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出了名地爱吃,会吃,敢吃,一句 “民以食为天” 就点出了注重吃的国民性。在中国文化里,吃已经从语言层面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不论多么错综复杂的情形,或者多么微妙精细的感觉,只要借助 “吃” 这个文化符号,就可以从语言文化中找到灵感和现成的比喻来表达。我留心搜罗了一些跟 “吃” 有关的俗语和表达法,记录在此。
五味为食先,先从苦辣酸甜咸说起。 “津津有味” 是感兴趣。复杂的心情,是 “五味杂陈”。如果逐个细分味道,也各有说头。甜,有 “甜蜜蜜” 的爱情故事,还有 “蜜里调油” 亲密关系。辣,有性格泼辣如凤姐,有热辣辣的目光和爱恋,也有手段毒辣的辣手摧花。
咸。“咸吃萝卜淡操心”,因为 “咸” “闲” 同音,多引申比喻爱管闲事的人瞎操心,帮倒忙。另有粤语俗谚,“食得咸鱼抵得渴”。一旦作出选择,就要有勇气承担其责任及后果,正如吃了咸鱼就不要怕口渴。
酸,自然是吃醋,争风吃醋,拈酸吃醋。张爱玲的小说《留情》里还有 “吃隔壁醋” 的说法。小两口赌气斗嘴,旁边不相干的人却吃起了醋。“男主人女主人那天也吵嘴来着....。米先生在旁边,吃了隔壁醋。”
苦,是最被频繁提起的一个味道。中国父母教训孩子,大都会搬出 “吃苦” 来吓唬吓唬。苦口婆心相劝的时候,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一边劝,一边用 “良药苦口利于病” 的现成比喻提醒孩子感恩;如果不听劝,后果就是吃苦头,自讨苦吃。无论选择怎样,结果都是 “吃”:“吃苦” 或者 “吃苦头”。
除了吃苦,世上还有很多不好吃的东西。比方说,吃白眼,吃闭门羹,吃耳光,吃板子,吃罚单,吃官司,吃罪。但是,不好吃也得吃,咽不下也得咽。《红楼梦》里尤三姐骂贾珍贾琏叔伯两兄弟骂得痛快,“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杂面是粗粮,涩嘴拉舌,没有油水难以下咽。所以,“清水下杂面 —— 我看你怎么吃!” 就是要看看你吃不下去的痛苦吃相!
吃亏,有各种各样的亏。好汉不吃眼前亏,小聪明人却贪小便宜吃大亏。吃瘪子和吃哑巴亏更惨,受了损失还没法出声抱怨,跟哑巴吃黄连是同一个意思。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是一句农村俗语,好像太接地气了点。但现代社会里流行的说法 ,“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精致文案的下面,跟前者是五十步笑百步。说到底,两个都是要找一张长期饭票。吃糠咽菜,尚有糟糠之妻。喝西北风,那连吃的都没有了。反之,吃喝不愁,甚至吃香喝辣。有酒有肉,则饱暖思淫欲,酒肉朋友也随之而至。
中国人爱吃鱼头,有菜馆干脆就叫 “谭鱼头”。《红楼梦》里还有 “拆开这鱼头” 的说法,仿若在聚会上把鱼头拆开了分给众人吃,引申为与人方便,宁可自找麻烦。(见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其它文化背景的人,理解起来估计 “吃力”,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吃鱼头啊!
吃食,也反映了各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有《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也有箪食瓢饮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见《论语 雍也》)有靠山吃山的,也有靠水吃水的。有省吃俭用的,也有寅吃卯粮的。有吃闲饭的,更有尸位素餐者。有混饭吃的,也有吃老本的。有吃饱了撑的,也有吃不了兜着走的。有饱汉不知饿汉饥的,也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小到吃独食,大到黑吃黑,独吞横财。所有的好吃懒做者,最后结局都是一样,坐吃山空。
一些东西,其实不是吃,但也可以跟吃搭配使用。比方说,“喝酒”,“抽烟”,“喝茶”,也可以说成 “吃酒”,“吃烟”,“吃茶”。那么,赴婚宴,也可以说成吃喜酒。引申开去,就有 “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说法。再引申,就有 “吃软不吃硬”,或者 “软硬不吃”。
人贵有自知之明,否则就是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果再倒霉一点,再笨手笨脚一点,那就 “羊肉没吃着,倒惹一身膻”,好处没捞到,麻烦找上身。癞蛤蟆固然可悲,天鹅肉和羊肉也可能 “中看不中吃”,比如亦舒点评的女明星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好看的皮囊” 和 “有趣的灵魂”,好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眼下盛行的断舍离,其实说的就是鸡肋。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过招,有 “吃我一拳”;那么心理上受了惊吓,也可以用 “吃”,“吃惊”。唇亡齿寒,用来比喻利害关系紧密相关,自然贴切,但是换用身体的其它部位,比如眼皮和眼珠来比喻,也讲得通啊。为什么非唇齿相依不可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唇和齿属于消化系统(饮食文化)吧。
“偷吃”,借指男女偷情。我最初是在香港的八卦杂志上看到,心里很不以为然,有“偷腥” 就够了,何苦还要糟践 “偷吃” 一词!偷腥里的“腥”,是从猫吃鱼腥引申来的。《红楼梦》里,贾琏乘凤姐生日宴时偷情,被凤姐抓个正着,要死要活地,闹到贾母面前去哭诉。结果,贾母笑着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不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 (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贾琏偷腥,凤姐吃醋,两人绝配。(不过,就这件事我同情凤姐多一点。)
倚老卖老的人哪儿都有,但中文里教训人时也脱离不了 “吃”。所谓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现在,已经有人作了统计得出结论,这个说法在数据上不成立。除非是七十岁的老人对应七岁的孩子,老人吃过的盐才会多过孩子吃的粮食。在老资格的人眼里,后生固然可畏,但也是嘲笑甚至羞辱的对象,连他们的努力,都是 “用了吃奶的力气”。
有一些情景,中文里也用动物和食物来比喻形容。比如说,“虎毒不食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好马不吃回头草”,是有志之人百折不回。“兔子不吃窝边草”,教诲与邻为善的重要性。“挂羊头卖狗肉”,是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差别。还有,“贪心不足蛇吞象”。但是,用动物作比最有名的一句话,当推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原文是《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再权高位重者,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也会被赶尽杀绝,结局悲惨。这个 “烹” 字,传神!谁想到捕猎者,有一天会成了被猎者,成了盘中餐呢?
中国人喜吃螃蟹。《红楼梦》里的螃蟹宴,薛宝钗用螃蟹讽喻世人心黑意险,“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见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横行霸道的螃蟹,被吃还要被骂。同样是吃螃蟹,鲁迅则看见了勇气。他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见《今天的两种感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爱吃之外,应该也富有冒险精神和献身精神吧?
除了吃螃蟹勇士,鲁迅还有两个跟吃有关的文化符号。一个是《药》里的人血馒头。夏瑜和其他振臂呐喊的 “狂人” 们,他们的血被围观者蘸了馒头当药吃。另外一个是 “吃人”。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是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的《狂人日记》。他借小说中的 “狂人” 之口说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吃一堑,长一智。这个 “堑”,我听过不同版本的发音。有说 “吃一斤,长一智” 的;有说 “吃一截,长一智”的。不管吃的是什么,都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眼光和智慧。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光速发达的今天,鲁迅一百多年前的警告仍然适用,“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不论何等匪夷所思的事件,只要定下心来“吃透”,总能 “吃准”,能透过表面看到真相。
爆栗子
都是吃不得的
点赞好文!
我跟读了你玩老瓷的经历,很有意思啊。
自我反省一下,这几个星期心心念念的都是吃,倒像是要准备冬眠的节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