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捷径

分享投资理财知识、经验、美股研究;生活随笔。
个人资料
硅谷居士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山村传奇 三 童年噩梦之做客家家家

(2023-09-07 09:21:16) 下一个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
     --江南童谣

第一节  不说“河南话”的河南人

我的老家虽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管辖,但是距离信阳市更近一些。我们老家那里的方言,是属于中原官话里的“信蚌片”,仅仅流行于河南信阳周边地区和安徽蚌埠地区。这个河南方言,即不同于南阳大部分地区的“南鲁片”,和河南开封那里的“主流河南话”,就是”郑开片“方言,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以前看电视节目里的河南话小品,总觉得演员们说的河南话土得掉渣儿,也打心眼里不服气:他们不代表我们这片儿的河南人。

后来我在北京上了几年学,再回老家去,说起老家话来就不那么地道了;很多词汇都是用普通话的音、再按照河南话的调子念出来。有一年路过郑州,出租车司机跟我聊天,估计是听出我的河南话不同寻常,就问我说的是何种语言。

我:我是地道河南人,说哩当然是河南话了。

司机非常不屑:恁这也叫河南话?恁说哩逗是普通话!

我只好莞尔一笑。


第二节  我的外祖母叫“家家”

中国人对外祖母的叫法,北方主流是“姥姥”,南方主流是“外婆”。我们老家是处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分界线上,南北通吃:有叫”姥儿“的,有叫”外婆“或者“魏婆”的,也有直接叫”婆“的。

我的外祖母家属于湖北随州市;当地人叫外祖母为“家婆”,或者“家家”,发音是“嘎嘎”,或者“嘎儿”;外祖父就叫“家公”,发音是“嘎公”。根据我的考证,按照中原古音,“家”的确应该念”Ga“(嘎)。在号称“中原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话里,外祖母也叫“嘎婆”。

说个题外话,由于“湖广填四川”的原因,历史上曾经有大量湖北人涌入四川,所以四川方言里也有叫外祖母为“家婆”或者“家家”的。

除了这个区别,随州市方言里叫母亲为“母”;所以我们家兄弟姐妹从小就称母亲为“母”。我们庄子里还有一个周伯母,也是从湖北嫁过来的,她们家的孩子也用“母”称呼母亲。其余家的孩子,一律用“妈”。后来学了英语,发现英国人比较啰嗦,“妈”和“母“两个都用上了:”妈-母“,Mom。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外祖母那里称呼女婿或者有地位的男性为”相公“。这个词,在我们河南地方戏曲的古装戏里,专用作女性对夫婿的尊称。比如,在《王金豆借粮》里,张爱姐埋怨嫂嫂在寒冬腊月天不小心把水泼在未婚夫王金豆身上,用的唱词就是:
    恶水哪里你不能泼,偏偏泼到那磨道里。
    泼得俺相公一身湿,冻坏了相公我可不依!

每次和父亲去“家家”家做客,听到外祖母她们家人一口一个“叶相公”,我心里就觉得怪怪的,感觉我们穿越到古代了。

某些地方的麻将桌上,那些多抓或者少抓了一张牌、因而丧失获胜资格而只能陪别人玩的玩家,也被尊称为“相公”。大学三年级时的“五一”假期,大学同学们一起去泰山玩。在火车上闲着无聊,大家就聚在一起打扑克牌。一个南京来的女同学,就笑嘻嘻地叫那些打错牌的同学“相公”。


第三节   一山更比一山高

小时候,我总觉得我们庄子周围的山天下无双;后来到了外祖母家,发现她们家房后的高山,足足比我们村的山高上一倍!

外祖母家的那个山村,位于桐柏山的西南麓,距离桐柏山的主峰更近,因而高山林立,绵延不绝。根据考证,当年吴承恩在南阳市新野县做县令期间,曾经在桐柏山游览数年;后来他以桐柏山的一系列名胜为灵感,比如水帘洞、桃花洞、太白顶等,写出了名著《西游记》。小时候家里有一套《西游记》,我在小学四年级就看完一遍;我三姐每每拿这件事向村里人炫耀,夸我如何了得云云。

到今天,桐柏山北麓的南阳市桐柏县有水帘洞旅游区,南麓的随州市则有西游记公园和西游记漂流景区,遥相呼应。



除了高度,外祖母家的山还有另外几个令我仰慕的地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小时候,进山采摘各种野果子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最喜爱的果子,依次排名是:覆盆子(我们老家叫”大米托盘儿")、栗子、葡萄、梅子、猕猴桃、野樱桃。有一次,我摘了一大捧覆盆子,向母亲炫耀;她看都不看一眼,悠悠地说: 我小时候,每次到山上,都摘回来一大盆呢!我羡慕得口水直流。

在我们村,家家都有耕牛;而放牛几乎是一个全职工作:大清早起来要把牛赶到山上,放牛人中间要回家匆匆吃完早饭再回山上,除了要清点牛群,还要阻止耕牛到山下的田地里糟蹋庄稼;中午牛群要回牛圈休息,下午再把牛群赶到山上或者河边吃草;直到夜幕降临,牛群才会归家。

我外祖母家放牛,完全是另外一个放法:大人们把牛群赶到深山里,当天就可以回家了;以后十天半月才进山清点一下。我发现这个惊人的事实后,不仅感慨山外有山,牛和放牛人也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第四节  有志不在年高

童年时期,我特别害怕去外祖母家。这并不是因为去她家需要走十里土路、跨八道河,也不是外祖母不待见我这个河南来的外乡人。外祖母不仅慈眉善目,做饭的手艺也比母亲高;对于她们家的汤圆、年糕、糖果子,我也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儿时怕去外祖母家,往往是因为自尊心作祟。

首先,外祖母家算是书香门第,家里的平均文化水平比我家高。外祖母和外祖父全家人,包括我母亲,都生得白白净净;正所谓一白遮百丑,在我印象里,我的表兄弟姐妹个个都继承了外祖母和外祖父的白皮肤基因。不仅皮肤白,表姐妹们个个貌似天仙,表兄弟们个个气宇轩昂。我运气不好,继承了父亲的深色皮肤基因;加上小时候发育缓慢,个子又矮。因此,每次到外祖母家,站在表兄弟姐妹们群里,我只能自惭形秽。

而最让我出丑的,还是我的“河南话"。随州市当地的方言,婉转柔和;而我说的河南口音,直来直去,说起来也算铿锵有力。但是,外祖母家的人,根本不吃我这一套,常常当着面嘲笑我的外乡口音;更有不懂事的小孩子,还一个劲儿地模仿我,往往引起哄堂大笑。每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觉得受了奇耻大辱而无地自容。

湖北人叫我们河南人“台子”,或者“台瓜儿”;我们叫他们“蛮子”。这种南北方彼此之间的“蔑称”,据说从夏商时代就开始了,历史悠久。

在我记忆里,有很多次,母亲各种威逼利诱让我陪她回外祖母家省亲。我当然不愿意自取其辱,所以能躲就躲、能藏就藏,母亲也是一筹莫展;最后她往往孑身一人,独自前往。


第五节  小脚女人

外祖母出身大家闺秀,缠得一双小脚;她的布鞋,长不过半尺。她走起路来总是小心翼翼,而这也不影响她辛勤持家并抚养了两代人:大舅母很早过世,外祖母又把大舅家的三个孩子带大。到了晚年,她就需要拄着拐杖走路了。

母亲是外祖母的第一个孩子;母女之间,感情极深。每年母亲都会把外祖母接过来住上一段时间;老太太一进门,我们全家都必须恭恭顺顺。每到这时,母亲都会亲自下厨施展浑身解数,做出各种我们平常很少见到的美味佳肴,孝敬外祖母。在我的印象里,外祖母在我家从来不去厨房帮忙。我母亲也延续这个家风:她到我姐姐家做客,只负责吃喝聊天,绝对不伸手干活儿。

后来我岳母每次到我家小住,总是没等沙发暖热就开始站起来四处找事情做。我不止一次劝她:按照我们家的规矩,姥姥进门是贵客,是绝对不能动手干活儿的。她根本不理会我的”胡言乱语”,继续忙碌。

在外祖母古稀之年,母亲先她而去。

又过了十余年,走路颤颤巍巍的小脚女人“家家”永远走了;她活了将近九十岁,在我的一众亲人里,无人能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硅谷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一茶馆' 的评论 : 虽然孩子年级小,可是孩子们也不傻,他们知道大人们的审美标准,:-)。
一一茶馆 回复 悄悄话 居士的外婆,真是能干啊,小小的脚,大大的人生!
我的外婆也是小脚,估计是最后一批小脚了! 我奶奶听说是不愿裹脚,比较反抗,所以是大脚!在村里我家附近有两个小脚奶奶,她们的年龄又年长一些,也是都很勤快,洗衣做饭样样都做,虽然走起来慢又点摇晃!她们也都很长寿,90好几岁!她们穿老式衣服,民国那种衣领和边扣!
一一茶馆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居士这一系列,流淌着温情,还带着趣味,知识性!
我们各地的语言都有它的趣味性,“相公”都把我读乐了:)
居士的肤色到了欧美占便宜了,不用晒,天然健康魅力的肤色,多好啊:)
男孩小时候也在意自己的肤色吗?也想白一些吗?肤白不是说女孩的吗?咦,原来男孩小时候就在意自己的外表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