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2025回国(1) 唯有园林

(2025-11-11 07:45:58) 下一个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很多年前就想去了,无奈总是擦肩而过,这次回国终于弥补了这个遗憾。

此次恰逢园林博物馆与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惟有园林——陈从周学术思想展”正在展出,展览名来自陈从周《惟有园林》一书,取意自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个展览自然不能放过。

实话实说,赴展之前我对陈从周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为了看展只好临时恶补,这才知道陈从周(1918.11.27—2000.3.15)原名郁文,字从周,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代宗师,被誉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先生一生兴趣广泛,对文史、绘画、诗词、昆曲、园林等皆有研究,并长于将中华文化融入古建园林中。他深刻洞悉“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古典园林要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他主持设计修建了上海豫园、云南安宁楠园、江苏如皋水绘园等多处古典园林建筑,考察发现了清代画家石涛唯一亲自参与修造的叠石园林“片石山房”,深入北京恭王府,探寻《红楼梦》大观园以恭王府为原型的可能性。他将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走向海外的开山之作。

冯其庸曾这样评价陈从周:“兄治园林,皆能融会贯通,化而为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是为人师。”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称,“从古典园林的专业角度看,像陈先生这样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古典文学艺术修养深厚的传统文人在建筑、园林界实属罕见。”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表示,“对于同济来说,我们不缺建筑师,更不缺工程师,甚至也不缺院士,可是我们缺陈从周这样的思想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

整个展览分为四大单元。

第一单元:“园理·哲思之源”

早年的陈从周,在古典诗词上曾受业于夏承焘先生;书画上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古园林和古建筑艺术上,他则直接师承“南刘(敦桢)北朱(启钤)”。正因为他有多方面的修养,所以他最终在古园林这一建筑艺术上,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二单元:“园法·造园之艺”

这部分内容除少量微缩景观外,主要是借助视频再现陈从周主持设计修建的多处园林建筑,视频不方便拍摄。

第三单元:“园境·笔墨之达”

陈从周多才多艺,不仅擅长诗词、散文,而且精于书画,除花鸟画外,尤精于竹、兰、梅、菊、松等,工笔、写意也各有风致。

除了活跃于书画界,陈从周也涉足文学界,俞平伯、叶圣陶、冯其庸、林徽因等都是他多年的文学朋友,他自己也说“我是学文史进而学建筑园林的”。尽管陈从周是以古园林和古建筑研究而卓然的大家,但其文学功力却毫不逊色,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先生是位非常出色的散文家,曾出版过《说园》、《书带集》、《簾青集》、《春苔集》、《随宜集》、《园林谈丛》等多部散文集。他的散文不仅有着诗意的人文情怀,而且蕴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陈从周说桥》中写到老家绍兴的桥,寻常生活中普通的桥,到了他笔下却是如此的诗情画意,有滋有味。无怪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都对陈从周的散文大加赞赏,冯其庸更是评价其“文章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

多年前我也去过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等,对中国古典园林也略知皮毛,但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看过展览后,才意识到我了解的那点点皮毛甚至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所以我毫不犹豫下单了先生的谈园录,并在网上找到了先生的其他书籍,准备好好拜读一下。

第四单元:“园情·文脉之融”

陈从周交游甚广,与贝聿铭、俞振飞、张大千、苏步青、朱屺瞻、冯其庸、邓云乡、王西野等人均有着深厚的情谊。

令人意外的是,在合影中我竟然看到了三毛的身影,这应该拍摄于三毛第一次回大陆省亲的时候,她祖籍是浙江舟山定海,本名也姓陈,不知道与先生是否有亲戚关系?

与友人的部分往来书信

特别想谈谈陈从周与徐志摩的渊源

陈从周夫人蒋定出生于“诗礼传家”(徐志摩语),其家族曾是蜚声东南的浙江海宁藏书巨家,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过极大的贡献。蒋定的母亲徐祖慈是徐志摩的嫡亲姑姑,军事家蒋百里是她的堂叔,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钱学森夫人。除此之外,陈从周本人也和徐志摩有着一层鲜为人知的关系,徐志摩的嫡亲大伯徐蓉初育有一女徐惠君,嫁与陈从周的二哥为妻,陈从周父母故世得早,是这位二嫂将年幼的他抚育成人,因此陈从周对二嫂始终充满感恩之情。这双重的关系令陈从周对徐志摩有着特殊的好感,他曾著文说自己对徐志摩有着“无缘无故的爱”。

陈从周为徐志摩做过三件最重要的事,按他本人的说法,就是“完成了年谱、全集出版,妥善安排了遗物,重建陵墓。”。陈从周竭尽全力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撰写了《徐志摩年谱》一书,初版印于1949年秋,非公开出版,属作者本人自费的私印本。陆小曼临终前将《徐志摩全集》的一份样本及她本人画的山水手卷等物都交给了陈从周,他及时将《全集》送给了北京图书馆,将手卷移交给浙江博物馆,从而幸运地躲过了浩劫。后来为修复坐落于硖石西山公园内的徐志摩墓及其二子小彼得的墓,陈从周煞费苦心,四处奔波,最后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得以落实。

博物馆还设有中国传统厅堂的样板间,但有红线阻隔不能近身拍摄,只好在门外分区拍了几张。

所有展览图片均在室内拍摄,为突出展览效果,展厅室内布光以暗光为主,因此所有照片都模糊不清,也是很遗憾的事。

园林博物馆紧邻北京园博园,园博园曾是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举办地,里面设有很多省市的展园,所以离开博物馆后我马上就去了园博园,留待下期分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世界在我心中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知道了北京有园博园,一定会去看。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Tina 大作,信息量很大。谢谢展示了中国园林博物馆(尚未去过)长什么样,装潢富有书卷气,历史感,非常喜欢淡雅的风格。有关陈从周的特展更令人大开眼界,读此文前,从不知道有陈从周这位大师。Tina 介绍得很详尽,学习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Tina这篇完整、生动的观展随笔写得太棒了,杂志社的水平。:)结构清晰、情感真挚、知识量丰富。不仅记录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见闻和自己的体验,还通过“惟有园林——陈从周学术思想展”深入探讨了陈从周先生的生平、成就与文化精神,很多的信息,学习了。
冯墟 回复 悄悄话 值得看。刘敦桢跟他是儿女亲家,刘先生死得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