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恩虽然是大学城,但要找到一份能挣些钱的工作并不容易。经过再三考虑,麦琪和丈夫决定搬到离布恩约两小时车程的北卡罗来纳州大城市——格林斯堡(Greensboro)。那里正好有一位麦琪出国前的同事小沈,小沈的丈夫正在格林斯堡的一所州立大学攻读硕士。麦琪来之前,小沈就告诉她,这里有不少中国餐馆,打工机会比布恩多得多。格林斯堡的规模远大于布恩,既有公立大学,也有私立大学,聚集着来自台湾、香港、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留学生。
麦琪的丈夫虽然学业尚未完成,但他通过调整课程来配合搬迁,将每周两次的导师辅导并为一次,还把课程集中排在同一天。这样,他每周只需驱车回布恩两天,其余时间便能陪伴家人。于是,麦琪和丈夫带着儿子,正式开始了格林斯堡的新生活。
初到格林斯堡,麦琪很快结识了不少中国留学生。其中有一位来自南京的女士小许,比她小两岁,正攻读大学本科。巧的是,小许的丈夫也即将来美,而她正在寻找合适的住处。小许告诉麦琪,她和丈夫都是南京歌舞团的乐手,她拉小提琴,丈夫拉大提琴。她还告诉麦琪,她的父亲是个牧师,母亲是南京大学生物系的教授,她家有三姐妹,她排行第二。她是通过她父亲教会认识的一个美国人担保到美国读书的。
不久之后,麦琪一家与小许夫妇合租了一栋旧平房。那是一座只有一层的小屋,格局简单:一个卧室,一个宽敞的客厅,一个可放餐桌的厨房,以及带浴缸和淋浴间的卫生间。小许夫妇住在卧室,虽然面积稍小,但独立温馨;麦琪一家则住在客厅,比较宽敞。原本卧室需经过客厅才能进入,房东为了方便特意在另一侧开了一道门,让大家进出更自由。房子的最大不便是卫生间,大家都必须穿过厨房才能到达,但相比房租,这点小麻烦几乎可以忽略。
小屋离大学不远,小许没有车,步行即可上学;麦琪则把儿子送到附近一所教堂的托儿所。托儿所收费低,但要求家长每周轮流打扫一次。麦琪一边照顾儿子,一边打工,虽然辛苦,但她觉得这是权衡生活成本与孩子照顾后的最佳方案。
安顿下来后,麦琪开始在一家中餐馆打工,这次她做餐馆招待。相比在厨房的工作,这份工作收入较高,但也更考验她的耐心与细心。餐馆老板和老板娘来自台湾,祖籍福建。他们告诉麦琪,最初是从台湾辗转到大溪地谋生,后来才来到美国开餐馆。老板姓李,儿子已进入医学院读书,女儿还在上高中。李先生夫妇待人和善,在面试后便当场雇佣了麦琪。
餐馆里已有几位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在做招待,与老板夫妻关系熟络。其中有个叫约克的女子,个子矮小、动作麻利,还特别会讨好老板娘。然而,她对初来乍到的麦琪态度冷淡,甚至偶尔在背后搬弄是非,把一些不存在的“错误”推到麦琪头上,让人防不胜防。麦琪心里十分不解——自己初来乍到,许多地方不熟悉尚情有可原,但为何要无缘无故遭到排挤?
一开始,麦琪心里颇为委屈。她在异国他乡,本已背负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却没想到在辛苦工作之余,还要承受同事的冷眼。夜深人静时,她常在心里反问自己:“我究竟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冷眼?”然而,她没有让负面情绪击倒自己。她清楚自己来这里的目的——撑起家庭,让丈夫安心读书,让儿子有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于是,她格外小心地学习每一个工作细节,主动向老板娘请教,认真记住餐桌摆设、客人的点餐习惯,以及服务礼仪。她压下心中的不快,不与约克正面冲突,而是用踏实的态度和真诚的笑容去赢得同事和老板的信任。慢慢地,她的勤奋和诚恳被大家看在眼里,老板娘对她越来越满意,客人也常夸赞她热情周到。
约克虽然在前台熟练,但她与后厨的大厨关系紧张。那位大厨姓赣,大家称他“大赣”,身材高大魁梧,脾气火爆。因为他是大厨,李老板对他也略有所让步。麦琪初来时不敢与他多说话,只是小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一次周末,餐馆生意极为繁忙,后厨出菜慢,客人抱怨连连。其中一桌客人认为招待员送错了菜,便投诉给老板。李老板询问情况,约克立即将责任推到麦琪头上,说那桌客人是她负责的。麦琪明明清楚那桌客人并非自己服务,急忙解释,但老板一开始偏信约克的话。就在麦琪觉得有口难辩时,大赣站出来,证明那桌客人确实是约克负责,并拿出订单字迹为证。李老板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麦琪,并向她道歉:“是我搞错了,你别往心里去。”
虽然事情有了结果,但麦琪心里的委屈仍在。她无法理解约克为何一次次陷害自己。不过,她选择放下这件事。意外的是,自此之后,大赣对她态度明显缓和,还对她说:“你新来的,我知道她们会欺负你,但不用怕,脚正不怕鞋歪,老板会明白的。”
没多久,一个生意清淡的下午,李老板也对麦琪说:“大赣这个人脾气坏,很多女招待都与他合不来,没想到他会对你这么客气。看来你的处事方式是对的,你没有不尊重大厨。”
在这样的坚持下,麦琪逐渐在餐馆站稳脚跟。虽然心底的委屈和无奈仍在,她用坚韧和耐心化解了一次次困境,也在异国生活中积累下更多的勇气与力量。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