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无言

讲述在美华人医生的故事
个人资料
正文

医路心语(53)神秘的红斑 – 莱姆病

(2025-07-04 16:07:55) 下一个

医路心语,一位美国华人心脏科医生的行医笔记

53. 神秘的红斑 – 莱姆病

最近给朋友做了一个咨询。朋友的亲戚来美国探亲,到附近的州立公园玩,回来后两周身上反复出现奇怪的红斑。拍了照片传给我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是典型的“靶心”红斑,莱姆病的特征性表现!马上建议他们去看门诊,门诊医生同意我的看法,给予了抗生素治疗,之后的血液检查出来也明确了诊断。

什么是莱姆病?一听这名就是外来语,名字来自美国,英文称为Lyme Disease。这个疾病于1975年在美国康尼迪克州的老莱姆地区(Old Lyme, Connecticut)首先被诊断,并于1981年成功分离出了致病细菌。莱姆病是一种由蜱虫叮咬传播的细菌性传染疾病,蜱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壁虱。莱姆病是人畜共通传染病,很多动物是莱姆病的宿主动物,包括鼠类,鹿,马,兔,狗,猫等等。蜱虫通过叮咬被细菌感染的动物后再叮咬人体而传播疾病。这个疾病虽然首先在美国被诊断,它却是在北半球各国家由蜱虫传播最多的疾病,中国北部地区也是高发疫区。感染季节通常集中在春季和初夏。单单在美国,每年就有3万莱姆病病人上报疾病控制中心。美国东北部是莱姆病的高发区。由于平时预防和治疗积极,美国每年上报疾病控制中心的莱姆病死亡病例都在个位数。

莱姆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在蜱虫叮咬处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的红斑,一般发生在叮咬7-14天,也是疾病的第一期。红斑是典型的靶心样,直径5-7公分,消失后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再出现,因此也称为游走性红斑。这个红斑是莱姆病的特征性表现,没有其他病原体会引起上述典型表现。但是,有少部分病人感染后可以没有红斑表现。疾病第一期的其他症状还可以有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发热等等非典型表现。在蜱虫叮咬感染数周至数月,疾病进入第二期,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同时也可以出现上述的游走性红斑。莱姆病是多器官疾病会累及心脏引起心脏炎,侵犯到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骤停猝死。必要时需要临时心脏起搏器支持,经过正规治疗症状会改善,需要永久起搏器的案例极为罕见。如果疾病没有得到诊治可以发展到第三期,数月甚至数年后,主要是关节和神经系统损害病变,导致残疾等后遗症。

莱姆病的诊断是根据典型的皮肤红斑表现和蜱虫叮咬病史,不需要其他任何检查,医生根据上述病史可以直接上治疗。疾病早期的血液抗体检测由于抗体尚未在体内形成而没有意义,因此血液抗体检测只是作为诊断的辅助和支持。莱姆病是一种细菌感染疾病,治疗上是正规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选择,使用路径(口服还是静脉用)以及疗程取决于病人的表现,疾病的时期和病人药物的过敏史。常用药物是多西环素(孕妇和小于8岁儿童禁用)、阿莫西林以及头孢呋辛。抗生素治疗的一般疗程是2-3周,在疾病三期或有神经系统表现需要延长治疗到4周。需要指出,在疾病的早期,抗生素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达到疾病的治愈。到了疾病的后期,虽然经过正规治疗,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留下后遗症。因此,对莱姆病的认识和诊断,在高发区域医务人员不能掉以轻心。治疗中有朋友经常会询问关于激素的使用。由于莱姆病是细菌感染疾病,激素往往会加重病情,所以在早期治疗中应该避免甚至禁忌。关节炎症病变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疾病治疗的首要是预防。因为莱姆病是一种虫媒传染病,预防的关键是遵循传染病的防控基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疫区灭鼠,治疗感染家畜和宠物。切断传播途径,疫区使用药物灭杀蜱虫。个人保护方面,普及相关医学常识,高发季节在野外活动尽量长衣长裤和使用驱虫剂以避免蜱虫叮咬。通常蜱虫需要吸附人体36-48小时才能使病原体感染人体,因此野外活动后要检查身体皮肤,及时洗澡。如果发现皮肤上有充满血液的蜱虫,需要用镊子把蜱虫整体拔除,并且口服一剂多西环素来预防感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每年被蜱虫叮咬的人数达300万人以上,推算每年感染莱姆病患者有3万人左右,

此病已成为中国东北林区常见的地方传染病。此外,北京地区,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和福建等省也陆续发现莱姆病患者。因此,对于国内林业工作者和野外旅游者以及医务人员需要提高警惕,注意自我保护,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诊治,避免误诊漏诊,把莱姆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更多医学科普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二诊疗意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新中美 回复 悄悄话 好像鹿是重要的中间宿主,叮咬过鹿的虫子更容易带菌
Colline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