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几乎任何城市都并列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区:一个是高楼林立,车流如潮的现代化新城;另一个是破旧和拥挤,似乎仍停留在中世纪的老城。只是非斯老城的规模之大,历史沉淀之厚,阿拉伯风味之浓,堪称摩洛哥的老城之首,不得不提。
走过戒备深严的皇宫,穿过高高的巴巴布杰洛德城门(Bab Bau Jeloud),步入非斯老城,就像进入一个不可思议的时光隧道。在1平方公里多的山坡地上,高高低低的砖房,土坯房和木板房密密麻麻地挤成一片,大大小小300多座清真寺鹤立鸡群般的散布其中。9000多条狭窄弯曲的巷道织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古老迷宫,其中最大的主巷也只能让2头驴子平行。历史的时钟在这儿已经停了1000多年,40万阿拉伯人仍以中世纪的方式生活在这里。
这是一个任何地图和旅游指南都派不上用场的地方,记住下坡会越走越远,只有上坡才可能让你走回入口,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的直觉摸索前进了。走在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照人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是一间接一间的店铺。从古老部落的银饰到彩色宝石串成的项链,从手工的阿拉伯长袍到针织的羊毛挂毯,从形形色色的牛羊皮制品到论斤叫卖的古老琥珀化石,从金光闪闪的大小铜器到华贵的刺绣丝绒窗帘 ------。
这儿不光有数不清的店铺,更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现实世界。每一个不同的拐角,都有人在从事着传统的古老行业。刻墓碑的,吹玻璃的,打铁的,织地毯的 ------。这可不是像许多其它地方专门为游客建造的所谓“民俗村”,而是当地居民日常真实生活的一部份。
随着弄蛇人高深莫测的笛声,眼镜蛇从藤篮里竖起它那三角形的脑袋,不紧不慢得摆动起来。旁边有赤膊的汉子在表演吞火特技。迎面走来的女人们包裹着各式各样的头巾,丰满窈窕的身躯在宽大的阿拉伯长袍下时隐时现,水淋林的大眼睛美得让人不能正视。五彩缤纷的热带香料散发出的神秘芬芳,和厚重的阿拉伯地毯的霉味交织在一起,在窄窄的巷道中和驴子的蹄声一起飘荡。不用走多久,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一千零一夜书中描绘的年代。
走的累了?肚子饿了?从几十种的干果和果仁到喷香的煎饼,热腾腾的鹰嘴豆汤,合着小米蒸熟的羊脑,鸽肉馅饼,当然还有摩洛哥最有名的招牌菜塔金(tagine),这是把牛或羊肉和各种蔬菜,加上阿拉伯香料,放在一个陶制的盆里,罩一个锥形的陶盖,慢火煮熟。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铁架子上,成排的塔金冒着热气,迷人的香味引得过路人垂涎欲滴。
看着那数不清的传统美食,你一定会拿不定主意到底吃什么。那就先来一杯摩洛哥薄荷茶吧,摩洛哥人可不像埃及人那样势利,一喝上英国人的红茶就忘了自己的传统。青翠欲滴的新鲜薄荷叶子在浓浓的绿茶中回旋起舞,清香四溢,消渴解乏再也没有比薄荷茶更好的了。手捧一杯薄荷茶,看着街对面的摩洛哥人在慢慢得抬杠讲价,这时连自己都忘了身处何时何地
太阳渐渐西斜,老城的巷中显得有些昏暗,清真寺里传出抑扬顿挫的祈祷声,来往的行人反而越来越多。一家地毯店的老板告诉我,在漫长的夏天,这儿每天中午的气温都在40度左右,大家除了坐在阴凉处喝茶聊天,什么也干不了。直到下午3点以后气温略略下降,老城才会慢慢地显露生机,一块块门板被卸了下来,一家家店铺开张营业,一头头驴子驮着补给品走进来。老城里和老城外的人不约而同地拥上那数不清的巷道,做买卖的,购物的,上清真寺祈祷的,看热闹的,去饭馆吃喝的 ------。热闹的景象往往要持续到午夜时分。
在暮色苍茫中走出非斯老城,看见过往的汽车居然已感到有些陌生。胃中装满了摩洛哥料理,古老的风土民情,独特的北非回教音乐和难以言述的宗教情怀仍在胸中回荡。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这时已经完全难以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