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去了很多家实体书店和书局,本人非专业人士,只是根据我所看到的现象,将书店行业的生存状态分为四个层级说说,它们分别是富贵之家,殷实之家,小康之家和贫困之家。
新华书店 (富贵之家)

首先,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必须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选之子,其地理位置多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他们无需担心房租,空调,照明等一应繁杂琐事,自有政府及相关部门承担,这大大减少了书店的经营成本。
作为国有企业,新华书店享受国家税收补贴。这一补贴每年都为新华书店减少了15%的增值税负担。除此之外,新华书店还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各省市都专门划分资金补贴作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书店的发展。
新华书店是全中国唯一有资格发售教科书的书店。全国中小学的教学用书都是由新华书店统一发放到学校,再由学校发给学生。新华书店享有教科书独家销售权,这也为书店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新华书店也是国家唯一指定的官方书籍发售处,如XX文选、学习XX精神或讲话等诸如此类的书籍,都属于强制性购买书籍,且只有新华书店才有权销售,面对的客户都是政府、企事业单位。这是书店的另一笔可观利润。
新华书店还可以将店内空余的柜台出租给一些公司,用于学习用品、电子辞典、文创产品的销售,也能赚取一定的租金。
最后一点是我同业内资深人士聊天才知道的。原来全国所有的出版社,只要出了新书,第一时间都会送往新华书店,可以说新华书店拥有全中国所有的新书和好书。但这些好书都被存放在库房里,书店从不拿出来展示,更不拿出来销售,因为仅目前这种经营模式已足够让他们活得富足安逸了,他们没必要去售卖库里的藏书及珍品。
总之,新华书店是天生的皇族,他们无需跟任何一家同业竞争,靠着体制的垄断优势就能躺赢,是名副其实的大富大贵之家。
中国书店 (殷实之家)

其次,略逊于新华书店的是中国书店。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的古旧书业处于萧条阶段。经郑振铎、齐燕铭等知名人士倡议,1952年11月4日,一家由北京100多家旧书摊、书店合并而成的古旧书店,即中国书店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国有的古旧书店,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古旧书实体店。

北京一共有6家中国书店,分别是中国书店中关村店,新街口店,地安门店,前门店,琉璃厂店和灯市口店。借回国之际,我去了这全部6家书店。
中国书店也是体制内书店,所以地理位置同样相当优越,这6家门店全部都在北京城内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也无需为房租,人工费等琐事烦忧。他们不像新华书店那样享有某类书籍的独家销售权或垄断权,他们的优势在于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可以自行定价收购古旧书刊、碑帖拓片等,还可以通过直播卖书,灵活性较大。
这6家门店给我印象最不好的是前门店,前门店位于前门大街这样的黄金地段,位置实在不能再好了,来北京旅游的人基本上都会来这里逛逛,他们的店面有两层,一层面积极大,没有摆放任何旧书,他们只卖那些文创、伴手礼之类的游客产品,真正留给古旧书籍的空间在二层,但店面远不如楼下宽敞,我去的时候都没人光顾,因为很少人知道还有二层,而且图书的品质也非常平庸。
其实一家店的好坏,从员工的工作状态就能判断出来,只要工作人员一直在玩手机,店内图书的品质往往也差,经营得也不怎么样。那些经营得虎虎生风的店,工作人员都忙碌得很,彼此间交流的也是业务方面的事。
我印象最好的有2家门店,一家是新街口店,另一家是灯市口店。这两家的经理和资深店员,都特别懂旧书的价值,拿到送来的旧书,一掌眼便能估价,并精准计算出价值与利润,靠的是几十年浸泡在旧书行内练就的经验与眼力,真心令人佩服。
新街口店店面不大,有限的店面却有着丰富的藏书,他们的经理年轻能干,非常专业,常常听他跟员工说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摆,什么收起来,明天怎么安排等等,员工也时不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工作氛围特别和谐舒畅。
灯市口店非常宽敞,除了工作气氛同样很好之外,在我看来他们是最会经营的门店,他们把图书分成若干区域,进门处是文创周边和新书销售区,通道和大厅连接处是阅读区,这里的阅读区你无需消费可以随便入座。进入大厅后就是主题图书区,这里有更新换代后的小人书,红学专区等。大厅最东侧是古籍区,但价格亲民,看上去没有很唬人。大厅北侧是低价打折区,最低1元起,让你充分享受淘书的乐趣。








中国书店善于利用书籍的稀缺性来做营销。譬如,读者想找一本出版年限久远一点的书,网上购书平台甚至图书馆都不一定能检索到,但中国书店往往可以找到,我在各家门店都看到过很多60、70年前出版的书。而且有些旧书在线下买比线上更便宜,我自己在不同的门店前前后后淘了10多本书,最便宜的才人民币2块钱,最贵的也才10块钱。当然也有贵的,价格的高低要看具体的出版时间,内容,作者,印次等。我觉得相比常规书店,中国书店是一个更能制造惊喜的地方。
在新街口店,我听到经理对前来问询旧书收购的顾客说,凡是1949年以前的书尽管送来,他们无条件全收,如果顾客家里书多搬运不便,他们也可以上门收购,而且收购价会给得比较高。1949年以后的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如邹韬奋文集,鲁迅文集等也可以有很好的收购价。我看到一本很薄的书定价120元人民币,我以为我看错了,询问店员,这本80年代出版的书,时间并不久远,为什么定价这么高?店员说因为这本书全国只印了5万册,属于稀缺书,所以定价高。


在灯市口店,我亲眼见一对老夫妇送去一捆书,说他们家老人去世了,这些书他们不舍得扔掉,也不想卖给收废品的,卖给书店的话还有人能看下去,书也能继续传承下去。店里的资深工作人员一掌眼就心里有数了,他马上告诉老夫妇,这些书都可以收,价格是1000元人民币,让他们去柜台领取现金(以现金形式支付是行内的规矩,懂的都懂)。老夫妻离开后,所有店员都兴奋地围在一起议论,他们经理说这些书收得太值了,光一套民国前的教材明天直播就能拍个好价,更别说其他的字画了。
总之,中国书店也许比不上新华书店那般得天独厚,但也不用为房租,人事等琐事发愁,还能搞点副业赚些活钱。他们利用体制优势节流,同时善用现代经营手段开源,总的来说小日子过得很滋润,是家有余粮的殷实之家。
还有一类书店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们首先是自主经营的独立书店,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但他们是独立书店中的另类,它们叫主题书店或专业书店,也就是说他们只在某个领域深耕发展,只卖特定领域的书籍。我去了两家这样的书店,分别是人文考古书店和戏外书店,其中人文考古书店是我认为的小康之家。
人文考古书店(小康之家)
人文考古书店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考古文博为主题的独立书店。书店的读者以历史及考古专业的大学生、研究机构、博物馆的学者为主,也有一些文博爱好者。
书店门口挂着一幅字“考古文章源自田野,琳琅满架只待识者”,这家“识者”不多的书店,里里外外都透着安静,内部没有任何装修,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简朴。

店内没有咖啡,甜品,文创这类千篇一律的副业标配。书店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选书上,他们尽力将所有考古文博的书都搜集来,让书店成为一个考古文博的资料库。在同行纷纷关店、转行的今天,这家仅专注于考古类书籍的书店挺过了十几年。
这家书店最显著的特点是顾客与书店的粘性非常高,不少考古界的大腕学者、文史专家都曾来此淘书,只因书店不仅选书水平很高,而且覆盖面广,别处找不到的书,在这里都能找有。因此只要有想要的书,他们会第一时间联系书店问询。



书店每年的营业额有数百万元,除了实体店、网店的销售外,绝大部分收益来自各个博物馆、研究所、高校等这些机构客户,其中国外订单约占书店年销售额的5%,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的一批考古学者都是这家书店的回头客。所以可别小看这家门可罗雀的书店,它背后的消费群体可是考古界、文博界的中坚力量,而这类读者的专业性与忠诚度是其他书店无法比拟的。
我在店里看到很多大纸箱,店员说那都是国内外的机构客户订的书。


虽然书店每年有五六百万的营业额,但利润却只有几十万,而店主还会将盈余用来再进新书。每进一批新书,工作人员都会制作电子版书讯和书单发给顾客。
店家非常有远见卓识,他们对书店的梦想是将来书店能分担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虽然北京不乏大型图书馆,但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新书的收录也没那么快,很多考古文献书籍也不一定收得全,他们希望书店能部分分担城市的公共职能,这也是他们坚持多年开放实体书店的原因。
这种主题书店,因其专业性极强,即便是现在风生水起的电商也无法成为其竞争对手,可以说在业内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他们一旦找到目标客户群,就一定能存活下来。总之,人文考古书店家底厚,客户稳定多金,尽管手头余粮有限,有时甚至不太宽裕,但自顾温饱是毫无问题的,是典型的小康之家。
豆瓣书店(贫困之家)
豆瓣书店也是一家不卖咖啡、没有餐食、不办讲座的独立书店。店主认为搞这些副业其实是书店在以另一种方式死亡,买咖啡的人无非是占一张桌子,而这张桌子的翻台率是极低的,可是书籍并没有流动,书籍必须被有缘人买走,新书才能上架,循环往复。只有书籍流动起来,书店的存在才有意义。靠一杯咖啡坐一天,一本书都卖不掉,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店了,这是咖啡馆。
店主是夫妻挡,没有人员成本,甚至很多人愿意免费提供场所让书店经营下去,但书店仍然难以为继。

店主懂书,爱书,店内图书品味不俗,19年来积累了大量文青读者。


和书店女主人聊了很多,了解到书店无法生存,被迫出局的根本原因是进书价格居高不下。书店连出版社的图书批发价都拿不到,他们只能拿到高于图书零售价的价格。我去的时候店里正在清仓打折,我看上一本7成新的书,正6折在卖,我马上做了网上比价,发现同样的书,即便书店打了6折,我仍然可以在网上找到更便宜的,而且是全新的书。这样一来,实体书店的原价书谁还会问津呢?
其实出版社自身也是举步维艰,在电商和实体店之间,他们只能选择电商,因为电商的销售额远高于实体店,尤其当大流量网红为电商卖书时,销售额更是可观,而选择就意味着要让利于对方,在自身利润都极其微薄的情况下,如豆瓣这样的独立书店只能被出版社放弃。
豆瓣书店也尝试过申请像政府发给新华书店那样的经济补贴,得到的回复是他们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这些年来,来谈合作的企业和书店也很多,但都被他们一一拒绝了,对方常常要求豆瓣做出某些让步和妥协,但这些让步和妥协恰恰是他们最想坚持的那部分。所以一直以来他们都是独自支撑,直到后来实在没钱继续了。



我个人认为,像豆瓣这样小作坊式的独立书店,被淘汰出局是必然的,无论多么惋惜,多么不舍。他们不具有考古书店无可取代的专业性,也不具有中国书店的稀缺性,甚至在规模、选品等各方面都比不过同为独立书店的万圣书园,尽管万圣书园也在苦苦支撑。虽然豆瓣的图书品质不俗,但读者在网上也可以找到同样的书,而且更便宜,那人家为什么要买你的呢?仅靠情怀是无法支撑书店一直走下去的。
这类书店收入低于产出,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又无法依赖政府补贴维持生计,长期处于经济压力之中,无力改变现状,这是贫困之家的写照,最后只能遗憾出局。
为什么同是拉车的马,有的膘肥体壮,有的却瘦骨嶙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