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恩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丈夫微薄的助学金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麦琪不得不抽出时间到外面打零工补贴家用。最初,她在家附近的一家中餐馆打工。餐馆距离住所不远,步行即可到达。
这家餐馆的老板姓陆,夫妇俩来自台湾。据他们介绍,陆先生祖籍上海,陆太太祖籍沈阳。陆太太英语流利,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为“Mama Lu”,麦琪也就随着美国人的叫法,称她“妈妈陆”。妈妈陆告诉麦琪,在他们来美国之前,她曾在美军驻台湾兵营的学校教台湾士兵英文。后来,在有人担保的情况下,她受雇于好莱坞某个富人家庭担任中餐厨师,由于雇主提供所有的生活开支,妈妈陆一家省吃俭用,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们之所以来到布恩开餐馆,是因为他们的小儿子在布恩大学就读,而这个小镇生活成本较低,又尚无中餐馆,竞争少,正好适合创业。餐馆经营已有几年,生意颇为兴旺。因为妈妈陆英语熟练,所以前厅与后厨的大小事务几乎都由她一手操办。陆先生则是主厨,掌勺做菜。由于中午和周末生意尤其繁忙,他们需要一个后厨帮手。得知麦琪来自上海,陆先生觉得十分亲切,对她也比较客气。然而,妈妈陆显得十分傲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颇为不屑。第一次见到麦琪时,她就直接说道:“你只能在后面干,不能在前面做招待,你得从后厨学起。”麦琪心里明白,餐厅的招待岗位可以获得小费,而妈妈陆是想把这个岗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她并未多做计较,只是想尽快挣钱养家。况且刚到新地方,一切还都在适应中,也无暇顾及妈妈陆的态度。
在这种家庭式的小餐馆打工,所谓“打杂”,几乎囊括了后厨的所有活儿:洗碗、扫地、准备每日菜单所需的食材、切菜、切牛肉、猪肉、鸡肉,配菜、包春卷、包馄饨、炸鸡翅……有时候生意太忙,大厨人手不够,麦琪还要上阵炒几个简单的菜,比如宫保鸡丁、蘑菇鸡片、芥蓝牛肉、炒饭等。
麦琪曾经下过乡,吃苦耐劳,在厨房工作虽然辛苦,却也因此学到了不少关于餐饮行业的技巧和知识。比如,如何分解整鸡而不破坏鸡骨,怎样分离鸡胸、鸡腿和鸡翅;如何调配美国人喜欢的“大春卷”(egg roll)馅料;炸鸡翅如何做到金黄酥脆;炒蔬菜如何保持芥蓝的翠绿与脆嫩……她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边学边摸索,达到了厨师的基本要求。
餐馆生意好的时候,麦琪在里面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中午时段,餐馆推出的“特价午餐” (all you can eat)尤其忙碌。顾客只需支付一份价格,便可无限续加主菜。比如一份芥蓝牛肉,可以反复添加好几次。每份午餐包含汤、春卷、炒饭和一份主菜。主厨忙不过来时,麦琪便要协助炒菜,同时还要不停地配菜、炸鸡翅、洗碗,手脚根本停不下来。即便如此,为了生计,她也从未抱怨。
麦琪学会开车后,开始尝试寻找更多的零工。在当地的广告报纸上,她看到一则启事,一户美国家庭正在寻找保姆。她立刻拨通了电话,并很快约好了面试时间。
这是一户三口之家,住在山顶上一座古老而宽敞的房子里。夫妻俩育有一个八个月大的男孩,还有一条体型不小的大狗。面试那天,女主人露易丝热情地接待了麦琪,详细介绍了家里的情况和她所希望麦琪协助完成的工作。夫妻俩在本地拥有一家糖厂,丈夫米奇儿负责工厂的运营,露易丝则担任秘书,还有数位工人。他们需要一位白天能够照看孩子的人。麦琪解释她晚上要在餐馆工作,只能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半之间提供帮助。露易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说她原本就想找一位有育儿经验的母亲,之前请的大学生虽然年轻,却缺乏照料婴儿的能力。她还表示自己能在三点半前回家,时间安排正好合适。
第一天上班时,天正下着雨。麦琪刚学会开车,开到半山腰时车轮陷入了泥潭——那是一条碎石铺成的私家小路,雨天尤为湿滑。她尝试了多次都无法将车开出泥地。眼看快迟到了,她只得徒步走到露易丝家。露易丝早已等候在门口,见状安慰她不用担心,并说会请丈夫中午回来帮忙把车拖出来。她将儿子约翰交给麦琪,简单交代几句后便离家上班去了。
麦琪抱着约翰在屋子里转了一圈,熟悉环境。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孩子。八个月的婴儿虽然需要细心照料,但睡觉时间也不少,相对并不特别辛苦。麦琪很快掌握了给美国婴儿喂食的方法,除了喂牛奶,她还学会了做奶酪炒鸡蛋给约翰吃。有空时,她也会协助做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洗衣、烘干衣物等。对麦琪来说,这一切既新奇又挑战十足。最初的几天,她也有些害怕,独自在山上的大房子里守着婴儿,只有一条时常伏在门口的大狗梅扣陪伴,让人多少有些不安。
随着时间推移,麦琪和露易丝渐渐熟络起来,两人偶尔也会闲聊几句。露易丝告诉麦琪,她是加拿大人,来美国上大学时认识了丈夫米奇儿。米奇儿是北卡罗来纳人,家族曾创办了著名饮料“Mountain Dew”(类似雪碧的饮料)。目前他开的糖厂是制作薄荷糖,许多用于餐馆门口的前台上,以便让顾客等待或餐饮后品尝。露易丝还兴致勃勃地向麦琪展示她新买的CD播放机——在1985年,这样的机器价格不菲,可谓时髦又奢华。麦琪与露易丝年龄相仿,也有些共同爱好,因此常在午饭时一边照顾约翰,一边听着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家的作品。露易丝对此感到十分开心。
麦琪刚来美国时,穿的多是自己亲手织的毛衣。露易丝注意到她的毛衣手工精致,便问麦琪是否可以帮约翰也织一件。麦琪欣然答应。露易丝立刻去买了毛线,麦琪几天后便织好了一件适合初夏的小毛衣,上面还织了些镂空花纹。露易丝爱不释手,兴奋地问麦琪是否能再为她织一件背心和一件带花纹的开衫,并表示会给予报酬。
不久后,露易丝带着毛线和毛衣纸样回来,毛线颜色亮丽、质地柔软,是麦琪从未见过的上好材料。她随手翻看毛线标签,惊讶地发现光是毛线价格就超过一百美元。麦琪按照露易丝提供的尺寸与样板,一针一线地织出了她想要的两件衣服。露易丝收到毛衣时欣喜若狂,还笑着说:“我可以在朋友面前好好炫耀一番了!”
在两个工作都做了一段时间后,麦琪开始意识到,自己晚上经常不在家,对儿子丹尼尔的陪伴和照顾实在太少了。经过权衡,她决定辞去餐馆的晚班工作,专心做白天的零工。正好这段时间露易丝一家出去度假,麦琪便又在本地社区广告上寻找新的散工机会。她做过的工作包括打扫房子、照看孩子、为手工艺品店加工小饰品等等。其中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帮一位名叫琳达的美国家庭主妇清洁家务。
琳达是个热情大方的中年女性,有三个女儿:大女儿读高中,二女儿读初中,小女儿还在小学四年级。她的丈夫约瑟夫是一家本地建筑公司的老板。
麦琪第一天到琳达家时,琳达笑着说:“今天不着急干活,我先带你去超市买菜,然后我们一起做饭。”麦琪听了十分惊讶,原以为自己是来干粗活的,没想到却像是被邀请做客一样。她没有多说什么,就跟着琳达去了超市。
琳达带她去的是当地一家高端超市,是麦琪从未进过的那种。琳达在货架间穿梭自如,拿取食品和生活用品毫不犹豫,完全不看价格标签,还一边随口说道:“今天我想让你帮我们炒饭,就像我们去中餐馆点的那种。里面只要有鸡蛋和青豆就行。我会自己做个鸡汤。”麦琪笑着说:“没问题,我可以帮你炒这个饭。”
琳达买了一大堆东西,回到家后笑着说:“做饭还早,先让我告诉你家里打扫的要点。你以后再来就知道怎么做了。”她亲自示范如何吸尘、如何擦拭灰尘,讲究细致入微。琳达家的家具陈设十分讲究,整洁温馨,每个细节都显示出主妇的用心。麦琪边看边学,觉得琳达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很令人钦佩。
随后,琳达带麦琪到厨房,演示她自己如何煮鸡汤——从清洗鸡块、配料、下锅到慢火熬煮,每一步都有讲究。麦琪第一次看到美国人做鸡汤的过程,觉得又香又清爽,味道和中式大不相同。从那以后,麦琪便按照琳达教的方法做鸡汤,成为她移民生活中的一个“西式新手艺”。
煮着鸡汤的同时,琳达请麦琪先把米饭煮上,等一会儿做炒饭。她解释说,丈夫约瑟夫中午会回来用餐,也想见见麦琪。
果然,午餐刚刚做好,约瑟夫就推门进来了。他是个高大健壮的美国男子,蓄着浓密的胡须,进门后立刻伸出手来与麦琪握手寒暄,自我介绍后便带她参观地下室。
地下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动物标本——公鹿、黑熊,还有一些野禽。约瑟夫自豪地说这些都是他亲手打猎的战利品。他还笑着对麦琪说:“你等会可以带些鹿肉回去试试看,看看合不合胃口。”麦琪心里暗想,今天这“打工”经历,简直就像来做客一般。
午餐时,约瑟夫好奇地问了很多关于中国生活的问题,比如:“你们为什么在家里也穿棉袄?穿那么厚,怎么吃饭?”“中国人吃奶酪吗?”等等。他还说自己最喜欢吃中国饭店的炒饭,称赞麦琪今天炒得跟外面餐馆里的一样好吃。饭后临走前,他还不忘叮嘱妻子:“别忘了把鹿肉给麦琪带上。”
麦琪觉得这一天十分不好意思,几乎没做什么清洁工作,反倒像受了一番款待。但琳达却毫不介意,笑着说:“没关系,我很高兴你能来。下周你再来时,我会把我孩子们穿不下的衣服、鞋子、还有些玩具和车座准备好给你。颜色都是中性的,你家小男孩穿也合适。”
果然,下一周麦琪打扫完琳达家的卫生,准备回家时,她的车后座已经被琳达塞得满满的:几套孩子的衣物、一双靴子、几个玩具,还有一个儿童座椅。对于那时刚来美国、经济拮据的麦琪来说,这些赠与就像及时雨,不仅帮她省下不少钱,也让她心里无比温暖。
从那以后,麦琪每周去琳达家一天,打扫卫生、聊聊天,与这家人的缘分一直持续到她离开布恩。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