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意义吗》
最近有人推荐了一本哲学书, 刚开始读得津津有味。
书中说, 科学带给人们迷人的知识, 让我们知道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形成, 但知道了这些事后,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快乐和痛苦的心理过程吗?
正是这个主题吸引了我。而书的作者, 一位年青有为的法国科学家, 为了研究心灵, 皈依佛教, 远赴西藏。
准确地测到地球的面积, 对存在毫无意义。医学的进步, 可以减轻疼痛, 却不能解决死亡这个终极问题。科学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 却无法解释生命。
于是作者深入到了佛的理念, 试图寻求一种教义。佛教, 是宗教, 更是哲学。
读哲史让人明理, 然而我却是越读越糊涂。比如这样的话, “我们可以清洗一块金子, 但你无法使煤炭变白” , 我想平常的人是不会去洗一块煤炭的。所以, 最后囫囵吞枣地解决了那本书。
我很爱哲学, 大学时啃完了一本《欧洲哲学史》, 但我至今不知道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
最让我自豪的是, 我摘抄了其中的经典语录, 足足半个笔记本。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 信手拈来, 嵌进文章, 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而和人交谈时, 时不时来一句萨特的存在, 或苏格拉底如是说, 就可成让人啧啧啧称赞的才女, 虽然是伪才女。
后来到了国外, 才知道自己是自作聪明, 人家早已有出版这类书了, 什么《莎士比亚金句一百》、《英语名句使你侃侃而谈》等等。我带的那本笔记本, 因为是中文的, 英雄无用武之地, 久了便扔了。
从此, 读过的那本《欧洲哲学史》在我脑中荡然无存, 或许我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过, 只是附风庸雅罢了。
尼采的那句经典, “面对女人, 永远不要放下手中的鞭子”, 倒是经常被我运用。记住这句话, 不是因为哲学史, 而是那本《第三帝国兴亡史》, 作者说, 尼采之所以不肯接近女性, 是因为十有八、九个女人会让他放下手上的鞭子。
这句评论留下深刻印象, 以后我常常用来戏说欧洲的女权主义者。女性, 只要稍微有些魅力, 就可让伟大的哲学家匍卧在地, 我们本身拥有的权利已经够多, 何须再去苦苦追寻。
对别人来说, 研究哲学是寻求人生的真理, 对我而言, 哲学就是用来夸夸其谈的, 别无用处。但从心里来说, 我还是相当佩服那些懂哲学的人, 觉得他们除了聪明, 必然还须有一股执着的精神。
年青时我读哲学, 是为了试图弄清些真理, 倘若稍微明白了些, 就会暗自得意。如今过了半辈子, 经历了些风云, 看到些世上沧桑, 再回头到哲学中, 既使还是糊涂, 却再也不会自惭形愧, 究竟哲学这么深奥, 不是我这种只认人间烟火的人所能懂的。
从本质上讲, 追逐生命意义的哲学, 根本不适合我, 所以即使读完了一本优秀的哲学作品, 我还是弄不清生命的本义, 或许在我心灵深处从来没去找寻过。
如果问我, 生命需要存在的意义吗, 我会回答, 不需要。
活着, 就是生命的意义。
+1 所以要实实在在地活着
自然淘汰一直在进行中。今天,谁对生活充满热情,谁愿意结婚成家,愿意生儿育女,谁的基因就得以传播。谁一天到晚患得患失,唱苦叫累,养孩子觉得累,这样的消极基因就被淘汰了。
“ 活着, 就是生命的意义。”
问题是你怎么证明,或者感受你是活着?
在我来讲,人的价值,也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被需求。一旦你在这个世界上不再被需求了,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你也不会感受到自己还活着。当然,需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完全是因人而异,也许是社会对你有需求,也许是家庭,也许是某个人。
人的真正意义时找到自己是谁?我们都在演戏,背后有导演和剧本,但由于剧情太真实,人们把演戏的角色当成了自己,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人戏不分了。出戏很难,但也有办法。其实几千年中西方流传下来的正法修行和正教,目的是一致的。演好自己的角色,但要及时出戏,因为戏散场,人该回家要回家,不能老演戏忘了家。
这是个比喻,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特性,别人无法改变。即使本人也无法改变自己本来的特性。
生命的意义是活出自己本来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