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1)-玉炉香》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2)秋思。
眉翠(3)薄(4),鬓云(5)残(6) ,夜长衾(7)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8)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9)滴到明。
1.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为正体。
2. 画堂,装饰华美的居室。
3. 眉翠:古代女子以翠黛画眉,故曰眉翠。
4. 薄:指眉翠已淡、已褪去。
5. 鬓云:如云的鬓发。
6. 残:此处意思是凌乱。
7. 衾(qin1):被子。
8. 不道:不管、不理会。
9. 空阶:无人的石阶。
温庭筠(约812—约867年), 本名岐,字飞卿,号温钟馗,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但多次科考不中,仕途不顺。四十多岁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举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被贬为方城尉,不久后去世,享年约55岁。
温庭筠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擅长近体律绝和乐府诗,其诗作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既有辞藻华丽者,也有俊朗明快之作。温庭筠在词史更具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著名文人,比韦庄早二十多年,两人并称“温韦”。温庭筠是“花间派”主要词人,他的词用字华丽,细腻婉约,对南唐和宋代词人影响巨大。
温庭筠的诗词集《握兰集》、《金荃集》等已佚失。今所见温庭筠诗词,均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等中所保存。现存诗310多首,存词70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4.
唐风:温庭筠是晚唐的著名文人。他的诗在晚唐诗人中名声很大,当时与李商隐齐名,合称“温李”。更重要的是,温庭筠是词这种新的韵文形式在其发展早期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为词从民间词转化为文人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后蜀广政三年(940年)赵崇祚编撰的《花间集》里,开篇便是温庭筠词66首。后世的婉约词人如南唐的冯延巳和李煜,北宋的欧阳修、柳永、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以及南宋的陆游、姜夔、吴文英等,都深受温庭筠的影响。
宋雨:温庭筠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从小爱读诗书,文思敏捷,极有天赋,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记载,他“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当时人称“八叉手”、“温八叉”。史书上记载说他“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意思是说温庭筠刚到长安的时,名士一齐赞美他。
唐风:然而,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却是终身不第,仕途惨淡。这其中既有运气的因素,也有他行为的原因,还可能受到他人的打压和贬低。他的行为做派方面,史书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也就是说他不遵循对读书人道德的要求,也不重视形象。
宋雨:比如温庭筠年轻的时候去扬州游学,扬州留后姚勖(xu4)(姚崇的五世孙)对他挺赏识,让他住家里,还给他些银两,让他准备科考。可是温庭筠只顾吃喝玩乐,终日流连于秦楼楚馆,把姚勖给他的钱也花得一干二净。眼见这个后生如此不争气,姚勖用木棍把他揍了一顿,并逐出家门。这件事让温庭筠的坏名声在文人中传开了。
唐风:唐朝的科考是不“糊名”的,于是品行有缺、又无后台的温庭筠便很难有出头之日。例如他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参加了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但因遭谗毁,最终落选。而另一方面,尽管温庭筠对自己金榜题名无能为力,却多次甘愿为他人做枪手,帮助多人成为进士。《新唐书·温庭筠传》载,温庭筠在主考官让他单独在帘前考试的情况下,还能暗中“救”八人。
宋雨:尽管屡试不中,人们都知道温庭筠才高八斗,他仍然有与权贵往来的机会。比如唐宣宗(就是写《吊白居易》那位)喜欢《菩萨蛮》这一曲牌,要求大臣们进献作品。温庭筠应宰相令狐绹(李商隐的恩公令狐楚的儿子)所求,为他写了14首《菩萨蛮》。唐宣宗看到以后,大赞令狐绹。然而温庭筠情商很低,在外面宣扬是自己代笔。而且嘲讽令狐绹“中书堂内坐将军”。于是令狐绹对下面说:“温岐有才无行,不宜与第。”后来温庭筠过广陵时醉酒,被逻卒打伤。他向朝廷申述,令狐绹也判逻卒无罪。
唐风:当然也有看重并提携温庭筠的高官。徐商任荆南节度使时,就请温庭筠入他的幕府,任命他为巡官。后来徐商进京当了宰相、吏部尚书,温庭筠便在国子监做助教。后来徐商罢官,温庭筠依然做他的学官。可惜温庭筠不安分,又惹了祸。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温庭筠主持秋试,他把进士及第者的诗三十余篇公布于众,其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的内容,触怒了宰相杨收,于是他被贬为方城县尉,不久就离世了。
宋雨:温庭筠是一位才华横溢、涉猎颇广的文人。比如他在晚唐是骈文写得特别好的一位作家,与李商隐齐名。李商隐的骈文是被令狐楚培养出来的。而温庭筠主要是无师自通,可见其才华。他还写小说,至今仍有33篇缉于《太平广记》中。他是书法在当时也颇有名气。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诗词。
唐风:温庭筠在晚唐诗歌大家。他的诗作以近体诗为主,内容广泛,在人生思考、羁旅、爱情、咏史等题材上均有佳作。在表现手法上,他的诗用字精妙,清新婉丽,常有妙语警句,在当时备受推崇。此外他还有五、六十首乐府诗存世,也多有佳作。后世研究者认为他继承和发展了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风格。他的乐府诗常取南朝旧事为主题,重风情、显哀怨,表现手法曲折,风格独树一帜。
宋雨:温庭筠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词的发展史上。虽然在盛唐时期,甚至更早就有了词的萌芽,一些大诗人,比如李白和白居易等,也偶尔写过几首词。但温庭筠不同,他是第一位大量“倚声填词”的文人。他至今存词70多首,大多收于《花间集》。他是“花间词派”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词人。而“花间词派”是后来词的正宗即婉约词派的直接源头......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把词的起源简单介绍一下?
唐风:的确有必要。词是作为古代的歌词而发展起来的,它与燕乐(又称宴乐)在隋朝和初唐开始的兴盛有直接关系。什么是燕乐呢?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也就是说,燕乐是汉族音乐与北方异族音乐的结合。燕乐从传入到兴盛,经历了一、二百年的时间。
宋雨:燕乐是唱的。它在瓦舍中作为艺术表演,在酒宴上用来助兴。燕乐曲调的种类,也就是词牌名数量是有限的。新的词牌当然逐渐被人创造(称为“创调”),但更多的新歌是在已有的曲调(即词牌)中填入新词,这就是所谓“倚声填词” 。除了一少部分(如部分豪放词)外,唐宋时期大部分的词都是用来唱的。
唐风:早期的填词者大多是民间的乐工。他们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填的词往往比较粗陋、鄙俗。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曲子词”,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温庭筠当年经常去听歌看舞,与歌伎舞女交往甚密,留下“士行尘杂”的恶名。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感觉到当时的流行歌曲,其词不够典雅,曲子也不够优美,于是他就加以改进。他既有音乐才华,又有文学修养,能够写出比一般民间乐工质量高得多的词供歌女演唱。除他之外,当时一般的文人,在能力和勇气两方面恐怕都做不到这一点。
宋雨:史书上说温庭筠“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逐”即配合,“为”即创作。“艳”与“美”相比,意思较为轻浮、不庄重。这是正统文人士大夫对温庭筠作品的评价。其实,勾栏瓦舍中的歌女唱出的婉约词,很多跟男女之情有关,若愈贬低,当然可以这么说。但是,不管如何评价温庭筠,都不得不承认,在早期民间词向文人词转化的过程中,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唐风:【更漏子】这个词牌可能出自唐教坊曲《更漏长》。“更漏”又称漏刻、漏壶,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器。诗词中的更漏,很多情况下与时间相关联,用来表现人生短暂、似水流年的意向,在古代的大量诗词里,这个意向具体表达为“漏声”、“漏断”、“漏尽”、“漏长”等等。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女子相思。此外晏殊、张先、晏几道、贺铸等都用该调创作过小令。
宋雨:除了我们下面赏析的《更漏子-玉炉香》之外,温庭筠的《更漏子-柳丝长》也是佳作—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我们将其录在这里供读者参考。其中“红烛背”一般理解为将烛光遮挡住。
唐风: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玉炉香》。“玉炉香,红蜡泪”,前三字是景语,后三字是情语,并不把愁绪一下子弥漫开来,而是写得比较淡。玉炉、红蜡、画堂都是精美的物品,然而室中只有一人,凸显烛光“偏照画堂秋思”之下的孤寂。
宋雨:“偏照”二字,让烛光像人一般表现出执拗,仿佛具备了特殊的穿透力,照到了不可能照到的“秋思”。借助前两句的铺垫,第三句的情感被强化了。女主人的愁肠百结与室内景物相映衬,物品的华美所反映出的,是一种凄清的情调。
唐风:“眉翠薄,鬓云残 ”两句描写人。古代女子以翠黛画眉,故称“眉翠”。“薄”是说眉翠已经淡了、褪去了。“鬓云”即鬓发如云,尤其用以形容女子头发之美。“香雾云鬟湿”(杜甫《月夜》)、“晓镜但愁云鬓改”(李商隐《无题》)等处都是类似的用法。“残”字意思是鬓发不整。之所以眉翠浅、鬓发乱,是因为她整夜辗转反侧、不得入眠。
宋雨:下一句“夜长衾枕寒”是有关思妇的一种典型描写,在温庭筠之前和之后都较常见。王勃的杂言古体闺怨诗《秋夜长》,以及后来 的“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都是类似的描述。“衾枕寒”并不是说温度低,而是暗示孤寂、心寒。整个上阕,词人写室内的秋思和离情。
唐风:到了下阙,“梧桐树,三更雨” 由视觉转为听觉,开始描述思妇对室外传来的声音的感受 — 这雨声“不道离情正苦”。“不道”是不理会、不理解的意思。这句跟上片“偏照画堂秋思”相对应。“偏照”好似很执著,“不道”好像很麻木,都是强调离别之苦。以这种拟人的方式表达,反映了词人语言艺术的高超。
宋雨:最后三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写雨打到梧桐叶上,再一声声滴到空阶上,思妇彻夜未眠,听得真切。这几句顿挫跌宕,优美含蓄,情致深远,是婉约词中的佳句。清代学人陈廷焯说:“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云韶集》)。这也间接地将温庭筠抬到了婉约词早期开创者的地位。
唐风:后世的李清照对此句的美妙了然于心,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便是对这几句的化用。此外,北宋有位通诗文的歌伎聂胜琼,她也曾化用温庭筠的这一句写过《鹧鸪天-别情》:“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首句中凤城,字面上是长安的别称,此处代指北宋首都汴京。 “别个人人第五程”意思是跟那人告别,走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手。这首词后面也是有一个爱情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