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墟

廣漠寒山碧海蒼天,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个人资料
冯墟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全球化·倭寇·台湾(1/4)

(2024-02-07 08:24:24) 下一个

今人觉得不可或缺的物资,古人却没有。李白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皎洁的月光下,四处都是各家各户洗衣服时捶打的声音。这是误解,这里“捣衣”可不是洗衣服,而是一项今天罕有的操作。

汉字里面,宋以前有绵无棉。绵是丝、动物制品,棉是植物。中国本来无棉。至唐宋,棉花在中土仍是珍稀之物。元朝开始推广棉花种植,明朝加强普及,普通人才穿得上棉做的衣服。

在那之前,条件好的人家穿丝,普通人家穿麻。麻衣、尤其粗麻,穿着不舒服。所以服丧时期,披麻戴孝,表示内心难过。麻衣僵硬,需要不时捶打,才贴身。夜间的万户捣衣声,可一点也不浪漫。

唐朝胡椒还不普及,一般人吃不上胡辣汤,当时中国也没有辣椒。能听到万户捣衣声,说明建筑隔音不好。茅屋为秋风所破,且不说冬风。盛唐气象,普通人的衣食住,不过如此。

 

1405-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发生在海禁严厉的明代,实在是历史的悖论。他的船队具体到过哪些地方,有人说到过澳大利亚、难以确认,应该到过肯尼亚、可能在当地留下了后代,进了红海、到过麦加。甚至于他远航的目的,我们也不确知。六下西洋之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耗资过巨,下令停止远航。1421年流年不利,不但六下西洋中途遭遇飓风被迫返航,而且新修好不久的紫禁城失火。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日志和其他文档原存兵部,全部佚失,原因未详,以致今天我们对当时远航真正了解有限,不排除少数人想象无边。这是历史的悲哀。

郑和七下西洋,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是人类亘古未有的壮举。他的船队七下西洋,船只数量少则40、多达62,载人两万七八千人,航程跨印太,基本每次历时两年左右(第六次只有一年半)。不管他们到过澳洲、美洲没有——我还说他们到过火星呢,也不论他们远航的收获,飘洋过海这么久、走这么远,多数人能活着回来,就是伟大的胜利。

不要说十五世纪,就是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海军,还一直被远航中发生的坏血病困扰,约15%的水手死亡,更多的终生残疾。当时不知道维生素C,维生素C一直到1912-1933年间才发现。到十九世纪初,船上坏血病基本解决——无非是吃新鲜酸橙,但各种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疟疾、伤寒和斑疹伤寒经常发生。坏血病也没有绝迹,1876年英国海军到北冰洋探险,120名水手有一半患坏血病,其中4人死亡(Magner & Kim 2018,p.245)。

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7月4日英军远洋舰队到达舟山,军事上所向披靡,但兵员难以保障。当地居民不肯给他们提供淡水、粮食和蔬菜。他们支撑了半年,水手约3000人,住院高达5239人次。死亡448人、占15%,为战斗减员的5倍。最后被迫撤兵(Ouchterlony 1844, p.54)。中国历史里只说是“水土不服”,实际上是营养和医疗卫生问题。

郑和船队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首先,他的船很大。史料记载其中大船长150米、宽60米。当时木船造这么大,今人难以置信。他们在上面种果蔬,在里面养禽畜,沿途捕鱼,可以提供部分新鲜果蔬鱼肉,但主要依靠沿途采购,并且配有专门的水船、以便沿途补充淡水。船队配有180位医务人员。

航海日志无存,无以确知途中减员事故。但肯尼亚拉穆群岛帕泰岛有岛民有华人血统。当地传说郑和船队有一艘船遭海难,400名船员留在了当地。但迄今考古尚未发现沉船遗迹。另外《明英宗实录》记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副手洪保负责的那艘船在索马里失事,300名船员有100人被救起。其中3人在1448年设法回到了南京。

但是无论如何,郑和下西洋,比鸦片战争早400多年。英国皇家海军3000人在舟山只能支撑半年,郑和船队两三万人在海上漂、能支撑两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巴哈马群岛水晶海滩,2007年摄。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在巴哈马登陆,是为哥伦布日。

 

1492年——郑和之后大半个世纪,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他的创举,不光是在航海探险方面,而且是风险投资最早范例。他一开始还谦虚,坚称自己到达的是亚洲,所以后来美洲没有以他命名,而是以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1451-1512)命名,后者确认这是一片新大陆。哥伦布抵达美洲的那一天,10月12日,后来成为哥伦布日。连这个,今天也有人反对。

哥伦布先后四次到美洲。第一次航程不过半年。他的船队小,三几只船,载人最多的一次也不过1500。规模和航程远不及郑和。

但是,他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大航海和全球化,进而改变了世界格局。美洲是金银的宝藏,而且当地人并不格外珍惜。这里更是农业的天堂,是土豆、番茄、辣椒、可可等重要农作物的故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才能生产巧克力,毛人才能吃上土豆烧牛肉,四川人才能做麻辣烫,中国人民才能吃上番茄炒鸡蛋。

References

Magner, Lois N., and Oliver J. Kim. 2018. A History of Medicine. 3. Boca Raton, Florida: CRC Press.

Ouchterlony, John. 1844. The Chinese War. London: Saunders & Otley.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6)
评论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oji' 的评论 : 您推荐的晴耕雨读酒,要找来呡几口 哈哈
joji 回复 悄悄话 赞冯墟好文!新春快乐!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美国是对抗社会,两方折冲,方得正解。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近年来取消哥伦布节的行为是政治正确过头的典型。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侃-侃' 的评论 : 英国坏血病问题,在伦敦条件较好的家庭都发生过。主要是饮食不当,给得坏血病的士兵喂肉汤。当时完全没有维生素概念。
侃-侃 回复 悄悄话 电脑游戏《Civilization》里面,人类航海从沿海岸线开始,所以如果频繁靠泊陆地获取食物补给的话,应该就可以自然避免航海坏血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农耕时代的中原人,习惯进食蔬菜米面,可能无意中就保证了维生素C的摄入。

只可惜文档毁损失传,没有人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技术细节。被怀疑是官家政治追杀行动的航海事件,也没有给大明韭菜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中的苇絮' 的评论 : 哈哈 升级 过年!
风中的苇絮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冯墟' 的评论 : 第一次被称絮姐,立马觉得自己成长了膨胀了,哈哈,荣幸荣幸!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狗2014' 的评论 : 事实正确即可,政治无所谓。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政治正确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中的苇絮' 的评论 : 絮姐新年好!
风中的苇絮 回复 悄悄话 哇,冯兄此文扎实,学习了!并祝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沈香节日快乐!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赞冯墟好文!春节快乐!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麦姐新年好!开放,是人追求自由的必然步骤。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tart2020' 的评论 : 您是对的。真正普及在明朝。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全球战略' 的评论 : 这些都是事实,兼容并包,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赞好文,所以还得开放交流。给冯兄拜个早年,祝阖家龙年吉祥,万事如意!
start2020 回复 悄悄话 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有棉,宋末元初,棉花由东南和西北两路向长江中下游和渭水流域一带广为传播,元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黄道婆从海南岛带回来了黎族人纺织术, 轧棉广为应用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有道理!吃土豆,玉米,同样应感谢哥伦布。这些原产于中南美的农作物经菲律宾(当时和中南美一样同是西班牙殖民地)在明朝才传入中国。中国的餐桌其实是“胡化的餐桌”,里面花絮很多。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花姐到此一游!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红米2015' 的评论 : 我参观一栋十九世纪美国豪门,厨房器具基本不认识。具体到唐朝,好多诗写于边塞,佩服诗人的活动范围。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冯墟好!
红米2015 回复 悄悄话 今天看古人的生活十分艰辛,似乎不该有什么乐趣。一千年之后的人看我们,会不会一样感受?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不对外开放,饭都吃不好。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所谓中华文化里面最硬核的中国胃,其实九成以上的菜谱是清中晚期,大航海以后才出现的。比如现在最流行的川菜,也是民国初年才成型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