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我还发现,各家书店存在的目的不尽相同,很有意思。
新东方书店——主业谋生,副业修身
新东方书店是我非常喜欢的书店,有点时间就想过去呆会儿。书店有两层,一层是成年人阅读区,灯光暖暖的,设计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沙发座椅便于读者阅读。最里面还布置了挺大一块空间,是一人一桌的自习区,可以在这里看书、自习,无需任何餐饮消费。







二层是儿童阅读区,主要是绘本书和儿童读物,绘本质量很高,涉猎范围也很广。一些祖父母喜欢带着放学的孩子先来这玩会儿,再回家吃饭。孩子来了就不想走,因为这有很多动物形状的坐垫,小孩来了就趴上去,家长怎么都拉不起来,好不容易拉起来了,熊孩子又趴回去,总要好多次孩子才肯跟着大人回家。



和所有实体书店一样,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人寥寥无几。书店不挣钱是肯定的,但对新东方来说,他们应该早就放弃了让书店挣钱的想法,书店挣不挣钱无所谓,原本也不指望它能挣钱。在我看来,书店的存在更像是俞敏洪个人的情怀,而不仅仅是企业形象与文化的展示。它如同蛋糕上的樱桃,无则依旧风华,有则锦上添花。
风入松书店——醉翁之意不在酒
风入松书店是北大教授王炜在1995年创办的,因其浓厚的人文学术氛围成为当年北京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后来随着创始人去世以及经营实体书店日益艰难,书店曾在2011年关闭。2024年春,装饰一新的书店重新开业,位置依然在北大附近。
书店一层是电梯间,二层是社科类图书兼少量文创品,三层是文学艺术类书籍和阅读消费空间。四层全部是咖啡饮品区,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备考或准备论文等。店内是统一的蓝绿色书架,非常醒目。



店里文学类书籍的选品质量很高,能够满足深度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令我惊讶的是这里摄影类与艺术设计类书籍居然也很丰富,包括一些很可爱的绘本书。我是马岩松的粉丝,看到一本《二十城记》,这是在别家书店看不到的。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还设有女性主义书籍专区,虽然我对这些没那么感兴趣。



店内的阅读气氛很浓厚,二层的公共阅读空间常常满座,总有人一呆就是大半天,也有些人干脆就坐在蒲团上读书,虽然阅读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把书买走。


这也是一个没理由挣钱的书店,但它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存在的道理,有个梗怎么说来着,对了,叫“夫妻分床睡”,想想可以怎么理解呢?
宣南书店——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这些年随着后传统书店的兴起,书店仿佛成了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消费空间。许多书店的网红味越来越浓,书味却越来越淡。把餐饮、咖啡、文创与书店叠加起来的新零售模式,就是我看到的宣南书店。
我想设计之初,他们也许有意打造一个书香氛围浓厚的书店吧,中式复古风,文房墨宝、鲜花禅草、书法文字,水幕瀑布,满墙书香。但走着走着就背离了初心。
落地窗上的水珠沿玻璃窗缓缓流下,这是书店最吸睛的地方,也是所有人第一时间都想抢占的位置。



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特别多,而且特别嘈杂。每个角落都是人,有些人没椅子就干脆坐地上。一堆人聊工作谈事情,声音特别大,一堆人打卡拍照,另一堆人做直播,屋里屋外进进出出。你看着有满墙的书,但其实很多都是未拆封的,网红举杯咖啡,拿本书,拍个照,显得自己很有内涵的样子。
实在没事干的人就玩手机,甚至还有男女调情乱搞的,这里表面上是家书店,其实没有一点书店该有的样子,完全就是一个菜市场,我都觉得这么说辱没了人家菜市场。那些想看书的人,根本没法静下心来看书。
另外,吃的喝的都贵,因为人太多了,店家连咖啡杯子都来不及洗,有些喝的就直接用罐头汤兑点热水,还听到顾客说提拉米苏是冻的,硬梆梆的没法吃。
我挑角度拍了几张也许能看的





书店紧邻法源寺。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尔前往法源寺赏丁香、谈佛法,成为一时佳话。就这么一点点渊源,西城区将这条街改造为历史文化街区,这家书店和旁边的网红胡同都是街区的一部分。网红胡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烂漫胡同,但我只看到了烂。
也是挑角度拍几张也许能看的




戏外书店——推开虚掩的门
戏外书店是北京首家“剧场化”戏剧主题书店,书店位于宣武门附近的繁星戏剧村里,店内图书以戏剧艺术、当代艺术、舞美设计等为主。除了戏曲戏剧,也有文学名著,杂志期刊,以及与剧院设计,道具使用,电影分镜相关的专业书籍。这也是一家专业性很强的书店。

网图


这是我看过的书店中,选书品味和店面设计结合得比较好的一家店。书店会定期邀请戏剧主创、艺术家、作家等来这里举办艺术讲座,签售,公益阅读等活动,并进行线上直播,让更多读者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









除满足读者阅读体验外,店里还设置了儿童戏剧图书专架,向未成年人普及戏剧知识。
依托小剧场的优势,书店与剧场连接成一个动静结合的移动空间,将经典文学改编成话剧,进入剧场与导演主创互动,把静态阅读创新为立体阅读。譬如,工作人员与读者分享了莎士比亚的名著《驯悍记》,分享结束后,大家进入繁星剧场观看由《驯悍记》改编而成的话剧《爱在无爱城》。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全方位感受戏剧的魅力。
这里还有莎翁餐厅,屋顶露台,戏外花园餐厅。

网图

网图

网图

网图

网图
据我观察,专门来看书买书的人很少,来书店的人多是来剧场看戏的,提前到了先在店里逛逛等候开场,顺便买点饮料带进剧场里喝。如果有兴趣,有些人也许看完戏后会来看一眼跟戏剧有关的书,或者在这里吃个饭和朋友聊聊天等。
书店这种前店后场的经营模式比其他书店前卫了一点点。大多网红书店采取的都是图书+文创+咖啡这三种模块组合的经营方式,但戏外书店在这三大模块之外加入了戏剧元素,形成了3+X模式,这个探索方向是可以的。但我觉得他们在X这一块做得还不够淋漓尽致,这一点也许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邮局卖菜,当然不是叫他们也去卖菜。既然有剧场、舞台、书店、露台、花园餐厅等等这么好的硬件设施,那是不是也可以开设戏剧培训班,提供衣食住行演全包的一站式服务?或者家庭影院?甚至戏剧主题邮局?
这年头实体书店都是赔钱的,既然已经赔了,那还不赚点吆喝回来,把动静搞得再大一点?只有把X这部分充分延伸才能带来收益,有了收益才能养活书店,书店反过来再反哺X,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