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个人资料
正文

伊拉克见闻之三:巴比伦古城

(2023-03-31 00:25:20) 下一个

离开巴格达向南100公里,我们来到坐落于幼发拉底河畔的巴比伦古城(Babylon)。在阿卡德语中,“巴比伦”意为“神之门”,荷马称巴比伦为“万门之都”,是巴比伦文明留存至今最大的一片遗址。这座古城不仅是古巴比伦王朝的首都,据说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也曾坐落在此地。科学家估计,四千多年前,巴比伦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第一座人口达到 二十万的城市,这座古城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个座落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古老城市遗迹列为世界遗产。从十七世纪开始,欧洲考古学家开始挖掘巴比伦遗迹,当时发现的许多文物都被运到了欧洲,现在被保存在欧洲各地的博物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萨达姆愚蠢的重建和以后的战争都给遗址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巴比伦古城是世界上受破坏最严重的遗迹之一。好在古城遗址只完成了大约18%的挖掘工程,希望今后还有不断的新发现。

 

通过三道军警检查站,来到古城遗址。伊拉克古代遗址门票一律二万五千伊拉克镑,约近十七美元。摆脱那些喋喋不休来兜生意的导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鲜艳的伊什塔尔城门,这是当年萨达姆重建计划的复制品。伊什塔尔是巴比伦神话中掌管战争和胜利的女神,此门得名于她。它的外壁用鲜艳的彩釉砖砌成,蓝青色的琉璃砖嵌满门墙和塔楼,砖上装饰着原牛和蛇龙等浮雕。在以黄色为主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样一座色彩艳丽的巨大城门实在有些不协调。伊什塔尔城门曾是巴比伦内城八座城门之首,最为宏伟壮观,由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6世纪修建。二十世纪初,德国人在伊拉克考古过程中发掘了城门的残片,将其运回德国复原重建了伊什塔尔城门,作为“镇馆之宝”现藏于德国柏林佩加蒙博物馆。

 

公元前第三千年即将结束之际,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不仅意味着苏美尔民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也标志着古巴比伦王朝粉墨登场。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王朝第六代君主汉谟拉比即位,他对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对外四处征讨,实现了美索不达米亚空前的统一,实现了古巴比伦文明前所未有的繁荣,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出自他手。汉谟拉比之后,古巴比伦王朝盛极而衰,走上了不归的下坡路。国内动乱频发,国外强敌环伺,公元前1594年,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攻陷名城巴比伦,将其洗劫一空,伟大的古巴比伦文明就此寿终正寝。

 

公元前7世纪,来自西部沙漠的迦勒底人进占两河流域,他们的首领纳波帕拉萨尔在巴比伦自立为王,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灭亡了北部的亚述帝国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新巴比伦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和今天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国力盛极一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新修建了巴比伦城,演绎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的最后一段辉煌。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城不战而降,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从此两河流域长期沦为外族统治。

 

穿过城门,来到巴比伦著名的“游行大街”(processional way)。这是一条用沥青和碎石块铺就的道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柏油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铭文上写道:“这是圣道,供信仰马尔杜克的人们使用”。马尔杜克(Merodach)是巴比伦主神,意为“暴风雨之子”,被巴比伦人尊为“万王之王”。在大街两旁,是萨达姆时期重建的土黄色砖墙,萨达姆还效仿古代的君王,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块上。成千上万块砖上被刻着红色的字样:“尼布甲尼撒的巴比伦重建于萨达姆·侯赛因总统领导时期。” 然而萨达姆使用的雕刻文字是现代阿拉伯文,而非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砖墙下方排列不那么整齐的,高凸不平的是原始的砖墙。

 

走进巴比伦古城遗址,看到的却是崭新的城墙,令人顿时感觉世事荒唐。幸好遗址中有两面高墙,是用仅存的原始砖块复原修建,墙面上装饰着两种动物:蛇龙、公牛。这两种动物在当时巴比伦宗教中都代表着神:蛇龙象征着巴比伦的主神马尔杜克,公牛代表着天气之神阿达德。蛇龙的形象尤其有趣,混合了各种动物的特征。它的头、颈部和身躯被蛇鳞覆盖,舌头像蛇一样分叉,头部长角,颈部修长。前脚有明显的猫科动物特征,后脚则像鹰爪。它的尾巴细长,末端是蝎子尾巴的蝎针。对于蛇龙的来历,有各种说法,发现伊什塔尔城门的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威(Robert Koldwey)认为,这是对某种真实动物的描绘,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想象的神话动物。

 

在古城遗址的北端,有个出土的巨大石狮—— “巴比伦狮”,身长三米,高两米,宽一米半,是用一整块青灰色的巨石雕凿而成。石狮昂首张嘴屹立在一块长方形的整块石基上,目视苍天,似在怒吼,前伸的左前爪下死死踩住一个象征敌人的仰面朝天的石头人,意寓巴比伦文明的强胜无敌。

 

再往前走,可以看见前方小山坡顶端的萨达姆行宫。当局正在整修这座被美国驻军严重损坏的宫殿,我们只能在山下远远眺望。昔日萨达姆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在全国各地为自己建造华丽迷人的宫殿,眼前的这座可以俯瞰底格里斯河和巴比伦古遗址。萨达姆希望来访者看到巴比伦的废墟时,让他们觉得自己站在一位伟大的统治者面前,他的遗产将永远流传。这种借伟大的历史废墟为自己造势并不是什么新花样,历史上的好几个独裁者都喜欢玩这一手,例如墨索里尼或希特勒。

 

萨达姆行宫所在的山坡之下,还保留着大片巴比伦古城的废墟。面对这些土黄色的断壁颓垣,让我们心驰神往,久久不愿离开。不知道当年这座古城是如何繁荣兴旺,所以我可以尽情想象古巴比伦文明的威严和辉煌。然而豁然回首,从美好的想象回到无情的现实,不禁黯然泪下。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永恒的文明,眼前的残砖碎瓦蕴含着多少悲欢离合,述说着多少沧桑世事,无尽的苍凉和遗憾啊!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相信眼泪,历史的车轮从来就是碾压着一个又一个的废墟向前推进。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伟大城市一次又一次的覆灭,但它们很快便会重新崛起,就像过去什么也没有发生,巴比伦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它在公元前689年遭到亚述的毁灭,六十年后,新城的繁盛程度却已然超越旧城,巴比伦再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人类的文明总是在前人的废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几千年来没有例外。1945年末,大部分欧洲都市几乎被完全摧毁。柏林处处断壁残垣;明斯克从照片上看只剩下绵延数千米的瓦砾;华沙完全被夷为平地;日本的广岛与长崎被原子弹彻底摧毁。但就在短短几十年间,人们根据原有的城市规划开展重建,大量建筑被修复,城市也得到重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至今八千余年,人类社会周而复始上演着几乎雷同的剧情。

 

巴比伦伊什塔尔城门

 

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柏油路

 

 

 

巴比伦城墙

 

用仅存的原始砖块复原修建的城墙

 

公牛

 

蛇龙

 

巴比伦狮

 

萨达姆行宫

 

 

巴比伦古城残骸

 

 

巴比伦原始城门和彩墙,现存柏林佩加蒙博物馆,照片摘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chufang 回复 悄悄话 记得看电视剧《我的巴比伦恋人》中,巴比伦和周边国家似乎都是一笔糊涂账,不是你打过来就是我打过去。越看越糊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