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冬日里的白色罗斯

(2021-01-24 10:52:05) 下一个

2019年12月,乘一架迷你飞机,俯瞰万家灯火,跨过波罗的海,来到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明斯克。飞行时间一个半小时,却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回程时九点起飞、八点半落地,终于体验了一把时间倒流的感觉。白俄罗斯曾先后属于基辅罗斯、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立陶宛王国、俄罗斯帝国,基辅罗斯——或罗斯国 (拉丁语:Rusia),是一个公元882年至1240年间,以基辅为首都,由维京人奥列格建立的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君主制国家 ,三个现代东斯拉夫国家 (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 的前身。白俄罗斯历史上长期受波兰立陶宛王国以及沙俄帝国交替统治,其文化也受到这些国家的影响,白俄语和俄语是官方语言。

明斯克已有近千年历史,地处白俄罗斯的心脏地带,历来是联系波罗的海沿岸与莫斯科、喀山等城市的贸易中心,市名意为"交易之镇"。在13-14世纪,西欧人称如今白俄罗斯一带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为"白色罗斯"、其西部波罗的海异教徒为"黑色罗斯"、其东部今日乌克兰地区的人为"红色罗斯"。白俄罗斯官方认为,该国的正式译名应为"白罗斯",其驻华使馆曾发文称:白罗斯有"独立的、自由的、不属于鞑靼蒙古的桎梏"之意。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圣诞树都是白色的,中文译名既是音译、也是意译。上图是明斯克市政厅前的雕像,主人公手握城市大门的钥匙,脚下是城市地图。

明斯克西北100多公里处的新格鲁多克是立陶宛大公国的第一个首都,1939年划归白俄罗斯,19世纪波兰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 (Adam Mickiewicz) 出生在附近的一个庄园。左上图是位于自由广场的明斯克市政厅,右上图是市政厅附近19世纪波兰民族歌剧创始人、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和白俄罗斯作家Vincent Dunin-Marcinkievic的雕像。左下图是20世纪白俄罗斯现代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杨卡·库巴拉 (Ivan Lutsevich) 的立像,位于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公园,二战前是其故居所在地。好不容易找到白俄罗斯新格鲁多克文学历史博物馆,但只有白俄语和俄语的说明,右下图大概是一间会议室,展示一些民族服装和织物。

历史上白俄罗斯在沙俄与波兰立陶宛两大帝国夹缝中生存,宗教信仰以东正教为主,罗马天主教堂较少,但基督教的圣诞节 (12月25日) 和东正教的圣诞节 (1月7日) 都是法定节日。明斯克的圣灵主教大教堂俗称"白教堂",1633-1642年间建造的巴洛克风格的双坞墙式三中殿教堂,中殿是传统的梵蒂冈大教堂形式。大教堂最早属于天主教方济各会,1860年沙俄占领期间改为东正教主教座堂,1870年开设圣灵修士修道院。大教堂顶部中央是用橄榄石拼成的圣母玛利亚圣像,她是明斯克的保护神,大门上方是希腊字母MR-THY (Mitir Theou,意为"上帝之母"),大门两旁分别为天使长迈克尔 (Michael) 和加布里埃尔 (Gabriel)。几百年来,大教堂见证了明斯克城市的兴衰存亡,以及这个城市的人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进行的英勇不屈的抗争。

明斯克曾经是欧洲最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城市,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残酷的战争和多次破坏,在二战中几乎夷为平地,80%的建筑物被毁。除了圣灵主教大教堂之外,在老城区的自由广场周边还保留了几座几百年的老教堂。左上图是圣彼得和帕维尔教堂,明斯克最早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612-1630年间,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期间曾作为战地医院之用。右上图的教堂位于圣灵主教大教堂旁边,也以"圣灵"冠名,始建于1636年的罗马天主教堂,1795年改为东正教堂,1835年毁于大火,2009-2011年间重建并恢复原貌。左下图是圣母圣名主教座堂,1710年建造的耶稣会教堂,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和尼古拉二世曾来访过这座教堂。这些教堂在苏统时期曾先后被关闭,另作他用。与其他东欧城市不同,这里的东正教堂很多都是巴洛克风格建筑。右下图的洋葱顶是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教堂,建于1847年,正在装修中。

与明斯克大部分白色的教堂不同,圣西蒙和赫伦那教堂是一座罗曼复兴风格的红砖教堂,俗称"红教堂"。1903年,大约2000名明斯克罗马天主教徒向地方当局写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其建立新天主教堂。当地波兰富商和公民活动家沃依诺维奇 (Edward Woynil lowicz) 夫妇捐出财产,于1905-1910年间建造了红教堂。这是他们为其一双夭折的儿女建造并以儿女的名字命名,较高的尖塔是父母伤心的缩影,另外两个尖塔则是对儿女的回忆。传说沃依诺维奇的女儿赫伦那生前梦见了一座美丽的教堂,她醒来之后画出了教堂的草图,建造教堂的红砖和瓦片都是从波兰运来的。左下图是教堂门外白俄罗斯版的四米半高圣乔治屠龙雕像,其中圣乔治变身白俄罗斯的传统守护神——天使长迈克尔。圣乔治是欧洲许多城市的守护圣者,巴塞罗那高迪设计的巴特罗之家也是取材于圣乔治屠龙的传说。

红教堂是明斯克的罗马天主教中心,苏统时期被改成剧院和电影院,1990年归还教会。沃依诺维奇是波兰裔白俄罗斯人,1921年波苏战争后根据《里加和约》重新瓜分领土,夫妻二人被迫离开在白俄罗斯的家园,迁居波兰。2006年,沃依诺维奇夫妇的遗骸移葬于红教堂内。左上图教堂山门的上方是明斯克市的标志——被天使陪伴的圣母。红教堂用白俄罗斯语、波兰语、立陶宛语、拉丁语布道,本人正好赶上一个弥撒的尾声,但不知是哪种语言,反正统统听不懂。

白俄罗斯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有波兰贵族血统,比如19世纪下半叶著名女数学家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 (Sofya Kovalevskaya)。她是俄罗斯皇家圣彼得堡科学院第一位女性院士、北欧第一位女性教授、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期刊女性编辑,被认为是"20世纪之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性科学家"。虽然柯瓦列夫斯卡娅出生于莫斯科,但她的父亲是白俄罗斯和波兰混血的贵族之后,母亲则是德国移民后裔。除了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之外,柯瓦列夫斯卡娅还积极参与19世纪晚期俄罗斯虚无主义的政治进步和女权主义运动,并出版了几部小说和剧本。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明斯克成立,召开一大,共有九位代表参加,选出了三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1903年该党分裂,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夺取政权,后演变为苏共。明斯克有马、恩、列、斯大街,斯大林大街在白俄罗斯独立后改名为"独立大街",长达11公里,是明斯克的中轴线和主干道。左上图这座绿色板房就是"一大会址",位于独立大街31a,初看以为是幼儿园,差点错过。1963年11月22日刺杀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凶手Lee Harvey Oswald在回美国之前在其对面的一栋公寓大楼内住了五年。

右上图是位于独立广场高七米的弗拉基米尔同志立像,据说是苏联境内最高的,其身后是建于1930-1934年间建构主义风格的白俄罗斯议会大厦。这是二战前白俄罗斯最大的公共建筑,二战德国占领期间用作盖世太保总部,是二战中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左下图是大厦旁红教堂的"长崎钟",1945年8月9日长崎原子弹轰炸中幸存的天使钟的精确复制品,是2000年日本天主教徒赠送的礼物。右下图是旧苏维埃大厦,由于不识字,不知前面的是啥纪念碑。1914-1915年间,明斯克是俄罗斯帝国的一战总司令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国家在20世纪建立 (还有外高加索) 和解散了苏联,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三国均为创始国,因此苏联直到解体前都是一国三席。

1991年12月,三国首脑在明斯克以西的别洛韦日森林聚会,宣布苏联解体,独联体总部位于明斯克,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独立大街两旁遍布高大的苏式建筑,其特点是左右对称、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以及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结构,被西方戏称为"斯大林巴洛克"风格。这些建筑呈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令人想起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五六十年代的帝都——"反帝必反修"。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斯克是苏联的活化石,有些东西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未必能看到。俄罗斯已经私有化,但白俄罗斯仍以计划经济为主。图片依次为邮政总部大楼、国家美术馆、总统府、工会文化宫,沿独立大街朝东北方向继续直行700公里可达莫斯科,因此明斯克被称为"通往莫斯科之门"。

白俄罗斯国家安全部KGB大楼 (上方二图) 是明斯克最像苏联的地方,1936-1940年间,超过86000白俄罗斯人遭到镇压,近28000白俄罗斯人在明斯克郊外被处决,差不多每个白俄罗斯人都有亲戚被送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白俄罗斯是苏联解体后少数几个仍保持KGB名称的前加盟共和国之一,该国也是全世界警察比例最高及欧洲唯一保留死刑的国家。左下图是KGB的前身"契卡"创始人捷尔仁斯基的胸像,位于大楼对面的街心花园中。捷尔仁斯基也是出身于白俄罗斯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曾虔诚地信奉上帝,然而却选择加入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

1906年捷尔仁斯基还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促成了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民党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联合。这位"铁费利克斯"倒在了苏共大清洗前夜,人的命运及人性的复杂常常不可言说。右下图是捷尔仁斯基雕像身后马路尽头的迪纳摩体育场,已经有80多年历史,是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足球比赛场馆之一,2019年夏季举办了第二届欧洲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及田径赛事。

明斯克的母亲河——斯维斯奇河穿城而过,水禽们在冬天的河面悠闲地滑冰。河对岸有明斯克为数不多的高楼,号称明斯克CBD。难以想象,这么安静美丽的地方,70多年前曾经是血雨腥风的战场,"战争与和平"是这个城市永恒的主题。1986年4月26日,距离明斯克200余公里的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泄漏灾难,也才刚刚过去34年。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ievich) 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了大量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圣三一丘位于斯维斯奇河左岸,是明斯克现存最古老的片区,但那里的房屋大都是二战后重建的。

1941-1945年间的苏德战争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斯大林将其命名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区别于1812年俄法间的"卫国战争"。明斯克是苏德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于1941年6月28日沦陷,第一枪就在明斯克附近打响,德国占领军杀害了大部分犹太居民。不足一千万人口的白俄罗斯,近四分之一死于二战,占全苏联死亡人数约十分之一。上方二图是胜利公园与纪念碑,依圆弧排列的11块不锈钢板飞翼表现"绽放的胜利礼花",也标志着明斯克被占领期间的1100个悲惨的日日夜夜,飞翼上是白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的系列浮雕。下方二图是纪念碑后方的明斯克卫国战争博物馆,其这座博物馆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飘扬着苏联国旗的建筑,作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联合国总部大楼前也是这面旗帜。

卫国战争博物馆收藏了二战时期的14.5万件各种历史遗物,都是从东欧和德国的战场上收集,以及和平时期各国大使馆赠送的,其中包括27000件作战报告、命令、日记、军事行动记录和士兵绩效评估报告等文档。博物馆在28个展厅中陈列了8000多件展品,展室总面积为3600平米,分为十个主题馆。然而对于1939年8月23日苏德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事却语焉不详,白俄罗斯与邻国立陶宛的解读不太一样。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残忍、丑恶、摧残人性,都是百姓生灵涂炭。在《战争中没有女性》中,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女性视角审视了这场战争。在《最后的见证者》中,她则记述了战争幸存者们的回忆,再现了孩子眼中的战争真实。

左上图的大厅中展出了飞机、大炮、坦克等各种苏式武器实物,右上图是顶层胜利大厅的玻璃穹顶,左下图是为纪念美、英、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70周年制作的瓷瓶,右下图是独立大街旁的二战期间苏式T-34-85坦克纪念碑。T-34型坦克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总产量超过四万辆。战后苏联还将T-34坦克部分生产线移到了自己的卫星国,活跃于冷战前期的军事冲突中。除了永久展厅外,每年这里都举办不同的临展。例如2018年举办了《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2019年举办了《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影像展。

"悲痛和眼泪之岛",简称"泪岛",是斯韦斯洛奇河中心一个风景如画的人工小岛,形状如同一滴眼泪。岛上的塔碑是为纪念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阵亡和失踪的白俄罗斯官兵而建,也是所有在海外丧生的白俄罗斯人的纪念碑,1996年8月3日落成。在长达九年的阿富汗战争中,大约三万白俄罗斯人参战,800人左右死亡或失踪,720人永久残疾。这个塔碑其实是一座东正教小教堂,外形像一个扣在地上的黑色大钟,似警钟长鸣,教堂右前方的石穴中是一个圣母玛利亚铜像。

教堂共有四个门,每个门前都有几位形态和表情各异的妇女雕像,在悲伤地留着眼泪,象征那些在战争期间日夜守候亲人归来的母亲、姐妹和妻子。771位阵亡士兵的名字刻在教堂内壁,从教堂地板拉到穹顶的钢筋表示大地与永恒的连结。教堂内的十字架中央是一块红宝石,灯光从底部照亮十字架,红色的石头象征着耶稣基督和阵亡士兵的鲜血。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锌皮娃娃兵》一书中,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们的血泪记忆,尤其是当娃娃兵们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教堂附近是一个哭泣的天使雕像,他为不能拯救那些战死的士兵而哭泣,他也为不能帮助那些虽然活着回来却因身体和精神的伤痛而死亡的人们哭泣。1979-1988年间的这场错误战争带给人民新的苦难,造成了阿富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民的死亡。这场战争被称为"苏联的越战",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散布在泪岛的石头上,镌刻着苏联军队曾经作战的阿富汗省份的名字。每年2月15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日子,白俄罗斯老兵及活着或死去军人的亲友都会来到泪岛祭奠。

白俄罗斯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是享誉世界的苏联三大剧院之一,1933年5月15日首演剧目是比才的歌剧《卡门》,现在的建筑于1939年首次开放,二战后重修。剧场形状像个生日大蛋糕,剧院正门上方装饰着太阳神阿波罗和两个飞天女神的雕塑,据说设计灵感来自古罗马圆形剧场,是二战前苏联结构派的典范建筑。剧场的保留节目之一是白俄罗斯当代著名作曲家Dmitry Smolsky的作品《灰色传奇》,而这座建筑也被誉为"灰色传奇"。

2014年,白俄罗斯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五大洲奖章,这是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者的著名奖项。在这里听一场歌剧唱段精选音乐会,两个半小时的听觉和视觉盛宴,余音绕梁,美不胜收,在威尔弟的《茶花女》饮酒歌中结束。最后有一点不能不提:白菜价。

白俄罗斯的马戏团艺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在此之前,许多欧洲马戏团或表演团体前来巡回演出。左上图的白俄罗斯国家马戏院建于1954-1958年间,可以举办从水上到空中的各种杂技表演,是苏联第一个固定的马戏院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位于首都中心主要大街上的马戏院。2008-2010年间,马戏院进行了全面翻新,成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马戏院之一。其余三图是剧场前的杂技、动物和马术演员雕塑。

俄罗斯文化对白俄罗斯有很深的影响,在餐馆吃饭时,就听到年轻食客高唱"卡秋莎"。30多年前读研期间,我曾选修过俄文,但连33个西里尔字母都统统忘光。只记得从父母和班级老三届同学那里学来的几句话:"哈拉少" (真棒)、"撕吧洗吧" (谢谢)、"打死为打你呀" (再见)、"袜子搁在鞋里”"(星期天)。其实"俄罗斯"与"罗斯"是一个意思,罗斯人到达中国前先与蒙古人来往,而蒙古语不能以字母R打头,就在前面加了字母O,因此就变成了"俄罗斯"。上海人称俄国浓菜汤为"罗宋汤"。貌似更接近原文发音,明斯克的罗宋汤十分美味。右下图是一款用鸡汤熬制的蘑菇、大麦粒奶油浓汤,盖子是一张饼,鲜美无比。

"时光倒流"还有另一重含义,白俄罗斯有几分像故国的改开初期。图片是明斯克市中心街头一个名为"团结"的1960年代雕塑,下方的"肯德基"估计是该市最大的分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肯德基之一,这座城市的苏维埃历史遗迹盘旋在现代快餐店上,英雄雕塑和脆皮炸鸡形成鲜明对比。不由想起80年代后期,去国前某日路过前门的帝都第一家开张不久的肯德基,门口很多人在排队,记得是七元一份套餐。本也想去排队尝个鲜,但看看价格还是作罢。在明斯克最后一餐吃了肯德基,以示怀旧和补偿。明斯克酒店里的空调机、热水器、拖鞋,华为的基站,机场路上中国援建社会保障房的大幅中文广告牌,机场外的吉利牌出租车,机场内的白、中、英三国文字的流动时间表,处处似曾相识。甚至使用免费WIFI,都需要输送手机号获取验证码。

白俄罗斯民间文学创作十分丰富,起源于13-14世纪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基辅罗斯文学,以歌颂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传说、故事、神话、谚语等。白俄罗斯谚语和俗语展现了白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尊重土地和劳动,推崇巧手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例如:"土地如母亲,供我们吃、喝、穿";"五月多雨,黑麦似林";"向土地附身越低,离面包就越近";"一天早耕种,一年早收割"。很多简练的语句包含民间智慧,充满人生哲理,例如:"人群合谐,面包就多";"家里平安,宝藏不要";"每只狐狸都夸自己的尾巴";"作声的是空大桶,不作声的是满大桶"。最后一句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白俄罗斯版。

重读2015年12月7日阿列克谢耶维奇在瑞典文学院的主题演讲《关于这场失败的战争》,她这样说到:"通往诺贝尔领奖台之路是漫长艰辛的——大约40年的时间,我讲述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故事,复述一个又一个我听到的声音。这期间,我并不是时刻都沿着这条路前行,很多时候我被人类的本性震慑甚至吓傻了,我同时感受到快乐和厌恶。有时候我想要忘却我听到的事情,让自己回到一无所知的过去。然而,我也不止一次体察到人性崇高,感动至泣。" 她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来自大合唱中一些伤感的旋律"。最后她说到自己有三个家庭:"白俄罗斯的土地,那里是我父亲的家乡,那儿有我的整个人生;乌克兰,我母亲的家乡、我出生的地方;以及俄罗斯的伟大文化,没有它我不能想象自己。我很爱这三个家。但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谈爱。" 

日期:2020-07-0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全球战略' 的评论 : 谢谢!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详细的介绍!看来您对白俄罗斯和苏俄历史很有兴趣。有空欢迎欣赏愚作《苏德战争》: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index/77065/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ufang' 的评论 : 谢谢来访!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天随人意' 的评论 : 所以说是“活化石”。
chufang 回复 悄悄话 迪那摩足球对去过几次中国。
天随人意 回复 悄悄话 白俄罗斯人眼界还停留在二战胜利的阶段中。看看城乡各处的纪念碑博物馆就知道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