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梦——撒哈拉的夕阳
第二天下午,我们换乘越野车前往梅尔祖卡(Merzouga),那是进入撒哈拉的起点。车子在广阔的荒原上疾驰,地平线被拉得无限遥远,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风声与尘土。远远望去,金黄色的沙丘如海浪般层层起伏,我们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埃尔格·谢比沙丘(Erg Chebbi)——摩洛哥最著名的撒哈拉景观之一。导游告诉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红色沙丘,只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三分之一。沙丘随季节的天气变化,不时地会改变形状。

图一:埃尔格·谢比沙丘
在沙丘边,我们换上头巾,骑上骆驼。当导游介绍骑骆驼的注意事项时,一开始我有点紧张,又见那匹高大的骆驼,还生怕它如果走得不稳,或者自己没有抓紧缰绳,会不会摇晃或摔下来。后来当我骑到了骆驼背上,抓紧了缰绳,顿时不害怕了。骆驼十分温顺,走步稳健,驼铃轻轻作响,黄沙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队伍缓缓前行,驼夫们用阿拉伯语低声呼唤着骆驼的名字,那声音随着风散开,仿佛一种古老的吟唱。沙丘的形状随着光线不断变化,橙红、金黄、玫瑰色交替浮动,如同一幅缓缓铺展的流动画卷。驼夫们个个都是“摄影师”,大概是长年为游客拍照练就了技巧,不仅乐意帮忙,照片也拍得格外好。

图二:骑骆驼
我们骑在骆驼背上,时而下地在沙丘上行走。夕阳一点点沉入地平线,天边的云彩被染成深紫与金红,整个世界宁静得仿佛停止了呼吸。在沙丘上静坐片刻,耳边只有风声和远处驼铃的余韵。那种辽阔与孤寂,让人同时感到渺小与安宁。夜幕降临时,骆驼把我们带往营地,我们在沙漠旁的帐篷里享用了一顿地道而丰盛的摩洛哥晚餐。

图三:沙漠景色
里萨尼——旧王朝的回声
从梅尔祖卡返回途中,我们路过小镇里萨尼(Rissani)。这里曾是古代撒哈拉商队的中心,也是阿拉维王朝的发源地。小镇不大,却弥漫着浓浓的旧日气息。街上人来人往,驴车、摩托车、孩子与商贩交织在狭窄街道上,尘土飞扬,却又生机盎然。
在一处古老驿站的遗迹旁,我们停下来歇脚。阳光炽烈得让空气似乎都在微微颤动。有人说,里萨尼是沙漠的门槛:向北通向绿洲,向南便是无尽的黄沙。也许正是这种边界感,让它显得既神秘又真实——像文明与荒原之间的一道悠远回声。
峡谷与红土——穿越南方的光影之路
离开沙漠后,我们继续向西行进。汽车沿着阿特拉斯山脉南麓驶过,穿越一片片荒原与绿洲。一路上,风景的色调从金黄变成赭红,再转为深褐。摩洛哥的土地仿佛拥有无数种红色,每个转弯都像在调色盘上多添了一层。
我们首先抵达托德拉峡谷(Todgha Canyon)。那里气势磅礴,两侧峭壁高达八百余米,仿佛被巨斧劈开般笔直。峡谷底部,一条狭窄的溪流蜿蜒而下。阳光从峭壁缝隙倾泻,照亮浅蓝色的水面,也让岩石色调在一天之中不断变化。据说清晨呈橙红,午后转为深紫。我们停留的时间不长,否则更能欣赏那流动的色彩。

图四:托德拉峡谷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被称为“千堡之谷”的达德斯峡谷(Dades Valley)。山谷两侧散布着无数以泥土筑成的古堡(Kasbah),这些堡垒曾是柏柏尔部落的住所与防御工事。如今多数已部分坍塌,却依然静静伫立在红色山坡上,像风化的历史篇章。
瓦尔扎扎特——撒哈拉的影像之都
我们终于抵达了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这座被称为“沙漠之门”的城市坐落在高原,四周被群山环绕。它不仅是摩洛哥通往南部沙漠的交通枢纽,也是著名的电影拍摄基地。无数世界名片都曾在此取景——《角斗士》《阿拉伯的劳伦斯》《权力的游戏》等。

图五:眺望阿伊特·本·哈杜村
我们参观了阿特拉斯电影制片厂(Atlas Studios),里面保留着各种古代宫殿、埃及神庙、罗马城门的布景。不远处的阿伊特·本·哈杜村(Aït Benhaddou)更令人肃然起敬。整座村庄由红土建成,层层叠叠依山而建。走入村中,狭窄的土巷蜿蜒曲折,屋顶相连如迷宫。阳光从缝隙洒下,在土墙上闪着细碎的金光。这里仿佛停驻在几个世纪以前的时光里。然而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这座古村逐渐成为游客必访之地;靠近制片厂的部分区域也被改作拍摄场景,街道上的小摊位也慢慢变得商业化了。
马拉喀什——红城的心跳
穿越阿特拉斯山脉的盘山路后,我们终于抵达了传奇的马拉喀什(Marrakech)。傍晚入住酒店后,导游带我们到城中一户中上层家庭作客。这户人家的三层大宅位于市区,宽敞气派。女主人自我介绍说,她拥有硕士学位,却选择在家支持丈夫、教育孩子。她的丈夫是一位建筑商,他们的房子正是出自他手。女主人说她的爱好是烹饪,当晚便要亲手为我们准备摩洛哥佳肴。
在她与助手的招待下,我们享用了一顿地道丰盛的摩洛哥晚餐。摩洛哥餐食中最著名的是 Tagine,一种在砂锅中炖煮肉类、海鲜与蔬菜的料理,类似中国的砂锅炖菜,健康而不油腻。摩洛哥人也吃米饭,但更多的是食用 Couscous,一种细碎的粟米。晚餐后,我们在房子四周散步,屋后有游泳池与花园。导游说,这样的家庭在马拉喀什已算“上等人”,与前几天见到的住在土坯屋里的百姓相比,确实天差地别。
白日的马拉喀什热烈而喧腾。街头的集市、花园、清真寺交织在一起,像一幅动态的画卷。杰玛艾夫纳广场(Jemaa el-Fna)是城市的灵魂——白天是贩卖香料、皮革、草药的集市,夜晚则变成一场永不停歇的狂欢。鼓手、耍蛇人、算命师、街头艺人齐聚于此,空气中弥漫着烤肉、薄荷茶与香料的味道。灯火闪烁,人声鼎沸,如同一场古老的生命盛宴。

图六:马拉喀什集市一角
我们还租了一辆马车。事先导游提醒,无论购物或是任何服务都可以讨价还价,因此在消费前必须先讲好价,不然容易起冲突。车夫开价:大圈 800 迪拉姆(约88美金),小圈 400 迪拉姆(约44美金)。同行旅友事先查过行情,最终议价为 500 迪拉姆进行大圈游览。讨价还价似乎也是这里的一种游戏。

图七:坐马车
朋友告诉我们,到了马拉喀什一定要体验当地的按摩(Hammam)。于是我们与旅友选择了一家城里的按摩院尝试。摩洛哥按摩是一种理疗方式,包括热疗、去角质与保湿护理,也可以作为完整土耳其浴仪式的一部分——从蒸汽浴、Kessa 手套搓澡到敷泥面膜、阿甘油保湿一应俱全。现代改良版更注重放松身心,结合深层按摩、拉伸、指压与芳香疗法。为我们服务的摩洛哥女士手脚麻利、动作熟练,尤其是背部按摩十几分钟,几乎让人酣然入睡。
马拉喀什是一座让人迷失的城市——不仅迷失在巷道与市集中,更迷失在它介于古老与现代、虔诚与热烈之间的张力中。城市充满活力,也让人期待国王的开放政策能继续推动这个北非最宽容松散的伊斯兰国家向现代迈进一步。
卡萨布兰卡——现代与传统的交汇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是摩洛哥的现代象征。相较其他皇城,它显得更加面向未来。大西洋的海风吹来咸湿却清凉的气息,也拂动街头咖啡馆里飘散的法式香气。高楼林立,海堤宽阔,整座城市如同阿拉伯世界与欧洲文明之间的交汇点。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座伫立于海上的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它是全非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宣礼塔高耸入云,绿瓷砖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细碎光芒。走在海堤上,海浪一波波拍打石岸,水雾在空气中化作一层柔光。远处的清真寺仿佛漂浮在水面上,庄严而又梦幻。

图八:哈桑二世清真寺
卡萨布兰卡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打卡地,便是知名的 Rick’s Café。这个咖啡馆的名字取自 1942 年美国电影《北非谍影》(Casablanca),那部被誉为影史经典的黑白爱情片。电影不仅在 1944 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与最佳改编剧本,片中的角色、对白、爱情故事与主题曲更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图九:Rick's Café
由于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卡萨布兰卡,一位颇具商业眼光的企业家便在 2004 年于此开设了同名咖啡馆,刻意营造出影片中 1940 年代的氛围——复古的灯光、旧式的钢琴、怀旧的爵士旋律、欧洲殖民时期的装潢……一切都是为了让影迷与游客有机会走进那部传奇故事的幻梦之中。因此,它也迅速成为全世界影迷必访的朝圣地。
我们到访那天,因为没有停大巴士的车位,只是驱车经过。导游让我们在车上远远拍几张照片留念,算是与这段电影历史轻轻擦肩。据说,若想真正坐进店里喝杯咖啡或享用晚餐,通常需要提前一至两年预订座位。
令人忍不住莞尔的是——这部完全在好莱坞影棚里拍摄的电影,竟因后世的怀旧与想象,在摩洛哥实现了“假戏真做”。不得不佩服商人的创意,也不得不感叹人们愿意为了一个经典的浪漫场景,而让电影里的虚构场景在现实世界重现。
卡萨布兰卡不同于我此前在摩洛哥看见的城市——它既保留了伊斯兰世界的神圣与传统,又接纳了法兰西的现代与优雅。街头的女人戴着头巾,却步履轻盈、时髦自信;咖啡馆里,年轻人谈论艺术与足球,而非规条或禁忌。这里仿佛预示着一个变化中的、正在融合的摩洛哥。
导游在旅程中向我们介绍了摩洛哥的文化、历史、宗教以及当今的国家政治。他提到,摩洛哥至今仍由国王全面统治,国家的行政、宗教与法律体系都必须经由国王批准。多年来,每位新国王继位后都会兴建新的宫殿,而皇室成员也都会享受王室待遇。目前全国境内共有二十四处大小不一的皇宫,均由国家统一派人管理与维护。
他特别强调,现任国王相对开明,在传统宗教与旧有法律制度上做出了不少改革。例如,一夫多妻制虽然仍然存在,但若男性想迎娶第二位妻子,必须征得原配的同意;此外,如今摩洛哥妇女也已获得主动提出离婚的权利。
当有人问到,为何普通民众愿意承担皇室庞大的开支时,导游的回答颇具意味:摩洛哥人认为国家需要一位“共同的国王”,尤其是一位开明的国王。否则,如果权力落入宗教保守派手中,国家可能会被推向类似伊朗那般严苛的体制。他还笑着补充说,摩洛哥人民庆幸自己的土地下没有石油——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会变成那些依靠石油富裕却极度保守的中东国家。
告别摩洛哥:一段色彩与记忆的旅程
从蔚蓝的大西洋海岸,到红尘滚滚的撒哈拉;从神秘幽深的菲斯古城,到喧闹炽烈的马拉喀什集市;从肃穆庄严的皇城,到静谧安然的山村——摩洛哥的每一处风景都仿佛是一幅色彩浓烈、情绪饱满的画卷。它将阿拉伯的优雅、非洲的粗犷与欧洲的浪漫自然糅合,如同一首绵长而深邃的诗篇,用光与影、时间与文明,缓缓讲述着它千年的故事。
离开时,我心中涌起的不只是旅途的充实,更是一种深沉而难以言喻的感动——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它的色彩、风声与温柔的人情,为我的旅途赠予了最难以忘怀的记忆。那是尘土、阳光、薄荷茶与祷告声交织成的旋律,是属于摩洛哥最独特、也最动人的底色。

图十:旅途路线(摘自旅行社照片)
2025年11月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