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1)·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2),少住(3)春还去。
犹自(4)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5)。便做(6)无情,莫也(7)愁人苦。
把酒(8)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60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 青春:大好春光。
3. 少住:短暂停留。
4. 犹自:依然。
5. 杜宇:杜鹃鸟。
6. 便作:即使。
7. 莫也:岂不也是。
8. 把酒:举或持酒杯。
朱淑真(约1135 — 约1180年),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一说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颖,通音律,善绘画。但一生爱情不幸。丈夫是小吏,因志趣不同,夫妻不和睦。朱淑真最终因抑郁而早逝。享年不到50岁。葬于杭州青之坞。
朱淑真诗词双修。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感情,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作品愁郁清冷,多有幽怨之音。朱淑真感物精深,用笔深刻,虽格局小,却表现不凡的才华。清代词评家陈廷焯说“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李清照)。”
传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南宋淳熙九年(1182),一位名叫魏仲恭的地方官员景仰朱淑真的才华且同情其不幸,尽力收集朱淑真的作品编辑成《断肠集》10卷,录诗370首诗,现存310多首。同时编辑《断肠词》8卷,录词200余首,现存1卷共32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2
宋雨:朱淑真是两宋时期对诗词贡献仅次于李清照的女性。目前一般认为她是南宋人,生活于宋高宗年间(约1135—约1180年)。关于朱淑真的籍贯与身世,历来说法不一。但据史料推测,朱淑真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亲在浙江做官,家境殷实。有人还进一步推出朱淑真父亲的名字,入仕的时间和官位,这些太具体的内容其可信度恐怕就不高了。
唐风:许多细节其实已经不可考了。但朱淑真诗词数量多、质量较高,必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教育程度不是一般女子可以得到的。而且,她的诗词中提到她的居住环境优美、多亭台楼阁。另外,她的诗还显示她像李清照那样也爱喝酒。显然她身处富裕之家,衣食无忧。
宋雨:她的家中应该还有浓厚的书香气息。朱淑真不仅善诗词,而且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画梅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现今仍有极少量朱淑真绘画真迹存世。如2007年朱淑真《璇玑图》手卷曾被拍卖。
唐风:朱淑真少女时期的诗歌同李清照一样,也是明快、爽朗的。你看这首《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说的是她要趁春光旖旎,去与女伴们去斗草游玩。她不肯在闺中学什么女红,而是要举起酒杯,让春光停留下来与自己相伴。“酒卮(zhi1)”是一种古代的盛酒器皿。
宋雨:朱淑真人生的转折点,似乎发生于她的婚姻。从她的诗词和她的诗词集《断肠集》的记述中,我们得知她“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夫妻俩在精神上没有共鸣,于是这位才女非常苦恼,最后抑郁而终。其实,朱淑真的生平有许多空白,比如她的丈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并不知道。很多网上文章把朱淑真的生活说得很具体,其实那是在讲杜撰的故事。
唐风:据说她死后,父母把她是诗稿付之一炬,可能是由于婚前有自由恋爱或婚后有情人,因此她被男权社会视为“不贞”,为那个时代所不能接受。她的父母在社会压力下,也为她深感耻辱。然而,朱淑真有约300首诗和24首词存世,是古代存诗最多的女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要完全感谢她去世多年后的一位苏州地方官魏仲恭。
宋雨:魏仲恭是南宋孝宗时期的官员,任平江府(苏州地区)通判,也是范成大的朋友。他算是名门之后。祖父、父亲都是高官。父亲魏良臣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魏仲恭有一次在杭州时,听到人们带着惋惜之情提起朱淑真,发现她的不少诗词被人们传诵。魏仲恭作为读书人,深感朱淑真的作品在女诗人中出类拔萃,便刻意收集,最后辑得其遗作三百余篇编成《断肠集》。
唐风:魏仲恭为朱淑真编辑《断肠集》,完全出于爱才和同情。他在序中说:“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正是由于魏仲恭的努力,朱淑真的诗词才得以流传至今。
宋雨:今天我们赏析的这首《蝶恋花》,有《送春》为标题,而不像大多数宋词那样无题。阴历三月末是春天将尽的日子,古人有把酒送春的习俗。文人墨客也经常诵咏“送春”、“春归”、“春去”等诗句,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等。你考虑过没有,古人对春天的离去为什么那样在意呢?
唐风:古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近一些。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但又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看着柳絮纷飞、花瓣飘尽,人们不禁会想到人生的短暂和韶华的易逝。更令人无奈的是,美丽的春花来年的春天还会再开,但人的生命却是单向的,逝去的永远不会再来。
宋雨:是的,这是古诗词中“送春”的基本意向。有时候,这种意向在作品中会有一些转化,比如借春的离去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以及对仕途失意的不平。这种情况在唐宋士大夫中比比皆是。但仔细想想,这种意向根本上还是出自对生命短暂的伤感。假如生命和王朝都可以永恒,士大夫的政治失意的感受就不会那样痛彻了。
唐风:首句“楼外垂杨千万缕”,词人首先描述了户外垂柳的柔美。然而这一句与贺知章《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又有些不同的。因为紧接着词人写道“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少住”即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在词人的心中,希望垂杨能够像绳子那样,将流逝的春光系住,让它驻步。
宋雨:在唐宋时代,“青春”一词除了像今天这样指人的年轻时代外,更多指季节的春天、春光,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词中,“青春”字面上是指春光,但实际上暗示人的青春年华。当然,词人的愿望是达不到的。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离去了。
唐风:下两句,词人再进一层:“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犹自”是依然、还是的意思。飞絮寓意同落花类似,与残春联系在一起,也有青春流逝的意向,如“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等。
宋雨:既然柳絮随春风飘去,那么就且让它打探一下春风究竟吹到了哪里吧。这样不也就知晓春天的去处了吗?前人黄庭坚请求“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春归何处》)这或许能回答他的问题呢。春虽留不住,但词人此处的言辞并不伤感,倒是颇有意趣和自由的思绪。
唐风:词的下阙基本上承接上阕,但更突出内心的感受。过片“绿满山川闻杜宇”是说山间杜鹃鸟的鸣叫声一声声传来。古诗词中“杜宇”、“杜鹃”、“子规”是同一个意思。它们的鸣叫未必与送春相联系,但具有哀怨的意向。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叫声凄切。故李商隐有“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宋雨:紧接着词人说“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 即便鸟鸣不是故意、不带有感情,它那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这一句暗示了作者的情绪基调。在这絮飞花落的暮春时节,虽然自己在尽力排遣,也难掩心中的愁苦。
唐风:本词的歇拍“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可能化用了北宋欧阳修的名篇《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歇拍“泪眼问花花不语”。既然留春不住,杜宇声声,词人郑重地举杯送春。然而春的态度似乎很暧昧,默默无语,到黄昏时分又下起雨来。以“潇潇”来形容雨,既可以是急雨,也可以是细雨。我认为在此理解为细雨比较合适,使得末句更耐人寻味。
宋雨:这首《蝶恋花》在史上受到不少好评。如明朝词评家沈际飞说它“满怀妙趣,成片里出。体物无间之言。淡情深感。”(《草堂诗余续集》)。它通过垂柳、飞絮、杜鹃、春雨等意向,把词人的心态表现得委婉细腻,意境悠长。如果我们将其与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相比较,会发现《清平乐》写得比较轻灵、恬淡,而这首《蝶恋花》则写得比较深情而略带惆怅,这应该是与词人的表现手法相关的。
唐风:历史上以《送春》为标题的诗词有多首。比如王令的《送春》是七绝名篇;白居易至少写过两首《送春》。苏轼更是写过一首同调、小有名气的《蝶恋花·送春》,我们列出来供大家参考:“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宋雨:这是一首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词。北固山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北部,位于长江边,词人后面以“青螺髻”一词来形容。“碧琼”是绿色的美玉,用以形容长江水。这是东坡早期的一首词。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春,他在杭州通判任上,受转运司之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灾。当他在润州时,收到一封家乡来信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作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