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该吃粽子了。几年不能回国,吃不到新鲜出锅热腾腾的粽子。在华人超市只有冷冻的粽子卖,小小的一个,看起来好像满足不了久旷的胃。于是很怀念以前在两广吃到的大个鲜肉粽。
端午节图个热闹,先送上一首轻松喜庆的《万水千山总是情》,祝大家端午节愉快!我少年时的不少回忆是关于两广的,其中就包含了这首大家很熟悉的歌曲。
再来个自己家包的鲜肉粽子。做出来的粽子颜值可能不够,但吃一口,满满都是家里的味道,是记忆里的味道。
自己家包了不少鲜肉粽子!
平生第一次吃鲜肉粽,是少年时在两广的亲戚家。粽子是当地比较普遍的吃食,好像也不是只在端午才吃粽子,有些小吃铺子里平时就有一个大锅专门煮粽子卖。亲戚家喜欢自己包鲜肉粽,因为嫌外面买的粽子馅料不足。自己家包的肉粽个头都大,最小的就有成年男子拳头大小,应该有差不多快一斤。他们还喜欢包枕头鲜肉粽,是砖形的,真的就像小孩子的枕头大小,用两广特有的芭蕉叶包,拿起来沉甸甸的,一个估计要有两三斤。
(以下图片都来自网络)
(两广特色粽子--枕头大小的枕头粽)
记得春节前有次亲戚喊上了几个邻居一起包粽子,几家凑起来买了好多糯米、五花肉、绿豆等原料,每样都要用小孩子的澡盆那么大的盆子才能装得下。大盆的五花肉用酱油料酒五香粉等各种作料腌制后,肉上泛着油光透着浓香,在那个还比较贫瘠的年代,看起来很是诱人。一屋子人热热闹闹地分工合作,包着粽子说着家常,小孩子们穿插其间,一边帮大人们递着东西一边流着口水。
因为要过年了,大家包的枕头粽一个比一个大,最大的一个怕是要有七八斤了,里面放的馅料就是好大一碗,肉量都可以用来包顿饺子。粽子包好后马上就煮,门口的煤球炉上架着一个巨大的铝锅,水烧开后用小火慢慢煮几个小时。渐渐地大锅里的水蒸气合着粽叶的清香弥漫着整个屋子,衬着热火朝天包粽子的人群,这场景带着味道几十年后仍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
亲戚说自己家包肉粽就是要料足料好。他们在粽叶里放的糯米并不太多,只是起到外层包裹的作用,糯米里层放不少绿豆,再里面放一大块肥瘦相间的腌肉,再放些板栗,然后把料压实,再把粽叶紧紧包裹系上白绳,一个胖乎乎的粽子就做好了。
小火煮上几个小时后,把热腾腾的粽子放在盘子里,剪断外面的绳子,一层层地把粽叶打开,于是粽叶香混着米香扑面而来,这个过程对焦急地等在旁边的孩子们来说就像在开一个宝盒。等到粽叶中露出晶莹的糯米,要切开圆胖的肚子时,开宝的时候到了--一个粽子切成两半给两个孩子分食,自己得到的那一半是肉多还是粉粉的板栗多呢,肉里面是肥而不腻、滋味醇厚的肥肉多呢,还是酱香浓郁、平时不常吃到的瘦肉多呢?哎呀,这真是一个甜蜜而带不确定性的期待。
肉粽在当地的普遍吃法是把粽子切开,淋点酱油和加点碎香菜,喜欢吃辣的再加点辣椒酱。我自己每次最爱吃的部份就是粽子里面的肥肉,那真是味满香浓、入口即化,其次是瘦肉和粉粉的板栗。那时胃口不大,吃完最好吃的部分后,就对剩下的软烂绿豆和糯米部分失去了兴趣。偏偏粽子个大,就算是半个也有些份量,怎么也要吃完大半才像样,这时酱油香菜和辣椒酱这些能刺激味蕾的作料就派上用场了。当地还有种肉粽吃法是煎粽子,我后来再没有在其它地方看到过,他们把煮熟的肉粽切厚片,然后用点油把两面煎到微黄,再撒上酱油香菜等,吃起来味道也不错。
(大粽子切片吃,还可以煎粽子片。)
我自从少年时吃过两广的鲜肉粽,从此就只喜欢吃这种粽子,可惜难以吃到。后来端午节在北京有真空包装的嘉兴五芳斋肉粽卖,觉得味道类似记忆中的广式肉粽,里面还加了咸蛋黄。去江浙时,会在不少商业街、高铁站、机场等看到五芳斋的小店,卖煮好的热腾腾的粽子,有肉粽、豆沙粽等好多种。我一般看到了都会去买一两个肉粽当零食吃,粽子都不大,当时好像是七八元一个。如果想马上就吃,店员会把粽叶剥掉后粽子放在小袋子里给你,吃起来也方便。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以前并不常吃粽子,毕竟中餐里好吃的东西太多了。这几天关于粽子的记忆不断涌现,估计是因为离开故土已久,几年不得回,胃也犯了相思病。最后自己动手,在远隔重洋、千里万里之外,满足了自己久旷的中国胃。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