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虚幻的人性
我很喜欢拉斐尔前派的绘画。英国近代绘画中除了康斯坦伯和透纳的风景画,有的只是众多平庸单调的人物肖像。应该说,拉斐尔前派是应随维多利亚时代而走向现代的一次运动,由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三位年轻人发起。其中的米莱斯最擅长绘画技法。他在1852年完成了《胡格诺人》,获得广泛的赞誉。
早期的拉斐尔前派提倡全景式的绘画风格。画中背景里的常春藤和墙砖刻划得十分逼真和细致。拉斐尔前派的绘画又是叙事和抒情的。画中的重点仍是红矮墙前相拥的一对恋人。故事来自十六世纪法国的宗教冲突。1572年的圣巴塞洛缪祭日前夕,巴黎的吉斯公爵要求全城的天主教徒在手臂上系上白布条做标记,祭日的晨钟敲响时就开始对法国新教的胡格诺教徒进行屠杀。画里的天主教女子要为男子绑上白手帕,希望他乔装成天主教徒离开。但男子轻柔地将手帕拨开。他显然在凡世的爱恋和灵魂的信仰之间做出了选择。米莱斯表述的具体情节来自当时流行的同名歌剧,由梅耶贝尔创作。女子名叫瓦伦婷,与男子拉乌尔一见倾心。在剧中,两人之间自然有着戏剧化的周折。画中的这次一墓地约会的场景出现在歌剧的最后一幕。当拉乌尔拒绝之后,瓦伦婷决定放弃自己的信仰,与拉乌尔共赴命运。两人在墓地被闯进来的天主教士兵伤害,流血而死。瓦伦婷的父亲知道是他的部下杀害女儿和她的情人时,为时已晚。
真实历史上由天主教和新教冲突引起的法国宗教战争持续了三十多年之久。这次圣巴塞洛缪祭日成为一个标志性时刻。当晚整个巴黎陷入血腥杀戮之中。这次宗教清洗很快波及整个法国,持续了两个月,估计多达三万人死亡。实际上,像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上一再重演。米莱斯的《胡格诺人》反应出人性中几乎所有的方面,利他和奉献,爱情与亲情,宗教和信仰,尊严与道义,冲突和战争,当然还有绘画本身代表的艺术和审美。我们可以就此从头说起。
—写于2023年9月12日(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