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个人资料
南半球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在悉尼市中心的澳洲博物馆,参观了“马丘比丘文物展”。展览以印加帝国的象征-马丘比丘遗址为核心,通过134件来自秘鲁印加文明的珍贵文物,精美的展览设计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高原帝国。这个帝国及其文明已经灭绝了5百多年,印加文明的灭绝,是人类历史中一幕令人震撼的悲剧,它深刻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无情和残酷,也揭示了文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提起法国,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巴黎的铁塔、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里昂的美食。而在塞纳河畔,一座相对低调却光辉璀璨的古城-鲁昂(Rouen),正静静矗立,等候着像我们一样,对历史与艺术心怀敬意的旅人。对鲁昂的初识,源于圣女贞德。历史课本上,那个被火刑焚烧的少女形象深深印在心中。当我们亲临其地,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巷穿梭于中世纪的街区时,心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卡昂(Cean)的名字,在法语中读作/kɑ/,音节短促有力,像海上微风掠过耳畔。这座城市在诺曼底大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上它因“征服者威廉”(WilliamtheConqueror英王威廉一世)而名垂青史,他遗留下的中世纪建筑依然屹立在天地之间,所以雨果曾说:“在卡昂,每一块石头都低语着中世纪的秘密。” 我们抵达卡昂后,第二天自驾游览诺曼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5月中的法国,风和日丽,气候宜人。从科尔马(Colmar)坐火车,50分钟时间就到了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看着窗外飞逝的绿野与花田,心里满是雀跃。这是一座位于法国东北部、莱茵河西岸,紧邻德国边境的名城。对我来说,最初是在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中读到斯特拉斯堡这个地名,歌德这样形容自己年轻求学的地方:“斯特拉斯堡,这座自由而又古老的城市,以其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1小时45分钟火车,将我们从马赛带到了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Lyon)。那是一个温和的午后,步出位于市中心的帕尔迪厄火车站,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地面上,老城区的鹅卵石路反射着岁月的光辉。我们住在索恩河边一家古朴的旅馆,推开窗,就能看到河对岸红瓦屋顶与教堂尖塔交织出的剪影,仿佛一幅活生生的油画。 里昂位于罗讷河与索恩河的交汇处,这两条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从波尔多坐火车,历时近6个小时,抵达650公里外,位于地中海之滨的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站在圣查尔斯火车站的高台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风貌。远处,是碧蓝的地中海,偶有白帆点缀其中;近处,是错落有致的红顶民居和繁忙的街道。马赛的天,湛蓝得几乎透明,阳光如金子般洒在每一个角落,犹如毕加索所说:“马赛的阳光是野性的,它不会温柔地吻你,而是直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离开图尔,搭乘2个小时火车,我们来到340公里外的波尔多(Bordeaux)。抵达波尔多是在一个温暖的傍晚,火车缓缓驶入Saint-Jean车站,窗外是一片柔和的阳光洒在老旧的建筑上,那种温润的色调一下就安抚了旅途的疲惫。步出车站,扑面而来的不是喧闹的都市节奏,而是一种让人放松的静谧感。街道两旁是典雅的18世纪建筑,灰白色石墙在灯光下泛出淡金色光泽,行人不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游览了千年圣地-圣米歇尔山,我们巴士转火车于当天抵达卢瓦尔河畔的古城图尔(Tours)。站在卢瓦尔河畔的林荫道上,注视着这条法国最长的河流缓慢而庄重地向大西洋流去。河水并不清澈,却也不浑浊,恰如一面古老的铜镜,映照着两岸星罗棋布的城堡尖顶与葡萄园的翠绿。卢瓦河谷(LoireValley)被称为法国最美丽的河流,跟塞纳河比起来,这里更加壮阔。河谷内够得上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的海岸线上,有一座仿佛来自中世纪童话世界的小岛-圣米歇尔山(MontSaint-Michel)。它宛如漂浮在海天之间的梦境,潮起时孤悬于波涛之上,潮落时又与陆地相连。这种地理上的双重性,恰如其分地隐喻了人类精神世界中世俗与神圣的永恒辩证。这是一次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的旅行,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段心灵的洗礼。 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当年老毛胡乱治国27年,把偌大一个中国搞得国贫民穷。于是在改革开放初年,有人撰文说从桥牌和麻将就可以看出东西文化的优劣,打桥牌注重契约精神与长期合作,而打麻将讲究灵活人情和见风使舵,第一次看见这种观点时大为叹服。反正那时人穷志短,西方的月亮看起来也比中国的圆。 但是在西方生活了几十年,加上走遍了北美和欧洲,发现西方打桥牌的人并不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4)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