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83.《敦煌曲子词》二首(佚名)

(2024-07-31 11:25:57) 下一个

《敦煌曲子词》二首(佚名)

 

《摊破浣溪沙(1)·五两竿头风欲平》

五两竿(2)头风欲平,长风举棹(3)觉船轻。柔橹(4)不施(5)停却(6)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7),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望江南(8)》

莫攀(9)我,攀我太心偏(10)。我是曲江(11)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1.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为“浣溪沙”之别体,每片多三字结句,移韵于结句。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

2.  五两竿:即“相风竿”,古代竖在船上预测风向的装置。

3.  棹(zhao4):桨。

4.  柔橹:轻轻摇橹。

5.  施:施加,用(力)。

6.  停却:停止(划桨)。“却”此处为助词,无实意。

7.  闪灼:形容水波的闪动。

8.  望江南:又名“忆江南”、“梦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本词牌的词作中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最为著名。

9.  攀:追求。词中最后那个“攀”字指攀折,意思有所不同。

10. 心偏:死心眼,不切实际。

11. 曲江:即曲江池,位于唐都城长安的东南部,为古代水上园林。宋代干涸。西安市于2008年重新建成“曲江池遗址公园”。

 

宋雨:我们今天赏析的这两首词非常特殊,我们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它们来自“敦煌曲子词”,而一百六十多首“敦煌曲子词”则来自于1900年夏天在敦煌莫高窟的一次偶然的、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看护和清理洞窟的道士王圆箓,偶然之间发现了封闭于壁画后面的密室藏经洞,内有近7万件各类文本。它可能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唐风: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上,自公元4世纪,僧人便开始在这里建洞修禅。这个过程持续了约1100年,建成洞窟735个。还有大量壁画和泥质彩塑。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遗址。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逐渐湮。直到清康熙年至雍正年间,这里再设沙州卫,迁内地农户至敦煌屯田。

宋雨:王道士是出生于陕西的湖北麻城县人。他外出谋生流落至酒泉,入道修行。大约1892年,40岁的王圆箓来到莫高窟,非常感慨这个“极乐世界”,便定居此地。他看护莫高窟,四处奔波,向居民募捐,自己也省吃俭用,用于请少数帮工共同清理洞窟积沙。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公元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和助手在清理积沙时,在绘有壁画的墙内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莫高窟第17窟)。

唐风:藏经洞不大,总体积不足20立方米,然而却藏有佛教经典和其他文书和文物近七万件。完全可以撑起一座博物馆。文书中绝大多数是佛教文献,但另有约百分之十的其他文书。后者内容广泛,包先贤著作、儒家经典、其他宗教的典籍、非汉语文献、史书、诗文、官私文书等。

宋雨:目前认为,僧侣可能是将洞窟封闭前才将典籍集中于此的。藏经洞外的面积较大的第16窟为唐代高僧洪辩的居所。第17窟原跟16窟连在一起,为洪辩的修行禅窟。洪辩圆寂后,禅室供奉洪辩塑像。但为何突然把塑像移走,存入大量典籍呢?真实原因不明。目前有五、六种理论。我本人相信“避难说”,即莫高窟僧人在11世纪初叶至中叶(相当于内地的北宋时期),为躲避西夏或黑汗之乱时所为。大量典籍和铜器不便携带,他们便将其封藏于密室,并在封墙上画上菩萨像遮人耳目。

唐风:王道士是有点文化的人,也算较为负责。发现藏经洞后,他在随后几年里不断向各级官府反映,可是官老爷不懂、也不在乎。在1902年,他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行程800多里奔赴肃州(今甘肃酒泉),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道台”又称“道员”,是清代地方长官名称),结果还是无人不理睬。他甚至给慈禧写了信,可惜敦煌太边远,信都寄不出去。看看地图我们就知道,敦煌(以及它附近的玉门关)已经靠近新疆了,比凉州、青海湖这些地方要边远得多。王道士奔走几年,想让国家接手保管。可是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宋雨:然而,外国人来了。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来到到敦煌,以四块马蹄银(约二百两)从王圆箓处换得写经200捆、文书24箱和绢画丝织物5大箱。1914年,他再次来到敦煌,获得写本570余卷。1908年,法国人语言学家和探险家伯希和(Paul Eugène Pelliot,伯希和是他的中文名。此人通晓汉语。)来到敦煌,以白银500两换得6000余卷汉文写本和不少古藏文写本、200多幅纸绢画、20余件木雕及大批绢幡和丝织品。除了这两起大的流失,敦煌文物还流失于俄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

唐风:对于王道士,现有两种评价。其一认为此人将珍贵文物盗卖给外国人,导致国宝的流失,罪大恶极。另一种观点认为他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无知。他的确为保护做了一些努力,但得不到官方的回应。那些掠走文物的外国人,他们来中国和带着大量文物离开,都畅通无阻。现在指责一个道士没有保护好文物有些荒唐。我本人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宋雨:藏经洞发现的时候,清王朝正值风雨飘摇之际,很少有人有意识和文化底蕴去面对这一重大发现。而且当时朝廷财力枯竭,虽有将文物运到兰州的想法,也不了了之。这些都是致使敦煌文物流失的重要原因。然而另一方面也是令人深思的:这些流落倒海外的文物,都在其所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保存完好。今天我们都能看到它们,有些通过互联网就能观赏。而没有流逝、留在在国内的那部分,经几十年战乱和破坏,现在比较完整的已不足千件。

唐风:文物流传到外国反倒得到更好的保护,这种情况不少,但这个论题也比较敏感。现在咱们还是回到“曲子词”。在藏经洞封存的书卷中,散在抄本有中晚唐到五代时期民间创作的韵文。这些文献大多已流出了中国。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它们,要特别感谢几位学者,特别是著名文献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的王重民(1903—1975)先生。他年轻是就去法国国家图书馆整理敦煌书稿。他从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的伯希和17卷,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11卷,罗振玉(近代金石学家)3卷以及日本人桥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录了曲子词164首。他于1940年代编成《敦煌曲子词集》,分长短句、杂曲和乐府三部分。

宋雨:今天,我们选择《敦煌曲子词集》中的两首长短句来赏析。后来的宋词也有与这两首相同的词牌和相应的格式。但这两首是民间词,它们的风格与文人士大夫的风格上差别较大。第一首《摊破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描写了船夫从准备启航到船只在中流快速前行时的所见所感。它寓情于景,节奏轻快,生动自然。它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敦煌曲子词。

唐风:首句“五两竿头风欲平”中,“五两竿”是古代船上的一种测风向、风力的装置。比如王维诗中有“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顾况诗中有“竿头五两风褭褭,水上云帆逐飞鸟”等等。对于此物,各处的解释都是“用五两鸡毛悬挂在竿头”。我很困惑,这一大堆鸡毛怎么挂在杆子上?查了半天也没有答案。反正就那么个意思,哈哈。行船前,船夫看了看了看风向标,风减弱了。

宋雨:虽说风欲平,但实际上并未平。“长风举棹觉船轻”紧承上句。长风,此处指顺风。举棹,即划桨。在顺风和打浆的情况下,船还是动起来了,并不觉十分沉重。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船一离岸,舟子心情也轻快起来了,虽然远未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受与豪情。

唐风:紧接着,船到中流了,顺流而下且顺风,所以舟子尽管“柔橹不施停却棹”,船照样快速前行。“柔橹”即轻轻摇橹。此时柔橹和划桨都不需要了,“是船行” — 瞧,船照样快着呢!这里,摊破浣溪沙这种“三句半”的语言特点就表现出来了,末尾三个字不仅带韵,而且好像要把前面的意思发展一下或解释一下,仿佛作出个“结论”。

宋雨:过片“满眼风波多闪灼”与上阕相衔接,但作者开始写景。舟子放眼望去,河面波光粼粼,几分耀眼。他不是述说船行如飞,却说“看山恰似走来迎”,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就像王安石《江上》一诗所写:“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山当然不“缠绕”,是诗人的行船在两岸青山的环绕中蜿蜒前行。舟子当然不是产生心理错觉,而是这么写具有美感和趣味性。这应该算是民间词里面相当雅的表达了,但跟劳动者的经验完全吻合。

唐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又给出“谜底”,于是有词评认为此处稍有遗憾,说过于直率了。不过我们前面说了,这往往是摊破浣溪沙的特点。而且诗词中这种“点破”也不罕见,比如元代诗人揭傒斯的《归舟》中就有“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之句。本词上下两阙都以“是船行”结尾,这不是词牌格式要求,在其他“摊破浣溪沙”中也未见。但在此词中这样的叠句合理,显示轻快与风趣,也反映民歌的特点。

宋雨:《敦煌曲子词》中数量最多、质量也比较高的是反映男女爱情的作品。我们下面看到的这首《望江南·莫攀我》虽然跟男女恋情有关,但却不是一首爱情词,或者说是一首非常另类的爱情词。它以青楼女子的口吻,奉劝一位对她产生真情的男子不要犯傻。短短27个字,全部以独白的的口吻说出,像是无情和规劝,却反映了情意与悲凉。

唐风:“莫攀我,攀我太心偏”开门见山 — 你不要对我动什么真情,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那位男子很可能是初涉青楼的年轻人,有可能就是宦游或外出参加科考的士子。据考证,唐宋时期的年轻士子在离家宦游中,据大多数都涉足秦楼楚馆。他们在那种场合遇到的女子,有的不仅风情万种,而且粗通诗文,让他们耳目一新。于是他们中的个别人就对女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感情。

宋雨:女子语气很决绝,让那不谙世事男子别犯傻。本来,感情是针对她的,可她似乎全然无感的,像是存粹站在一个有经验者的角度去教导。可是仔细想来,风尘女子对那位男子的真情是感激的。可她不是去爱对方,而是坦率地告诉对方根本不可能、不现实。这是她所能做的投桃报李。

唐风:接下来,女子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根本不能建立正常爱情关系的原因:“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 我就像曲江边的一株垂柳树,这人过来攀折一支,那人也过来攀折一支。情爱都是短暂的。她是在告诉对方,自己根本就没有爱的身份和权利。 “曲江”暗示此词写于唐代的都城长安。那时候,著名的水上园林曲江池是著名游览处。

宋雨:这个女子当然不是不向往美好的爱情。但做为一名秦楼楚馆中卖身的女子,她很清楚这种梦想太不现实了。在那个年代,她这样的女子连户籍都没有,她的地位与出身低微的穷人家女孩也不能比,怎么可能去跟那种将来还有可能中第做官的年轻人去恋爱。她的断然拒绝表明她对此不动感情,她也不能动感情。决绝之下反映的却是内心深处巨大的悲苦。

唐风:我们上面赏析的这两首“敦煌曲子词”都具有民间词的明显特点,比如表达口语化、生动、率真、民歌特色等。这样的风格与下层人民的生活非常贴近。它们可能是老百姓中有文化者,或者是对劳动者非常熟悉的下层知识分子创作的。这些作品能够历经磨难千年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本身就是奇迹。

宋雨:对。“敦煌曲子词”的意义,不是反映在将这些词与李煜、秦观和苏轼这些大家的作品去比,看谁的“水平”高。敦煌曲子词是词的初期形态,或多或少不同于后来成型的宋词。它们在字数、平仄、韵脚、调名等方面有时都不够严格和规范。而且因为是民间词,许多作品还过于俚俗和粗糙。

唐风:尽管不事雕琢,敦煌曲子词在词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宴乐歌词开始于中晚唐和五代时期,这个时期的词,由五代后蜀的赵崇祚汇集了500首编成《花间集》。“花间词”的18位作者全部是文人,词风浓艳精美。然而,歌是从民间唱起的,民间词才是宋词的直接源头。可是这个时期典型的民间词基本失散了,直到莫高窟藏经洞里的“敦煌曲子词”被发现,才弥补了这个缺失。“敦煌曲子词”在时代上与“花间词”重叠,是与之对应的民间词的一面。两者可以被认为是连接汉乐府与成熟的宴乐歌词(宋词)的两座平行的桥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