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文学城有报道说中国大陆大城市里评比“美食荒漠”,北京排名第一。令人不解。最近的情况我不敢说,过去北京可以吃到非常好吃的东西,走过世界几十个国家品尝当地美食以后,这个看法仍然没有变。不按菜系,按好吃的程度说说吧!
先说那些在我记忆里并列第一的吧:
王府井大街比较靠北一点“萃华楼饭庄”的油焖大虾。他们连头带壳一起烹制,头里的东西全都跑到汤汁里,汤汁变成红色,鲜到了极点。以后在别的地方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虾。粤菜和西餐做虾都是无壳无头,尤其是鸡尾酒会上白煮冷虾,蘸西红柿酱,确实是方便省事,可是少有了虾头虾脑里才有的鲜味。
记忆中“萃华楼饭庄”的另外一道好吃的菜是芙蓉鸡片,不知道他们怎么做的,反正吃不出来鸡肉来,那香味大概是黄酒带来的。
莫斯科餐厅的红菜汤。西红柿的酸,甜菜的甜,牛肉的鲜,配在一起的独特味道令人难忘。另外还有奶油蘑菇汤,蘑菇的鲜味给我造成的记忆和后来在托斯卡纳菜里的松露是一类。配上奶油的浓,最适合冬天又冷又饿的时候吃。
食品店里卖的栗羊羹。栗子本身的香味,再加上磨得细,口感特别滑。
奶制品店里卖的奶酪干。炒成深黄色,有点甜。
然后再说下面一级的:
东安市场。土的:“东来顺”涮羊肉。那时候蘸的好像是用水稀释的咸味芝麻酱。
东安市场。洋的:奶油炸糕。撒上像面粉一样的细白糖。
东安市场食品店里卖的茯苓饼。已经不清楚过去用的原料是什么,只记得那个雪白半透明的皮放在嘴里会溶化。好像有人告诉我是糯米汤在平底锅上烘烤出来的。不知道有多真实。现在网上说茯苓饼皮的做法是小麦面粉加鸡蛋。按照这个做法,放在嘴里肯定不会溶化,跟我过去吃到的显然不是一回事。馅里好像有核桃,还有别的原料吧。既然叫“茯苓饼”,是不是馅里有茯苓?不太清楚。
中关村西式点心店做的核桃排和椰子排。
最后一级的,味道不算惊艳,但也好吃:
西四回民小吃店的红豆馅炸糕,驴打滚,豆腐脑。豆腐脑佐料好像你让服务员给你加,葱花、香油、用水稀释的咸味芝麻酱。
北海仿膳的豌豆黄。窗外就是湖面的荷叶荷花。仿膳里很多东西量都很小。大概皇上用膳,肚量有限,又喜欢多尝几种式样,所以每样菜精工细作,一份菜只有一口。这个特点倒是和法国菜很像。多年后,又到北海,绕海边走一圈的半路上,意外看见一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少年儿童铜像,不禁鼻子一酸。
西四“同和居”的“三不沾”,虽然味道没有特殊的地方,但样子和质地很独特,估计做起来很费事,也很要手艺。
一般食品店都有的酥皮点心,有桂花冰糖馅的,豆沙馅的,枣泥馅的。牛舌饼,好像主要是椒盐馅的。
最后一项是核桃酥,浮动于好吃和不好吃的边界上,时好时坏。碰上食品加工厂用花生油等正经好原料,其实挺好吃的。但是有一段时间商店里卖的核桃酥好像是用豆油做的,气味不好闻。
月盛斋的酱牛肉也不错,好像老店也在前门一带。 曾经每周买两次。
北京烤鸭我觉得不如南京的各种鸭可口;涮羊肉也被很多现代改良版的新式火锅超越。 稻香村的点心还凑合, 但是吃惯了上海的点心,可能就not impressed.
茯苓饼我始终没能品出有什么好吃。
-- 不好意思, 我不是老北京,只是在北京度过了大部分成年岁月。 不是故意抬杠,是想解释为什么北京名列第一。 I think it makes sense.
甜芝麻酱烧饼和我童年最早的记忆连在一起。虽然那时刚记事,但当时一个自己问自己的问题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东西吗?
更独特的是我博文里说的那种奶酪干。炒成深黄色,有点甜,奶味极浓。我在世界任何别的国家都没见过。在北京也只有很少的地方有卖的。
还有一种东西,奶制品店里叫“奶酪”,口感非常好,滑,腻,没有酸味,好像也是宫廷的做法。好像只有堂食的。过去觉得有点神秘感,不知道宫廷里是怎么做的。后来在网上看到,可能是牛奶和蛋白一起蒸的蛋羹,不知是真是假。
豆汁则是属于“馊味”,我一直没有习惯,所以在我的美食排名里没有列上。
我在别的国家也尝过类似的食品。例如罗马尼亚的 Cioba ,就是发酵的面糊糊汤,有一股馊味。我吃了一碗就行了,算是一次文化体验。
德国菜像“农民餐”,大块煎猪排、大只烤猪肘,吃完了好干活。
而北京的餐饮既有“仿膳”这种的量小给皇帝吃的,也有炸酱面这种量大给蹬三轮车那样的体力劳动者吃的。
海蜇这道菜好像在西方从来没有见过。
豆汁儿虽然很多人吃不了,但我很爱吃,配上焦圈,咸菜丝,我就说好吃!
您提沙琪玛了吗?还有稻香村,还有火烧,卤煮。。。。。。
您已经是第二位称赞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
我没有在中山公园里吃过东西。但两位都称赞这道冬菜包子,一定是有它独到的地方。
冬菜包子嚼起来是不是比较“筋道”?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四川内江,看见农村到处都把大头菜晾在绳子上,是一道给我记忆很深的风景线。
北京的餐馆现在是一波一波的,可以想象,像风尚和时装。在我的记忆里,萃华楼的油焖大虾和芙蓉鸡片味道是永恒的。
知道川菜是辣和麻,湘菜是辣和苦。
鄂菜是湖北菜吧?没吃过。我在武汉只呆过两天。记得在大马路旁,一个人用一个极大的铁锅做炒饭,还在锅底用鸡蛋弄出一层薄薄的皮,看着很精彩。很多人挤着抢,我自知没机会,只在旁边观看,也没去争,至今不知道那是什么味道,可是那个样子印象深刻。
栗羊羮只有红豆,不再有栗子。不再有那种凉、滑的口感。
现在茯苓饼的皮放在嘴里不再能溶化。现在茯苓饼的馅用从前水果软糖一样的桃胶。
老做法失传了。很可惜。
萃华楼是美其林一星。芙蓉鸡片和油焖大虾到最近还有。
俺也不记得吃过啥了。你说的对,好些地儿是因为名气,食物并不见的味美
俺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庆丰包子了, 哈哈哈 味道也一般般
我了解到,湖北以南基本都是甜的。 你对味道描绘得也很有层次,我开始觉得咸豆腐脑味道很怪异,后来完全抛弃了豆腐脑里放糖的做法,毕业后回到南方工作的那些年,咸豆腐脑只能到处找才会有了。
近年,北京的餐馆是一波一波的。一两年川菜,再来一波湘菜,然后是鄂菜,或叫楚菜。。。。这两年没回去。轮着来呗。
美国中餐馆直接从中国聘请厨子很多,所以要想做正宗菜,条件还是有的,可能是老板命令厨子改风味。据说有些老美游客到旧金山唐人街,想尝中宗中餐,专门找没有老外顾客的中餐馆。
冬菜包子嚼起来是不是比较“筋道”?
记得有一年冬天,在四川内江看见农村到处都把大头菜晾在绳子上,是一道给我记忆很深的风景线。
北京是少见的缺乏河流的超级大都市。上海有长江,重庆有嘉陵江,北京只能靠水库。
有时候看网络文需要猜的地方很多。
昨天看一篇博文中提到“地中海式发型”,就没看懂。作者给我做了解释,我也长了知识。
咸豆腐脑也有它的好处,可以味道变化层次多一点,想加辣椒、胡椒、芝麻酱、香油、醋,都可以。
这种现象其实是世界上普遍的,越是能集中各种不同的地方越是带有趋同现象,也不限于饮食。因此不论什么地方的菜系进了北京,一定是变味的,不是正宗,与美食其实不沾边。
不是说北京没有好厨子,而是北京没有好店,至少没几个,多数在北京的人没机会享受。北京也有武汉豆皮,但与武汉老通城的不是一回事。
北京集中了全中国和半个世界的美食, 却成为“美食荒漠”, 噱头而已,有何“令人不解”?
缺乏生活阅历的年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