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门前雪” vs “瓦上霜”

(2021-01-19 12:15:55) 下一个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霜"和"雪"总是成对出现。比如陶渊明:"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陆游:"岁尽霜雪稠,相望僵万木"。而更为人们熟知的是一句在中国流传了几百年的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出处为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第24卷·玉堂春落难逢夫》。在南宋陈元靓著《事林广记·卷九·警世格言》中则为:"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都是一个意思,即劝诫人不要去管闲事,或指责人不肯帮助他人。但仔细想一下,这句话似乎有些不合逻辑。

      结霜与降雪相似,都是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凝华" ( desublimation) 现象,即水蒸气凝结成固态冰晶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霜是夜间地面冷却到冰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在地面或地物上的冰晶,通常在天气晴朗干燥、微风无云的情况下发生,总是薄薄一层;雪是由云中的冰晶互相碰撞形成的固态降水,多半在水分比较充沛的天气状况下发生,一下雪便可能积寸盈尺。下雪时地表温度不一定很低,民间还有"下雪不冷融雪冷"的说法。简言之,降雪是天寒,结霜是地冻。

      由此可见,结霜与降雪不会同时发生,厚厚的"门前雪"必须自己清扫,但薄薄的"瓦上霜"大可不必管它,一出太阳自然会消失。《警世通言》的作者冯梦龙是苏州人,《事林广记》的作者陈元靓是福建人,这两个南方人见没见过雪都不一定,大概都是想当然。另外,现代社会注重个人隐私,没有主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去别人家"帮忙"的。即使自家的"瓦上雪"也不用清扫,在多雪的北方房顶都有坡度,雪积多了自己就会掉下来。

      与雪和霜类似的凝华现象还有雾凇,由雾中冰点以下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而成,犹如梨花盛开,非常美丽。"雾凇"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宋吕忱所编《字林》:"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露水的形成也与霜相似,是当物体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凝结。露和霜的区别是露点高于冰点,而霜点则低于冰点。古人常用"露水" "朝露"等描绘转瞬即逝的事物,例如曹操的《长歌行》开篇之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凝华的逆过程"升华" ( sublimation),是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化为气态,通常在外界温度低于物质熔点 (无法熔化) 或高于其沸点 (来不及熔化) 时发生。可以升华的物质有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其实不是冰)、萘、三聚氰胺、无水三氯化铝等,砷在高温可以升华,锌和镉在低压下可升华。与凝华不同,升华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在宗教中,升华与神秘经验联系在一起,通常是通过冥想技巧实现。弗洛伊德最早在心理学中使用"升华"一词,是将力比多转化为社会认可的成就的过程。由此看来"华"是气体,比固体高级。

      当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冰点的物体表面时,会形成玻璃状的冰层,就是冰挂。图片分别为本人近年来随手拍摄的冬雪、秋霜、雾凇、冰挂、清露,冰清玉洁,玲珑剔透。除了 露水外,其余均为自然界中冰的不同形态。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图为房顶上落下来的积雪,如同雪崩,出门都要爬雪山过草地;门口挖出来的通道如战壕一般,绝对力气活。今日大寒,明天腊八,是为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