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贡氏

沈仲章(1905-1987),排行名锡馨,笔名亚贡、亚贡氏等。沈仲章一生经历丰富,涉足甚广,颇具传奇性。
个人资料
正文

北大与清华携手抢救“国宝” (續)

(2025-09-22 13:32:03) 下一个

 

【編者按】

本文由作者授權轉發。日前上傳時,看草稿是全文。刊出才發現後部遺失,非常抱歉!當時網頁不讓動,曾以爲是上了首頁的緣故。現已隔了幾天,再點擊“編輯”,仍是亂碼,無法增補。所以,只好將未刊餘部作爲,單篇專發。為方便閲讀,從第三大節開始。

正文之前,先就上篇链接)若干文字及讀者評論,略補信息——方括號内摘袁文(及評論),下附說明。

[摘袁1:“沈仲章与西南联大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在“沈仲章”这个名字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秘密,其中的关键词是“居延汉简”。]
沈仲章這個名字背後,隱藏著不少“歷史秘密”。這裏就説西南聯大,校史全長八年。校方自始自終為沈仲章保留職位,背後至少有兩個相當大的“歷史秘密”,分兩個時段:前四年為居延漢簡,沈仲章把居延漢簡救運到香港後,留在那裏拍攝簡牘、編製圖冊;後四年為“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抗戰勝利前,沈仲章在江南秘密轉移各類國寶,勝利後接收敵僞圖書文物。西南聯大校級領導明白,更大範圍的文化抗戰更需要這個特殊人才沈仲章——沈仲章與西南聯大的奇特關係,應可被視作聯大為全國文化抗戰作貢獻的一種方式。

[摘袁2:当1937729日北平失陷,藏于北大的居延汉简和相关资料无人顾及时,他挺身而出,在无任何官方授命的情况下,依靠可靠同人帮助,先后分几次把居延汉简秘密转移出来,并且在短短十天内,将全部汉简妥善装在两个特制的大木箱内。在后来的约半年时间里,由北平而天津,由天津而青岛,再由青岛而香港,腾挪数千公里,最终于1938年初将这批汉简安全运抵香港大学妥善保存。(有讀者針對“特製箱”評:那只特制的箱子以前我家里就有,是大学和博物院朝大后方运送书籍文物大批制造的箱子,战后复员回来有些变私用了]

悄悄話交流,明白不是同一種“特製箱”。沈仲章設計的特製箱(現命名“亞貢方舟”),看起來像很普通的箱子,這樣容易逃過敵方的眼綫監視、關卡檢查。而亞貢方舟”的奧秘在於,木殼内襯有一層瓦楞狀鐵皮。不難想到,鐵皮能防潮。沈仲章還想到,運途難免碰到下雨、存放處或有水窪、甚至不小心落入水中,如果縫隙滲水,濕氣也不易散發,簡牘就會霉爛,墨跡也會模糊。為保證不滲水,沈仲章反復實驗焊接方法。瓦楞狀有抗震作用,但也給焊接合縫等工序,增加不少難度……參見《沈仲章與居延漢簡》第一冊第五章。
評論者見過的箱子,“内衬不是铁皮的”。我們(沈亞明、編者以及關注該條信息的諸多學者與友人)認爲,這樣的討論具有學術意義,對比細微差別之後,“亞貢方舟”之特殊(以及其特殊之不宜看出)更清楚了。評論者表示無須鳴謝,但我們很感激這位評論者的耐心與善意

 

天津1937:北大与清华携手抢救“国宝”(下)
/袁帆

三、熊大缜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沈亚明还根据其父生前另外给她描述的详细过程,另外撰写了《沈仲章和冒险相助救国宝的老百姓》一文。其中关于“熊大缜帮助沈仲章运出两只装满国宝的大箱子”一节,具体描写紧张、刺激,极具画面感。

(配圖見上篇)

   193812月,日本人在北京大学追查居延汉简,并且已经将矛头指向沈仲章。沈仲章得到消息后,决定立刻带着箱子乘船离开天津去香港。沈欣赏熊,信任熊,找熊一起研究如何躲过海关检查。对于这个看似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他相信熊大缜比他更有办法,因“熊”与底层社会有广泛联系。

熊大缜陪着沈仲章去结识能帮上忙的人,对他们讲“是北京大学的贵重东西,不便叫日本人查问”。发动大家,“国难当头……都是中国人,帮帮忙,箱子不能受检查”。

由于熊大缜的关系,沈仲章在帮忙者的链条中被转递介绍。沈节节操心,恳求每个环节,“绝不能让敌人检查”!沈预知上船前最后的海关检查最严格,便亲自跑到码头,要亲眼盯着箱子过关。

天津海河轮船码头旧影

海关内部的帮忙者专等马虎的日本督查官当值,送上托运单。搬运工见批示 Examine(检查),就撕掉单子,不运了。循环了五六次,等了不止一天。眼看到了启航日,如果箱子不能入舱,沈仲章也不愿上船,他都准备退票了。編者按:袁文在另處發表時,用詞“日本上司”。文下有評論質疑,天津海關是英國人控制,怎麽會有“日本上司”云云。不妨借此機會,替作者解釋:天津淪陷後,日本人派員進駐海關。1937年秋,日英尚未宣戰。很可能,海關名義上仍歸英國人管理。暫不糾結名義,而思考戰爭時期的境況。應不難理解,就“控制”檢查而言,日本人權力更大。“日本上司”是寬鬆用詞,改用“日本督查官”更妥。也借此機會,徵集當年天津海關的各類實錄。】

终于,瞅见一个有机可乘的空子。日本人批示 Examine and Pass(查后放行),搬运工用橡皮把前部擦去,只留 Pass(放行)。高声呼叫:PassPass,不检查!随着喊声,大家七手八脚推箱子,沈仲章也使了一把劲。

华人检察员都已被事前“串通”了,搬运工们一哄一拱,两只箱子就过了检查口。马上,另一批搬运工把后面的待检物送上来,吸引汉奸眼线。而沈仲章的目光,则紧跟两只箱子上了甲板,进了船舱——没有开箱!

事实说明,熊大缜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书呆子”,他在与底层社会打交道时能做到游刃有余,足见其智商、情商都不是一般的“高”。这种能力在抢救国宝时与天津民众的爱国热情完美结合,这才创造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沈亚明在文章中强调,“父亲生前对熊大缜的感激与怀念,长达约五十年”。

四、值得后人铭记的诚挚友谊

沈仲章与熊大缜(1930年代)

   北大与清华均为著名学府,在百年历史上长期合作,事迹万千,而沈仲章和熊大缜在天津结下的患难之交,则是其中极为特殊之一。

无论是沈仲章的挺身而出,还是熊大缜的出手相助,让他们冒死抢救“国宝”的勇气,都是来自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华文明的血脉之爱,对倭寇罪恶的切齿痛恨。

他们之间的相交不过百十天,后续再无交集,然而在沈仲章心中,“熊大缜”却让他惦记了一生。只是他不知,熊大缜在他们分手一年半之后,就已身殉那场惨烈的抗敌战争……

如今,当年携手抢救国宝的两位优秀学子都已远去多年,然而他们在特殊战斗中结下的诚挚友谊,却值得后人长久体会,永远铭记!

2025/9/14 修订于上海)
上一篇: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661/202509/14623.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rgon_Argon 回复 悄悄话 因“无法修改推荐到首页的帖子”,於此更正:編者按内“亞貢方舟”之特殊(以及其特殊之不易看出)————“易”筆誤“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