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45分钟火车,将我们从马赛带到了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Lyon)。那是一个温和的午后,步出位于市中心的帕尔迪厄火车站,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地面上,老城区的鹅卵石路反射着岁月的光辉。我们住在索恩河边一家古朴的旅馆,推开窗,就能看到河对岸红瓦屋顶与教堂尖塔交织出的剪影,仿佛一幅活生生的油画。
里昂位于罗讷河与索恩河的交汇处,这两条河像两条丝带,优雅地将城市一分为三,也串联起这座城的前世今生。从白天到傍晚,索恩河畔的风光温柔又充满生活气息。有人骑着自行车穿行而过,有人带着狗慢悠悠地踱步,还有街头艺人在桥头拉着手风琴,伴着潺潺水声,眼前是一派“欧洲的闲适”。20多年前第一次来法国曾在里昂住过一夜,那时旅行犹如特种部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匆匆忙忙的只顾往前冲,3个星期走了9个国家。这次我们准备放缓脚步,去慢慢体验它的古老与现代,细细品味法国美食之都的色香味
第二天一早,我们徒步前往富维耶山。这里被誉为“里昂的起源”,早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就已经建城。作为高卢三省的首府,这里是罗马帝国在高卢地区的重要城市,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两位罗马皇帝 - 克劳狄乌斯和卡拉卡拉都出生于此。
山顶的富维耶圣母大教堂是里昂的地标。白色外墙庄严而圣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堂内部装饰华丽,金色马赛克和彩绘玻璃讲述着圣经故事。在教堂外还意外地看见中文告示,和教职人员一聊,原来里昂有15万华裔居民,其中不少人信奉天主教。站在教堂前的观景台,整个里昂尽收眼底,城市全景如中世纪手抄本般徐徐展开:两条河流 - 狂暴的罗讷河与忧郁的索恩河在富维耶山脚下交汇,形成清晰的Y字形水系。这个地理特征后来成为了里昂的城市徽记,也暗示了这座城市二元对立的本质。远处的高楼与老城的红瓦屋顶交相辉映,城市的宁静与厚重扑面而来。
从山顶下行,一条小径穿过树林蜿蜒而下,途中经过古罗马剧场遗址,这些历经两千年风雨仍矗立的石阶,似乎还残留着昔日罗马人的气息。类似的古罗马剧场,在环地中海沿岸到处可以见到。每年夏天,里昂的“富维耶之夜”音乐节就在这里举行。坐在剧场的石阶上,我们想象着2千年前的观众如何为角斗士或戏剧欢呼,历史好像就在眼前。
午后阳光洒在里昂老城区鹅卵石铺就的小巷中,“Aux Trois Maries”的木质招牌在微风中微微摇晃。这家百年老店藏身在圣让街旁一条静谧的小巷里,面对一个古朴优雅的小广场。门旁小黑板上是手写菜单和当天主厨的推荐。推开那扇有些年代感的门,一股淡淡的黄油与香草的味道扑面而来,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餐厅不大,几张木桌整齐排列,铺着洁白的亚麻桌布,桌上摆着手工陶瓷的餐盘和亮闪闪的银器。墙上挂着里昂旧时的黑白照片,灯光柔和,氛围温馨而优雅。
在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透过雕花玻璃洒在餐盘上。男侍者笑脸相迎,态度亲切但不打扰。他推荐了前菜:里昂传统猪肉冻,配上自家腌制的酸黄瓜与微辣第戎芥末,风味浓郁又带着法式清新。主菜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里昂炖牛腩,慢炖数小时的牛肉酥烂入味,洋葱与红酒的香气层层交织,搭配绵密的马铃薯泥,入口即化。佐餐的,是一杯来自罗讷河谷的轻盈红酒,果香中带点辛香,恰到好处地提升了肉味的层次。餐后,轻啜一口浓缩咖啡,看着窗外石板路上缓缓走过的行人,耳边是餐厅里低声交谈和玻璃碰杯的声音。3道菜的午饭吃了2个小时,更像是一段时光的旅行 - 里昂的味道,就藏在这悠闲的午后里。
走出餐厅,河边传来音乐声。在河边街头公园里,春日微风轻拂,只见一群年龄各异的人身着华丽的古装,在树影斑驳的林荫小径上翩翩起舞。他们身穿18世纪的宫廷服饰,男士佩戴假发、紧身外套和膝袜,女士则身着繁复的长裙与蕾丝边饰,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与从容。伴随着喇叭播放的古典音乐节奏,他们排成对,轻盈地踏着舞步,时而互相行礼,时而转圈滑步,仿佛将整座城市带回到辉煌的路易十四时代。背景中,远处的富维耶圣母圣殿静静矗立于山坡之上,为这一幕增添了几分肃穆与浪漫。谁说只有中国老人跳广场舞?法国老人同样充满活力,他们不是在怀旧,而是在用舞蹈告诉世界:优雅和教养,可以历久弥新。
里昂以大型壁画闻名欧洲,饭后去看了最热门的里昂人壁画。位于索恩河边8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描绘了一座六层楼高的建筑,历史上里昂的24位和法国的6位名人都在这幅画上得到再现,如同一个穿越历史长河的名人大舞台。 他们中有世纪厨神保罗·博库斯(Paul Bocuse),电气的发明者物理学和数学家安德烈-马里·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大家喜爱的文学作品《小王子 》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兄弟(les Frère Lumière), 慈善家皮埃尔老神父(Abbé Pierre)等,他们“站立”或“走动”在窗台、阳台、门口之间,仿佛正在与你互动。这幅壁画采用了“错视画”技法,让平坦的墙面看起来如同真实的三维空间。观众站在墙前会感觉人物、窗户、阳台都是立体的,具有强烈的视觉欺骗效果。而大厨可以和顶级科学家艺术大师平起平坐,这是典型的法国特色。
第三天阴有小雨,我们来到保罗·博库斯市场,这座以米其林传奇大厨保罗·博库斯命名的市场是里昂最著名的美食地标之一,被誉为“法式美食殿堂”,是热爱美食者的天堂。这座市场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是里昂人日常生活与美食精神的缩影。它也体现了保罗·博库斯本人推崇的“新法式料理”理念:食材至上、简洁精致、讲求风味平衡。
法国人对美食的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路易十四。这位“太阳王”本人就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美食家,他一口气可以吞下比别人多几倍的食物。他的午餐通常包括4碗不同的汤,一整只喂的肥肥的的野鸡、一只鹧鸪、浇了蒜汁的羊肉、火腿、鸡蛋、3份色拉,最后还有满满一大盘甜点、水果和果酱。路易十四死后,人们发现他肠胃的尺寸是普通人的两倍。这位大胃王吃得多,活得也久,在位长达72年110天,是有确切记录的在位最久主权国家君主,比中国在位最长的康熙帝多了整整11年。
有这样的饕餮国王带头,各级主教贵族莫不争相效仿,法国的厨艺自然一年比一年精益求精。以至于18世纪的法国哲人和美学评论家让-安泰尔姆•布?亚-萨?兰甚至狂言:“ 发现一道新菜,比发现一颗新星,给人类带来的幸福更多。 ” 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使许多顶级大厨失了业,他们或者走向法国各地,让民间精英培养出考究的食欲;或者流向海外,让许多国家的王公贵族大开眼界,俄国亚历山大一世沙皇就曾说,是法国人让他知道了应该如何进餐。
事实上,皇冠的落地和社会的变迁,只是让享受美食从贵族特权变成了全民运动。法国杰出的剧作家让 • 阿努依这样总结法国人社交活动的最终目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结束的 - 概莫能外。无论是婚礼、洗礼、决斗、葬礼、诈骗、还是外交活动 -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顿美餐的借口。”这一点倒是和中国人一模一样,搞任何活动总得吃上一顿。不同的是,法国人不仅仅喜欢吃,还注意吃得健康。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2023年的统计数字,超过50% 的中国成年人属于超重或肥胖人群,而法国人为47.2%,是欧洲超重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考虑到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只有法国人的五分之一,无疑国人还得好好向法国人学习如何吃得健康。
市场的外墙上有着大厨保罗·博库斯的巨幅画像,走进市场,就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新鲜奶酪、熟成火腿、烤鹅肝和甜点的香气。这是一个典雅的现代化室内市场,整洁有序却又热闹非凡。高高的天花板下是排列整齐的摊位和玻璃橱窗,色彩斑斓、诱人食欲。市场里早已人头攒动,摊位老板们在用法语夹杂里昂方言与老顾客寒暄,虽然听不懂内容,但能感受到那份亲切和热络。法国人对于吃的热忱,向来是不加掩饰的。
看到最多的是各色奶酪,从软熟的布里(Brie)到浓烈的洛克福尔(Roquefort),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说起法国奶酪的种类,一年365天也不及它多,各种质地,从松脆到接近于液体状的;各种风味 ,从浓烈刺鼻到微淡的奶香;各种来源,从牛奶到山羊奶骆驼奶;各种佐料,从用辣椒腌到橄榄油浸,还要放在灯芯草上等它上年头。法国人对奶酪的热爱,大概只有意大利人可以媲美。鲜活的牡蛎在冰床上闪着光泽,旁边是整齐摆放的鲑鱼、贻贝和大虾。干腌火腿、香肠挂满架子,还有各式鹅肝和香肠制品。马卡龙、可丽露、柠檬挞、手工巧克力…… 法式甜点的艺术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市场内除了购买食材,这里还有不少小餐馆、酒吧和熟食摊位,可以现场品尝刚出炉的牡蛎、烤蜗牛、鸭胸肉或牛排塔塔。许多当地人和游客会在这里小酌一杯白葡萄酒,搭配一盘特色熟食,享受一顿“市集午餐”。我们有样学样,在市场二楼的餐厅区选择了Le Café des Négociants,这家小酒馆以里昂传统菜肴闻名。点了了法式牛排、炖肘子和里昂风味猪肠。法式牛排最重要的是淋在牛排上的酱汁,如果牛排是法式牛排的身体的话,酱汁可以说是法式牛排的灵魂。那酱在口中化开时,让人忽然明白了何为"罪恶的愉悦":滑腻、丰腴、带着月桂的芳香和奶酪的乳香,简直是对清教徒肠胃的亵渎。
午后3点,市场渐渐安静下来。商贩们开始整理货架,擦洗柜台。我们喝完杯中的咖啡,看着人群散尽后空荡的走廊。某个瞬间忽然觉得,这地方不像市场,倒像座美食教堂。每个摊位都是祭坛,每位厨师都是祭司,而食客们,不过是怀着饥渴前来朝圣的信徒罢了。离开时经过面包店,年轻的学徒正将法棍排进篮子。那新麦的香气追着我们飘出很远,仿佛在作最后的挽留。
离开里昂的那一刻,我们仍能回味那一碗暖心的洋葱汤,那一口牛排的酱汁,肥而不腻的里昂猪肠 …… 还有老城区街头飘来的阵阵香气。在这座被誉为“美食之都”的城市,美味不仅藏在米其林餐厅里,更在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市集中流淌。在法国,美食不仅仅为了满足口舌之欲,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面向未来的热情。厨神保罗·博库斯最著名的那句话:“传统,不是保留灰烬,而是传递火焰。”让我们在齿颊留香的同时,感受到里昂这座美食之都昂扬创新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