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Oasisflyi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亲子之道(25)-- 没有当下,何来未来?

(2025-11-12 07:53:09) 下一个

诊疗的过程,也是我常常思考的过程。只是,我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不能太用力,更不能太代入。毕竟客户不是我,他/她之所以成为他/她,一定有背后很多层次的原因。

但我当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就是,都在焦虑未来,却没有当下的日子。比如,我有客户,孩子才 5 岁,未来的教育基金都存好了。因为这个财务准备,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去陪伴孩子,更别说妻子了。妻子希望和他离婚。

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两口子都在忙,妻子 CFO,大把赚钱,但也没有时间给到家里。先生倒是高中老师,有时间,但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总是达不到妻子的要求。妻子指责和抱怨不断,家里一地鸡毛。妻子对儿子高要求,儿子达不到,也是无法应对,铺天盖地的焦虑,大麻,甚至可卡因,从来都是 coping skills。 眼见的未来是,家里到处都是房子,海边也是,这辈子下辈子的钱都够了。可是,他们没有当下,夫妻感情、亲子感情,乃至身心健康,当真是除了钱和未来,要啥没啥。

我肯定是不可以,如在这里这般,一顿分析或是输出的。若干年前,我还当真这么做过,自然结果是,客户流失。如今我更多是,陪伴客户走过困惑期,也会交流代际模式,合理化客户的选择,即,凡如是,皆有来处。和客户一起,对话式找方法。不帮助解决问题,仅全方位提问,促其思考。

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肯定还是和担忧和焦虑有关。为什么会担忧和焦虑,自然是来自自己的祖辈模式,还有,就是自己的童年经历。当真走不出这个怪圈了。

说说身边的故事。老哥有个发小,富可敌国。父母都是老清华毕业生。母亲一辈子不擅长家务,晚年和保姆亲如姊妹。发小身边 N 个女人,晚年和一个,只有自己 三分之一年纪的女性共度。发小非常有本事,能把这个女性,从大字不识太多,到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和年轻女孩有二个孩子,他们精心打造这对儿女,奔着牛津、剑桥去的。

他蛮喜欢我和我们家的。曾经多次南下,带着一家人,来看我们。他看我全职在家,送孩子去学校,而不是home schooling,他觉得我在浪费孩子,最宝贵的年华。他给我推荐皮亚杰的书籍,说每分每秒的智力开发,对这个年纪孩子的重要性,云云。

我没理会他。儿童培育书籍,我也没少看。他说的我都认同,但是,我更以为,智力开发,永远都是拼图的一片。孩子还需要有其他,要感受到,正常生活是个什么样子。而不是,他的世界,永远都只有知识和成就。我那时会烘焙点心,满屋子飘香,他也说我在浪费时间。可他和他的孩子,分明超爱我的杏仁饼干,不仅当下吃着,还请求打包带走。我想,他们的记忆中,对我们家的回忆,一定有飘香的味道。

即,孩子如果没有爱上当下的生活,纵有一身本领,怕未来也不会,对幸福而踏实的生活有憧憬。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过,感受到过,它不会从天而降。

如同我提及的客户,父母90% 的时间,都是去拼命挣钱,然后,大把花在孩子的私立教育上。孩子几乎从来感受到过,父母陪伴是个啥个模样,家里的生活也从来忙碌,或是一地鸡毛。更有甚者,父母因为没有时间给到彼此,或是家庭,走上了离婚之路。这个家庭都没有了当下,未来会好吗?

因为和那对夫妻熟悉了,先生也一对一来了很久了,我和他探讨,是否,他可以少工作点时间,比如,每天最多八小时?多帮助家务,多帮助妻子。等到两个年幼的孩子,至少青春以后,再慢慢增加工作时间?

或是那位 CFO 的妈妈,是否可以,职位上少点要求,多点时间在家,协助高中老师的先生,因为那更是你的强项?孩子看到了当下的,有序幸福的生活的模样,未来错不了的。孩子的未来错不了,老两口的晚年,自然也是错不了?

是什么,会令我们有紧迫感和焦虑感?仿佛,错过这个村,就不再有那个店?未来有多少钱才是个够?我们是否太在意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其实,孩子也是有能力,乃至意愿去自力更生,去获得自己的成就感?而不是一切由父母铺垫?

其实,我对所有那些,说,已经挣够了几辈子钱的人,几乎是没有一丝羡慕的。如同我刚刚和那个 17 岁的客户说,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她因为焦虑要上 IVY,觉都睡不着,不得不,用药如救命稻草。现在都无法 function,被学校退学。我说,不要羡慕那些上了 IVY 的同学,多半都是牺牲或是压缩各类,本不该被牺牲或压缩的需求,换来的。他/她的当下和未来的伤痛,只有她/她自己知道。

我和这个孩子说,没有当下,没有未来。如果当下的你,为了未知的未来,去牺牲睡眠/健康、牺牲亲情、牺牲乐趣… 大概率你的未来,也不会拥有,好的睡眠/健康、亲情、乐趣。

只有我们的孩子,朝朝夕夕,感受到了美好生活的模样,他们才会大概率,向往这样的生活。而不是,等一切功成名就,人却失去方向,乃至失去活下去的动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好喜欢你这一篇。赞同你的看法,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正常的生活是什么。就是当下的陪伴,工作,学习哪怕慢一点,也要把心思和时间花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因为错过孩子发展的敏感期再补就来不及了。其实高处不胜寒啊,还是脚踏实地比较好。也许为我的不求进取找借口,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