禁止不能归化的外侨(即日侨)拥有或者租赁农业用地,并于1920年进一步修正,禁止借用子女等名义上的所有权曲线拥有土地。9066号行政命令出台被这些安全焦虑的加州农场主等白人群体的一大胜利。)
爱达荷州州长蔡斯·A·克拉克在1942年5月22日的狮子会演讲中表示:“日本人像老鼠一样生活,繁殖和行为举止都像老鼠。我们不希望他们……永久地居住在我们州。”[71][38]
为赫斯特报业撰稿的专栏作家亨利·麦克莱莫尔的文章代表了当时的公众情绪:“我主张立即将西海岸的所有日本人迁移到内陆深处。我指的也不是内陆的某个好地方。把他们赶到一起,打包带走,让他们在荒地里待着……我个人讨厌日本人。我讨厌他们所有人”。[64]
洛杉矶的美国众议员利兰·福特(共和党-加州)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要求“所有日本人,无论是否为日本公民,都应被关进[内陆]集中营”。[38]
报纸社论对拘禁日裔美国人的看法
(图片来源:著名儿童书作者 Dr. Seuss为纽约的自由派报纸所画的漫画,暗示西海岸的日裔美国人都是第五纵队的成员,准备伤害美国。)
当时美国各大报纸的社论普遍支持国家监禁日裔美国人。1942年2月19日,《洛杉矶时报》发表社论指出:”自12月7日以来,该地区的安全明显受到威胁,潜在的破坏分子和第五纵队出现在炼油厂、储油罐、飞机制造厂、陆军哨所、海军设施、港口和通讯系统附近。按照正常的合理程序,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天,政府就会将所有日裔侨民及其直系后代围捕并送往内陆地区,进行分类,并可能予以监禁。[102] 这涉及到侨民和未被同化的人。”
1942年2月20日,《亚特兰大宪法报》发表社论更进一步指出:”现在是时候停止对日裔侨民和日裔美国人冒险了……虽然美国人天生厌恶严厉措施,但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这是一场全面战争,没有美国人在日本、德国或意大利逍遥法外,而且在这个国家,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冒着哪怕是一丁点来自国内敌对势力的重大灾难的风险。”[103]
《华盛顿邮报》1942年2月22日的一篇社论指出:”只有一种方式可以理解总统授权陆军设立“军事区”以禁止公民或外国人进入的命令。那就是将该命令视为全面防御的必要补充”。[104]
《洛杉矶时报》1942年2月28日的一篇社论指出:”至于相当数量的日本人,无论出生在何处,不幸的是,毫无疑问。他们支持日本;他们将尽一切可能通过间谍、破坏和其他活动帮助日本;为了加州和美国的安全,他们需要受到约束。由于对美国的忠诚没有可靠的检验标准,因此所有人都必须受到约束。真正忠诚的人会理解,并且不会反对”。[105]
1942年12月8日,《洛杉矶时报》的一篇社论指出:”在美国这些中心的日本人得到了最好的待遇,食物和住房也比他们许多人以前所经历的要好得多,而且受到了最低限度的约束。他们的食物和住房与陆军一样好,甚至更好……美国人民可以没有牛奶和黄油,但日本人会得到补给。”[106]
(校注:这个社论所声称的和未来要提到的关于集中营报道的文字并不符合)
1943年4月22日,《洛杉矶时报》的一篇社论指出:”作为一个种族,日本人为自己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无良背叛记录。无论多么小的理论上,释放在这个国家受到拘禁的人可能会带来很多好处,但这些好处与它所蕴含的风险相比,将是多么微不足道。”[107]
《洛杉矶时报》的一篇社论称,“毒蛇无论在哪里孵化,终究是毒蛇……因此,一个日裔美国人,父母为日本人,接受日本传统的熏陶,生活在移植的日本氛围中……尽管他名义上偶然获得了公民身份,但几乎不可避免地,除了极少数例外,他长大后会成为日本人,而不是美国人……因此,虽然将他们全部视为潜在敌人可能会对少数人造成不公,但我无法逃避这样的结论……在我们与他们的种族交战之际,这种待遇……应该给予他们每一个人。“[65]
(校注:与下一集中的其他反对声音对比,可以看出美国本土舆论中所谓的安全焦虑可能掩盖了更深层的种族主义情绪和经济竞争的压力。)
密码学军事技术角度出发的支持监禁意见
在《魔法:二战期间美国情报部门和西海岸日本居民撤离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书中,前国家安全局特工戴维·洛曼认为,“魔法”(美国密码破译工作的代号)截获的信息构成了“大规模间谍网的可怕幽灵”,因此监禁是合理的。[78]洛曼认为,监禁是为了确保美国密码破译工作的保密性,因为对日裔美国人的有效起诉可能需要披露机密信息。如果美国的密码破译技术在对个别间谍的审判中被披露,日本帝国海军将修改其密码,从而削弱美国的战略战时优势。
一些学者批评或驳斥了洛曼的论证,即部分日裔美国人的“不忠诚”可以使“监禁12万人,包括婴儿、老人和精神病患者”的行为合法化。[79][80][81] 洛曼对“魔法”电报内容的解读也受到了质疑,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电报表明日裔美国人没有听从日本帝国对美国进行间谍活动的提议。[82]一位评论家认为,洛曼的书早已被“驳斥和抹黑”。[83]
保守派评论员米歇尔·马尔金在其著作《为拘禁辩护:二战和反恐战争中“种族定性”的案例》(2004年)中为洛曼得出的争议性结论进行了辩护。[84] 马尔金为日本监禁辩护的部分原因是,她认为“批评者不断危言耸听,他们认为美国的每一项反恐措施都等同于拘禁”。[85] 她批评了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并暗示批评日本监禁的学者别有用心。她的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尤其是在她对“魔法电报”的解读方面。[86][87][88]丹尼尔·派普斯(Daniel Pipes)也援引了洛曼的观点,为马尔金辩护,并表示日裔美国人监禁是“一个好主意”,它“为今天提供了教训”。[89]
日裔美国人内部的声音
日裔美国公民联盟(JACL)的领导层并未质疑将日裔美国人排除在西海岸之外是否合宪。该组织认为,不抗议地服从政府命令更有利于社区,因此建议约12万受影响的人和平撤离。[63]
(校注:日裔美国公民联盟成立于1929年,致力于维护日本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利、促进族群融入与美国主流社会和解。主要由二代日裔美国公民组成。JACL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取向的少数族群组织”。战前有意与更激进民族主义日裔团体保持距离。在珍珠港事件后立即表态支持美国政府,号召日本裔“服从安排,证明忠诚”。
9066号行政命令发布后,JACL很快召开了会议,形成了共识“日裔美国人将完全服从政府命令,协助军方执行转移,以示忠诚。”,这一立场客观上减少了军方拘禁日裔美国人的阻力,为同族被广泛迫害提供了便利。在拘禁政策实施期间,JACL依然主张“合作服从”,反对抗命、法律诉讼与罢营行为,强烈反对包括Fred Korematsu在内的反抗拘禁的法律挑战者被一些历史学者和拘禁营幸存者批评为“与政府合作打压自己同胞”的组织。有记录显示,JACL成员曾向政府情报机构告发日裔内部的“激进分子”。JACL也积极鼓励年轻人参与战争动员,助力后来442团级战斗队的建立。
1980年代起,JACL内部开始有一批年轻成员主动承认组织曾在二战期间“道德失败”1990年代,JACL正式向日裔反抗者与战时批评者道歉。
JACL在1942年时成员约几千人,是整个社群中的较具有影响力的组织,但在当时他们的声音几乎成了日裔族群中能传达到媒体的唯一声音,而剩下的日裔美国人整体处于失语震惊状态。除部分人在迁移令发布前搬到非军事区外,另有极少数人选择对抗军方命令,躲藏或者主动违法来挑战法令,但都被监控严密的网络以及被邻里举报而告失败。)
相对于整个族群受到的种族主义威胁,华人间的那些不同政见就不那么重要了。理性表达政见,开放听取不同意见,————说得很在理!在被用肤色针对,或者被出生地针对的时候,内部的分歧都应该放到一边,共同反对出生地歧视。
不要助长对抗和战争危险,既是为自己好,也是为国家好。————这也是理性态度。战争在眼前的时候,去火上浇油火中取栗,是为不智之举。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当经济出了问题时,政客用政治来解决,当政治也解决不了时,政府就得靠战争来解决经济问题了。————程程说得太对了!政客和军人总是指望用简单的路径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结果往往带来更多的问题。
眼下的关税战,有可能引发全世界的经济衰退。我比较悲观,在可预见的未来,战争很难避免。————唉,且行且珍惜吧,期待最好,也对最坏有心理预期。
二战之后,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和平了快80年,只有局部冲突或小范围战争,可惜这种大致和平的状态在历史上并不是常态。————真正的人类永久和平如果只有通过最深的人类痛苦才能得到的话,又何尝不是人类自身的悲哀呢。
战争时期和目前的状况不能同日而语,更为主要的区别是媒体的推波助澜。如今的社会分化,造成了一个阵营的人基本听不到其他声音,因为“聪明”的媒体只会推送观点相同的新闻给民众。造成很多断章取义甚至曲解。——————这个信息的传播方式在当时和现在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是弱化了不同意见方互相影响对方的机会,不过这也让不同的声音不至于被完全压倒,算是有利有弊。
再次提出,维基百科的性质造成了很多不实信息。希望真凡多加一些自己研究之后的注解。————谢谢可可的提醒!当初要做这个专题,选取维基的出发点就是希望保持自己选材的客观。不过这个页面本身也有它自身的立场问题,所以我要开初做这个声明,让读者知道哪些是我的立场,哪些是素材的问题。
再次提出,维基百科的性质造成了很多不实信息。希望真凡多加一些自己研究之后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