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Oasisflyi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亲子之道(15)--孩子,你为何总是缺乏边界感

(2025-10-08 04:30:15) 下一个

边界感,英文叫 Boundary,是我学习过程中,常碰见的词,足以可见它的重要性。

我纵观中西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美国也有缺乏边界感的人,但比例要比国人少很多很多。以至于,有边界感,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而缺乏边界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大多数人有的品质或遵循的文化,必然成为这个国度或文化的主流。

要聊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边界感。CHATGPT 说,边界感指的是,一个人能清楚地分辨,哪些是“我”的责任、感受和需求;哪些是“他人”的责任、感受和需求。

有边界感的人,能在“亲密”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而缺乏边界感的人,则容易被别人情绪裹挟,或越界干涉别人。如我的先生,边界感相对于我就比较弱,他也更容易受我的情绪的影响。他比较不容易厘清,我的情绪,更多的属于我,和他的关系不大。我花了很多的事情,才让他貌似明白了这个道理。

接下来再说说,人为何最终成为了,缺乏边界感的自己?

首先,和童年时期,包括青春期的经历,肯定有关系的。当父母过度干预孩子,比如,控制孩子的饮食、情绪、交友及各类选择,孩子长大后,就难以分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和别人希望我怎样,之间的关系。或是呢,孩子是被情感忽略长大的,他/她为了得到更多关注,而去迎合他人,继而形成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这样的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再加上一些父母,很擅长于“教育”孩子,要求和指责孩子,孩子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或是不够爱,于是通过取悦、控制、乃至牺牲自己来维系关系。这样的孩子会在心底深处相信,只有帮了别人,自己才值得被爱。

还有就是,情感依附关系失衡。在亲密关系中,尤其是在恋爱、婚姻、亲子关系中,容易合体化,即,把对方的情绪、决定当做自己的。比如,他/她不开心,我也不能开心。他/她悲伤了,我也需要悲伤。

多年前,我在国内喜欢读一本“读者文摘”的刊物。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即,两对夫妻,都是妻子得了重病,长大在医院陪护。丈夫 A 的做法,就是上述的合体式。妻子痛苦,他也痛苦,整日感同身受,不离不弃。最终,妻子离去,不到一个月,本来很健康的丈夫,也跟着去了。而且有意思的是,中国文化是很肯定或是赞美,这样的衷肠 的。

另一个丈夫 B,对妻子也是尽心尽责,但他会抽身。比如,有朋友来医院探望妻子,他不是陪坐,而是趁这个时机,出去洗个澡,或理个发;有亲戚来探望妻子,他就约定个时间,自己去看场电影。回来后,他的心情很靓,会和妻子分享,自己的见闻和心得。最终,妻子痊愈出院了。

这个故事给我深刻印象。如今来看,就是夫妻B,就有健康的情感依附关系。而夫妻 A,彼此无法真正给与能量,最后的结果,也比较遗憾。

再有原因就是文化和教育因素了。比如,中国的文化如此,弘扬集体主义,肯定“孝顺”“牺牲”的价值。如果太有个人边界,就会被定义为,自私,不懂事。我自小就是被亲友们被如此定义的,但最后,我活成了他们渴望成为的样子,即,自由自在地活着。

我是自小抗拒这样的文化,就是,必须把他人的需要,放在我的需要的前面。可这明明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啊,这人,必须要带面具生活,会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我可以大胆地假定一下,大多数不能有很好睡眠的同学,多半都是把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的。我说过,我的睡眠一直好,我先生的还不错,但很显然,如今的他,也是需要借助“载体”,才能入睡的。他很难如我这般,倒头不超过十分钟,就会安静睡去。

我的这个感悟,没有调研依据,只有自己的心得感悟。但心理学理论的确有,congruent,身心合一,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一说。什么是身心合一,就是,心里怎么想的,身体怎么行动。如果变成了一套或几套系统,需要消耗的能量可想而知。长久以往,自然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最直接的体现,我以为就在睡眠上。

还有一个原因,如果童年有创伤性经历,比如,被抛弃过,我们的文化里,孩子有被亲友领养的,什么的。被忽视过,比如家里儿女多,顾不过来的。被羞辱过,这多半在学校里的遭遇。有过这些经历的孩子,也会通过过度介入他人生活,来避免孤独或是焦虑感。

缺乏边界感的具体症状会有,比如,害怕拒绝别人,他人情绪不好,会自责或焦虑;过度干预他人决定,总是感到,我总是在付出。

在国人的圈子,缺乏边界感的同学是很多的。我有个客户就告诉我,她非常希望成为,她喜爱的老美同事那个样子,就是,一到她身边,自然而然有个界限,她不会轻易冒犯同事。她很欣赏同事的边界或是“气场”,但与此同时,她又觉得自己和这个同事的相处,令她没有安全感。即,她既羡慕欣赏,渴望成为;但同时,又和这样的同学没有亲近感。

我和她的诊疗,一直就围绕在,明确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自己渴望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哪些属于自己的,哪些属于他人期望自己的。漫长的路要走。所幸她悟性和行动力都很强。给她点赞。

具体到我身上,我一直是边界感很清晰的人。但成长路上,受到过的孤立,或是不合群的伤害,也是不少的。好在我这个人能力强,性格也还不错,所以一直不缺朋友。甚至成了大学伙伴中,眼中独特的存在;或是被同伴说,国企里难得一见的璀璨明珠。这些都是原话。但还是那句话说得好, the more slander you can endure, the more praise you deserve. 在昔日社区论坛,就有同学送给我这样的肯定,你能承受多少的诋毁,就值得多少的赞美。

但我的确不是为了赞美而活的,我也不喜欢受到太多的诋毁。只可惜这些不由我自由。正如来文学城写贴,我也做好准备,一定会有不喜欢你的人存在,也会有人看不得你的“自我感觉好”。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显性或隐性的,会令你不痛快。

所幸的是,目前一切刚刚好。博客里,偶有不友善的声音,已是足够好。但论坛就不一样了,还曾经因为我的一些观影分享,有同学说我是 NPD。哈哈。也的确不知道,是她还是我,更了解这些,或是更了解我。但我也没有反驳。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想表达的是 ,在中国文化这片土壤,如果你是一个有边界感的人,大抵是不招人喜欢的。甚至会被围攻的。比如,我也偶尔会去“我爱我家”这个论坛去看看。我就能看见,一些同学被围攻,为啥?因为他们自我感觉好啊,或是,不懂得讨好他人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所属的文化,是个什么情形。练就自己的金刚钻,再去碰那个瓷器活。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