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博客

地产、投资、生活、学习笔记及总结
正文

从高校捐赠基金管理说起

(2023-08-04 05:04:09) 下一个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私募巨头Carlyle Group创始人之一David Rubenstein所写的 How to Invest,这实际上是本采访录,里面采访了投资界20多个杰出人物,被采访者包括Larry Fink, Sam Zell, Jon Gray, Ray Dalio, Seth Klarman, John Paulson,Mark Andreessen等,行业涵盖股票、债券、地产、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高校捐赠基金和风险投资等。

作者在采访每个人之前,先会对采访人所在的行业和个人背景做个简单介绍。由于作者本人在投资方面有几十年的经验,知识面和涉猎面非常之广,他写的很多行业介绍,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涨知识,甚至比被采访者本人所讲的都受用。

其中讲到的高校捐赠基金(Endowments)管理那一节,我觉得很有意思。

大家知道,美国各个大学,尤其是私立的名校,都有很多捐赠基金,这些基金的管理和投资,就需要蛮大的学问。

在十九世纪底和二十世纪初,美国大学的捐赠基金规模还比较小,至少无法跟英国的高校相提并论。1900年时,哈佛的捐赠基金规模是1300万,耶鲁的只有500万。

当时,学校规模还比较小,花费也不是太高,各个高校对捐赠基金的规模和重要性,还不是太重视。

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各高校开始意识到捐赠基金的重要性,知道多的捐赠基金可以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包括好的生源,和可以加强研究机构等。再加上二战后大批退伍军人涌入学校,教育费用倍增,而这些捐赠基金,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各高校的捐赠基金,投的大多是不需要人主动管理的固定收益产品,像债券、教职工的贷款、或者是像铁路公司等分红非常好的产品,基本上采取的是不靠增值,只靠固定收益这种比较保守的投资策略。

但到了四十年代底和五十年代初,身兼哈佛财务长的花儿街大亨Paul Cabot接管哈佛捐赠基金后,开始投资股票这种当时被认为对捐赠基金来说风险太大的产品,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才意识到不只分红是钱可以花,增值也一样可以花,于是各大高校的捐赠基金也先后跟进,效仿哈佛捐赠基金,采取主动管理策略。当然不只是高校捐赠基金,慈善基金也一样,也成了跟屁虫。

1985年,31岁的耶鲁经济学博士David Swensen接掌耶鲁捐赠基金后,开始另劈新径,摒弃以往投资股票和债券等传统投资模式,开始大量投资私募基金、风险基金、房地产(包括盛产木材的森林)等不容易变现的资产,结果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三十多年来投资回报一直是碾压股市。当然了,各大高校捐赠基金和慈善基金也闻风而动,开始采取同样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21财政年度,有很多美国高校捐赠基金的回报在50%以上:Washington University 65%, Bowdoin 57%, Duke 56%, MIT 56%, Princeton 47%。这种投资模式被称为Endowment模式,或者是耶鲁模式,这两个名称,跟David Swensen这个人名一样,三者已经成了同义词。 现在有很多政府的pension,也在部分效仿他们的模式。

David Swensen的逻辑是: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比较好,所以很难买到实际价值低于买价的股票。而相反,像私募基金和地产等不容易变现的资产,市场的有效性比较差,容易找到市场价格低于价值的资产,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模式容易被其它高校和慈善机构成功复制的原因。

不过,2022年财政年度,在房地产和私募基金都下跌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也出现了十几年来的第一次亏损。

建宁 2023/8/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