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高深的理论,试想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用马金来投资股市的话,用多大的杠杆合适呢?
首先, 要考虑投资的可能回报率,用杠杆是来放大利润,不是放大损失的,所以, 回报率必须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其次,得考虑借贷成本,如果利息太高的话,也是白搭。
另外,我们也得考虑股票的价格波动率,如果波动率太高,下跌幅度太大的话,有可能触发Margin Call,那就坏醋了。
可见,可用杠杆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
而量化资金分配比例的凯利公式,用到的恰好是上面的三个参数:
下面,根据过去发表的一些论文和书籍中引用的历史数据,我们来看看股市的最佳杠杆比例。
Victor Haghani 和James White在2023年出版的书The Missing Billionaires中的第23章中,用1927~2022年的历史数据,回测了SP 500在不同杠杆下的回报率:
可见,单纯从回报率来讲,对SP 500来说,最佳杠杆倍数(Leverage Ratio)是2(也就是借1买2),其次是1.5, 如果倍数是3的话杠杆会起到负作用,4的话更差,5的话长期回报会归零。
以上假定的借贷成本是T-bill利率再加1%, 非常接近于倍数基金加上管理费用后的费用。
Tony Cooper在2010年发表的题目为Alpha Generation and Risk Smoothing Using Managed Volatility的论文,给出了更多不同时期的历史数据分析。比如,这是美国股票市场从1885~2009年回报率和杠杆的关系:
其它指数在不同时期回报率和杠杆的关系分别为:
当然了,凯利公式中的三个参数都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最佳杠杆比例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其中,期望回报率可以用固定值,利率的变化也比较慢,随联储会利率调整而缓慢变化,而价格却是每天都在不断波动。
一般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基金和投资者会选择用过去20天的价格波动计算出波动率, 然后年化成年化波动率, 再带入公式中,对杠杆的比例进行动态调整。
建宁 202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