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游人生

小散文回忆旅游日志
正文

《关于印度支那》

(2022-11-04 20:15:54) 下一个

《关于印度支那》

        最近拐角处新开了两家饭店,一家供应西餐,另一家便是越南海鲜饭店。

       名字是记不住,越南人早就摒弃了汉字,使用字母拼音法。试想一下,如果当年鲁迅郁达夫之流的文字拉丁化被采用了,今天,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字也就成了越南文式的小家子气,何来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之说。

         倒是灭了汉字,中华文化必亡,这是我每每看到越南文就联想起的。不过越南丢去汉字,这和他们的民族感情有关,但既要去掉汉文,干嘛不像朝鲜人创造一下自己的字母呢,简单粗暴拿着西方字母就照抄,还真是少了点文化内涵。

        土耳其的之父凯末尔也把阿拉伯文改成了字母,但阿拉伯文本身就是字母,象形文字用字母真是很难表达的。

        疫情之前,这地方本是家泰餐店,后来就荒芜了。前几月,每次路过都看到工人们正在施工,很赶的样子。不料不久以后,两家餐厅就拔地而出,装饰高档精致,尤其是花园,小桥流水,美仑美奂。

        那幢老房子改造得尤其出色,白墙蓝窗,稍稍拉开的百叶窗让人禁不住想要一窥究竟,满满的殖民地建筑风格。

        室内装饰也是别出心裁,新漆过的楼梯扶手光光滑滑却又是斑斑驳驳,好似日子留下痕迹。

        墙的色彩我叫不出名,对照了故宫色卡,应该叫彤管,浓的地方又上层次,像渥赭,就如庞培古城里的别墅,褪色的红不成均匀,岁月隐隐也在褪色。

        我们厅的一角摆着一白色的橱柜,故意弄染了些油渍,好显得有些时辰。告诉老公,这是中国南方的饭橱。以前上海的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来摆放盐糖猪油的调味品以及碗碟。那时也没有热水器,碗筷冷水中洗一下就放进了碗柜,湿漉漉的也不会擦干,所以这些饭橱虽有门,却不是封闭式的,用木棍隔开,通风透气,食品不易坏,碗碟容易干,就是这么实用。

        越南地处南方,湿气重,所以以前的碗柜做像我们一样,現在都成古董了。

        环顾厅的四周,墻上挂着不少海报,老公说这主人一定是印度支那的迷吧。

        我想了一下,也笑问所谓印度支那讲的是现在的越南、柬埔寨等国,既不包括中国也没有印度。

         老公回答,印度支那其实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是指夹在两国当中,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馬来西亚,马来西亚指馬来半岛,婆罗州和吵拉越等不在内。

        对印度支那这个名称的执著,我上网查了查,1810年一个名叫康拉德·布戎的丹麦法国地理学家提出的概念,就是夹杂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地区。但为什么没有孟加拉国呢,大概那时它属于英属印度,1972年才成立的缘故吧。

        有意思的是,印度支那这词中文的翻译为中南半岛,据说包含支那这个辱华的字眼,1941年改用了于右任倡议的这个新词。

        支那一词是梵文,公元九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江户时代后期,成为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宣统帝1912年退位,日本内阁不再使用清国大清国,也不使用中华民国,公文中称支那支那共和国,被认为蔑視之义,遭到中国人的抗议。

        百度解释是因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日本人为之震惊,逐放弃支那一词。不过,另一条文说,1932年日本在外交场合已不许用支那这个词,1946年更是通令日本国内公文禁止使用支那此名称。

        老公望着墙上的画又说,你看画上写着L‘Indochine Française,法属印度支那其实只包括了今天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而且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才结束,可是现在说起印度支那好像是很遥远的事。

        很遥远吗,我想我母亲年青时,印度支那还存在着,才几十年前吧。对南亚这些被殖民的国家来说,印度支那应该是一个很屈辱名字吧,不过人家却坦然面对,尤其是越南,把这个名字富有的文化涵意发挥到了极致。

         也许只有内心强大不自卑的人,才不会处处敏感,也不会时时觉得被人鄙视。人要是看得起自己,又何在乎一个称呼呢,况且这个称呼开始从来是不含贬义的。

        而我,一看到印度支那,想起的总是杜拉斯,想起《情人》,想起梁家辉那双忧郁的眼,想起湄公河上鸣笛声……

         还有西贡街头处处飘香的長棍面包,总之,就是浪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