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个人资料
正文

电影“无依之地”点滴观感

(2021-04-19 01:41:53) 下一个

看电影“无依之地”,想到好几年前,我在纽省内陆小镇Silverton看日落时,遇到一个类似电影女主角的妇人。我在游记里写道:在等待日落的时候,旁边停了一辆房车,车主是一位和我们同龄的女生,一人一车已经在路上生活了7年。7年前她买掉了自己的房子,买了一辆房车就此浪迹天涯,寄情于山水之间,还结识了许多同道好友,她说这是一生中最心满意足的7年。面对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澳洲女性,想起的却是苏东坡的那首诗:小舟从此辞,江海寄余生。李白也是这样,一生谑浪笑傲,不事权贵。今天,古代国人这种特立独行,遨游天地的精神,早已经在中国销声匿迹,却在洋人这里落地生根。

现实里的澳洲房车女心满意足,电影里的美国房车女比较穷困,常常有着缺钱的烦恼。过去几十年越演越烈的全球化,澳洲挣的盆满钵满,始作俑者美国却成了输家。在金融界和高科技的少数人大发横财的同时,随着制造业的流失,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和蓝领工人丢失工作,其中许多人租不起房,沦为房车一族。传统的房车主以经济宽裕的人士为主,他们有着自己的住房,房车只是他们度假的工具。而最近30年中逐渐增加的房车主里,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以车为家,而且他们只负担得起破旧的房车,甚至有许多人蜷缩在旧面包车里,车就是他们唯一的家,这些人被称为游牧民族,电影女主角弗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她独自一人驾车流浪在美国西部。

穿越美国西部这件事,放在60年前,是欧洲人拖家带口,骑马赶车去开疆辟土的西部片;在10年前,是垮掉一代放逐自我,去荒野寻求生命终极意义,“荒野生存”可谓其代表作;今天在赵婷镜头下,弗恩踏上西部不是去征服,也不是为了穷极生命的意义,而仅仅是在人生困境下不得已的选择。

毋庸置疑大部分加入游牧民族的美国人,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居住房车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但是赵婷没有简单地利用这一点来炒作,电影没有落入渲染失落者悲凉和无助情绪的俗套,而是更多地表现了美国公路文化的精神世界。随着弗恩的车轮滚滚,影片带着我们奔驶在美国宽阔无垠的大地上,令我想起自己十多年前自驾北美2万多公里的点点滴滴。那种天宽地阔任我行的自由奔放,那种西部地域的浩瀚辽阔,那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驴友之情,那种独行者的孤傲与浪漫,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词中的视角和胸怀,在影片中清晰可辨。弗恩的旅程虽然孤独且困苦,但是不乏高傲和自由。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赵婷说:“当你亲眼见证了那群人的生活,它更多是关于生命的稍纵即逝,成为自然潮起潮落的一部分。” 影片以泰伦斯.马利克式的镜头视角,通过一个孤独个体和宽阔原野之间的微妙关系,映射出人类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影片中已经罹患癌症的斯旺基说:“ 我今年75岁了,我觉得我这一辈子过得挺不错了。我在到处划皮艇的时候见到过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爱达荷的河边,我见过一家子的麋鹿;在科罗拉多州的湖上,一只大大的白色鹈鹕落在我的皮艇前方,在划过一个弯角后,那里有一块悬崖,我看到上百只燕子停在悬崖上,还有燕子在空中飞舞,而且有了河水的倒映,看起来就像是我也飞起来了。燕子就在我四周飞舞,还有雏燕刚刚孵出壳,小小的蛋壳从悬崖落到水面,在水面上漂浮,那些白白的蛋壳,简直太美妙了。我觉得我已经经历的够多了,我的人生已经完整了,如果我在那一刻死去的话,那会是一个最完美的终结。也许等我死了之后,我的朋友们会围坐在篝火边,将石块投入火中来纪念我。”

美国老人斯旺基说的不仅仅是触景生情的诗情画意,更闪烁着庄周“天地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光芒。伴随着工业化的文明进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大地,住进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人和大自然的背离,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电影“无依之地将孤独的个人和大地的诗意相结合,再现了人类最质朴,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让都市人群看到生活的另一种选择,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真正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心灵必然得到安慰和宁静,生命更会绽放出异样的色彩。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人的一生,短暂而且变化莫测。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的一生是流亡者,还是朝圣者;是物质的奴隶,还是精神的贵族,也许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qdknight 回复 悄悄话 有一点点感动了。不应该啊,哈哈。感谢分享。
昼夜思想 回复 悄悄话 诠释得很到位,很有同感,谢谢!
灵魂在高处 回复 悄悄话 在美国,FERN 这样一个智商情商都在线的人,要把物质生活过成她那样,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呢 lol ???? 电影毕竟是电影,只是为了表现FERN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