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麦琪的北美故事 (六)格林斯堡的留学生朋友们

(2025-10-22 10:07:19) 下一个

在格林斯堡的那段日子里,麦琪结识了不少留学生和他们的家属。那些在异国他乡彼此扶持、共渡艰难岁月的朋友们,成为她生命中一段温暖而珍贵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他们之中仍有人与麦琪保持联系。每当回忆起那段一起奋斗、相互帮助的日子,麦琪的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温情与感慨——那是一段虽平凡却难以忘怀的时光。

一、同机而来的小施夫妇

最巧的是,与麦琪同机从上海飞往美国的施女士(大家都称她为小施)也恰好定居在格林斯堡。小施的丈夫在当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她和麦琪一样,刚到美国时不断地四处打零工。起初她在一家中餐馆帮忙,后来又在一家律师事务所里做秘书。没过多久,小施生下了一个儿子,大家都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打趣道:“在美国可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了,可以多生几个!” 果然,小施后来真的生了三个儿子。

更令人意外的是,小施的婆婆也来美国探亲,而这位婆婆竟是麦琪丈夫在国内大学时的英语老师。能在异国他乡遇到旧识,大家都感到格外亲切,仿佛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后来麦琪一家搬离格林斯堡,但她始终与小施保持着书信和电话联系。几年后,麦琪得知,小施的丈夫因运动生理学博士专业就业困难,毅然决定放弃学业,改学电脑编程。没想到,他开发出一个能用于人员追踪的信息程序,因此被当地警察局录用。随着计算机产业的飞速发展,他干脆自己创业,创办了一家小公司,雇员多达二十多人。到了九十年代末,他还被评为全美最成功的小型企业家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一家大型公司提出收购他的企业,并邀请他出任CEO。面对优厚的收购条件,他认为机不可失,便将公司卖出,带着小施和三个儿子搬到了佛罗里达,从此提前退休。

麦琪与丈夫多次到佛罗里达旅行时,都曾去探望他们。那时他们五十出头,生活悠然恬淡,已是颐养天年的模样。三个儿子大学毕业后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也陆续成家立业。人们常羡慕他们家境殷实,孩子上大学定然轻而易举。但小施的丈夫坚持让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他只让孩子上州立大学,不愿替他们铺路。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非常成功——三个孩子都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

二、老同事小沈夫妇

小沈夫妇是麦琪在出国前就认识的老朋友。来美之前,小沈与麦琪同在一所中学任教,两人关系一直十分要好。与麦琪不同的是,小沈和丈夫小肖初到美国时,并没有把孩子带来。他们的儿子比丹尼尔小九个月,出国前两个孩子曾在一起玩耍。临行前,小沈把儿子托付给父母照顾,想着等日子安定下来再把他接到身边。

在格林斯堡,小沈在一家当时颇受欢迎的自助中餐馆里当服务员。虽然工作辛苦、整天忙碌,但收入还算稳定。小肖在大学读研究生,虽有少量奖学金,但不足以维持日常开销。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出来的留学生,大多都是两手空空,生活并不容易。为了贴补家用,小肖在周末或课余时间也到同一家餐馆帮忙。

那时餐馆的服务生主要靠小费维持生计。可在自助餐厅,客人认为多是自己去取餐,不太需要服务,因此小费往往不多。餐馆一般建议顾客给相当于餐费15%左右的小费,但有的人给得多些,有的少些,也有人干脆一分不给。

小肖曾向麦琪抱怨过一次难忘的经历。有天他负责接待一大桌客人,对方虽然自取食物,但仍不断叫他添茶倒水。他忙前忙后地伺候了半天,那桌客人吃完结账,却一分钱小费也没留下。气得小肖直咬牙说:“真想把托盘里的盘子全摔到他们桌上!” 麦琪和小沈听后都笑得前仰后合,知道那只是气话。毕竟麦琪自己也做过服务员,很能理解那种又累又委屈的心情。

许多年后,麦琪再次去探望他们时,还提起这段趣事,几个人依然笑成一团,仿佛时光又回到了那段艰辛却充满欢笑的岁月。

三、感恩节的温馨——小许夫妇与美国家庭

小许夫妇来美时,是由一对美国夫妇担保入学的。通过小许的介绍,麦琪也认识了这对善良热情的美国夫妇——芭芭拉和埃利斯。感恩节那天,芭芭拉夫妇特地邀请麦琪和小许夫妇到家中共度节日。

那是麦琪第一次在美国人家里过感恩节。那天的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佳肴:金黄喷香的烤火鸡、切得整齐的烤火腿、绵软的土豆泥、甜香的山芋、翠绿的豆角……一应俱全,色香味俱全。饭后甜点更让麦琪印象深刻——南瓜派、果仁饼干、蛋糕和冰淇淋,这些甜品的口味,对麦琪来说都十分新鲜。芭芭拉的两个侄子都是大学生,他们边吃边打趣地对麦琪说:“我们去任何聚会或派对,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甜点有什么。如果有自己喜欢的甜点,就少吃点主食,留肚子吃甜食!” 麦琪笑着回应:“怪不得你们都长得这么高大,原来是靠甜食‘养’出来的呀!”

那段时间,麦琪一家与小许夫妇合租同一栋小屋,平时关系十分融洽。有空时,几家人会结伴出游。记得有一次,大家开车前往不远处的 老人山(Grandfather Mountain)赏秋,满山红叶映衬着湛蓝的天空,美不胜收,几人一路谈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另一次,他们又一同去了杜克大学,那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校园里繁花似锦,麦琪的丈夫给麦琪和小许拍了许多合影,成为留学生涯中温馨的记忆之一。

后来,小许大学毕业后随丈夫前往奥克拉荷马市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她在马里兰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直至退休。她的丈夫最初与人合伙经营餐馆,但因经营艰难,几年后转而专职教大提琴。随着当地华人社区的不断扩大,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他和小许热心社区活动,经常参与文艺演出,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音乐人夫妇。

四、北京来的小刘夫妇

还有一对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夫妇——小刘和小冯。丈夫小刘在格林斯堡州立大学攻读研究生,据说在北京时,他曾是著名英语学者许国璋教授的学生。随行的太太小冯性格开朗、健谈,后来与麦琪在一家中餐馆共事,两人因此关系渐渐熟络起来。

小冯曾告诉麦琪,他们有一个女儿,比丹尼尔大一岁。因为来美国经济拮据,一时还无法把孩子接来。她笑着说自己家有旗人血统,以前在北京的生活十分优越,“到了美国真是苦得不得了!” 这话虽带着几分抱怨,却更像是半开玩笑。其实,小冯做事利索,勤快能干,从不推辞。麦琪很喜欢她那股爽朗劲,也爱听她讲北京的趣闻轶事。尤其是她那带着浓浓京味的普通话,语调清亮、字正腔圆,听起来格外亲切。

麦琪离开格林斯堡时,小冯仍在那家两人曾共事的中餐馆做服务员。那家餐馆生意兴隆,经常需要增聘员工。后来,小许也去了那家餐馆,在前台兼任收银和带位的工作——负责迎接刚进门的客人并带他们入座。

小许后来对麦琪说起一件趣事。她说麦琪走后,有一位留学生的太太来餐馆当服务员,那对夫妇来自湖南,男的也姓刘。小刘太太年轻漂亮,但性子十分泼辣,说话做事都颇为强势。她常常抢着迎接客人,把人带到自己服务的桌子上,这样小费自然归她。可这种做法无疑抢了别人的“台子”,引起不少不满。

起初,小冯忍了几次,但眼看对方得寸进尺,终于忍无可忍。一天,她当面对小刘太太说:“你不该抢台子。客人进来后,小许会按顺序带给不同的服务员,这样大家才公平。” 但小刘太太却不肯认错,结果两人当场吵了起来。小许在一旁都被惊住了,只听见小冯理直气壮地说:“在你来之前,我们这里没有人像你这样的,都是按顺序接待客人!”

麦琪听小许转述这件事时,忍不住笑了出来。她几乎可以想象,小冯那张明快爽朗的脸上,此刻正带着一丝怒气与几分不服输的神情——正是她一贯的模样,真性情、敢言敢为,也令人倍感亲切。

后来麦琪得知,小冯的丈夫小刘毕业后进入美国电讯公司 AT&T工作,并一直干到退休,生活安稳而充实。

五、爱摄影的留学生小李

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小李。当时他的太太尚未赴美。他在北京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来美国是为了攻读法学博士。巧的是,小施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任秘书,便把他介绍给自己的老板——一位印尼裔美籍华人律师。那位律师十分乐于帮助中国留学生,于是小李就在律师事务所里一边修课、一边打工。

小李酷爱摄影。那时还没有“傻瓜相机”,他使用的全是手动单反相机。为了练习技巧,他经常帮大家拍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麦琪一家也因此拥有不少由他拍摄的人物照。

有一次,大家相约在麦琪和小许合租的小屋里举行一个“饺子派对”。因为几乎都是南方人,对包饺子并不熟练,便去亚洲超市买了现成的饺子皮。那天来的人很多,小沈夫妇和另外几个麦琪的美国朋友也一同参加。小李说他会在路上顺便再买几包冻饺子,结果因堵车耽误太久,饺子解冻后全都黏在一起。幸好大家已经备好饺子皮,索性现场手包手煮。厨房里热气腾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忙得不亦乐乎,看得那几个美国朋友连连大笑。那一晚的笑声与香气,成了许多人记忆中最温馨的留学片段。

后来,小李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大学完成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执业律师。不久后又回到北卡罗来纳开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前些年,麦琪与丈夫再次见到他和太太时,得知他们已当上了爷爷奶奶,听后都感慨万千。

六、留学生涯的余韵

这些散落在格林斯堡岁月里的留学生朋友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与际遇,但他们共同的坚韧、勤奋与幽默,让那段艰难的日子充满了温度与光亮。

时光荏苒,回望往昔,麦琪常常感慨: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正是这些真诚可爱的朋友们,让留学的日子不再孤单,让奋斗的岁月不再寒凉。

那些年,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希望。每一个奔赴打工的身影、每一次聚会的笑声、每一个节日里互赠的小礼物,都是他们在异乡生根的印记。格林斯堡,不仅是他们求学谋生的城市,更是一段被共同编织的人生奋斗史。

后来,大家陆续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留在学术界深造,有人成为律师,有人成为企业家,也有人投身艺术与教育事业。每当他们偶尔重逢,总会回味起那段岁月——那个既艰辛又闪光的起点。

有时,麦琪会翻出当年的老照片,看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心中泛起无尽的感慨。那些友情与记忆,依旧陪伴着她的人生旅程。

2025年10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麦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感谢阅读!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好温馨的回忆啊。 包饺子的场面真实热气腾腾。 写得真好。 那时候的“老留”都痕厉害, 而且拼搏精神很强。 一穷二白起家。
麦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efang' 的评论 : 谢谢阅读与留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体会。
yefang 回复 悄悄话 ”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正是这些真诚可爱的朋友们,让留学的日子不再孤单,让奋斗的岁月不再寒凉。” -- 这句话可圈可点。赞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