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曾经名扬上海滩的“杨百万”(真名杨怀定),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享年71岁。
稍微年长一点的上海人都知道“杨百万”,想当年,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拥有诸多“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人民银行咨询证券政策的个人,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上世纪80年代,当绝大部分老百姓都以在国企捧铁饭碗为荣的时候,他敢于自砸“铁饭碗”下海谋生,通过“投机倒把”买卖国库券赚取差价,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80年代,国家为了加快建设,开始大规模发行国库券。
但由于当时人们的金融意识比较淡薄,国库券发行阻碍重重,许多地方发行国库券靠摊派,而且当时的通货膨胀又十分严重,尽管国库券的票面利率高达百分之十以上,但很多被动买了国库券的老百姓急于兑现,打八折抛售给银行。而银行又普遍缺资金收购,所以1988年春,国家开始允许国库券转让,从上海等7个城市开始试点,4月21日,上海开放国库券买卖。
那时我也曾像他一样收购过国库券,只是范围仅限于单位同事之间(因为一则胆子不够大,二则自己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只是拿出积蓄小玩玩)。
当年面值一百元的国库券,基本上可以用90元就能买到,加上百分之十左右的利率,后来国家又出台了保值贴补政策(根据物价涨幅,在利率上追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利率),所以我买下这些国库券,到期只需往银行一兑现,总体收益率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那时只要你胆子足够大(砸锅卖铁、借钱透支),想不发财都难。
杨百万就是抓住了这个良机,大胆走出上海,去外地,去农村,那时越贫困的地方,当地的国库券就越便宜。他全部带着现金去收购(据说是背着麻袋装钱和国库券的,所以需要雇佣保镖),甚至于去外地银行收购,人家银行还把他当成了解决困境的救星。回到上海他再把收来的国库券转手卖给上海的银行,从中赚取差价。
在利润驱使下,杨百万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每张国库券各地之间的差价可以大到超过10元。于是他的本金快速膨胀,很快过了百万元,就这样,他凭借倒卖国库券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杨百万的雅号也就传遍了上海滩。
杨百万这个人聪明就聪明在拎得清,他知道干这个生意,稍不留神就会被以投机倒把罪或者偷税漏税罪下狱。所以他去外滩走访了人民银行和税务局,咨询了倒卖国库券是否合法,赚取的差价利润是否要交税。在官方明确此行为合法,同时国库券转让收益也是免税后,他才甩开膀子放手一博,最终赚的盆满钵满。
赚到人生第一个百万后,杨百万订了数十份报刊,以此分析金融形势和经济状况,同时留心上海刚开张不久的股票柜台交易市场。1989年他抛出所有国库券,大手笔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是电真空(现为:云赛智联600602),面值100元,此前最高涨到140多元,当时跌到91元,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电真空股价涨到800元,他抛出股票又大赚了一把(其后不久就暴跌)。1990年底,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资本市场正式启航,并从此进入轰轰烈烈大发展时代。他再次大笔购入电真空股票,并最终并跻身上海第一批大户之列。
至于他被国内媒体捧为“中国第一股民”,也是言过其实了,严格地说应该是新中国第一代股民之一吧,因为至少我laopika当年与他同时买卖过那个电真空股票:),详见我去年12月14号写的博文《在美体验买股票和基金》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962/202012/15587.html
杨百万名扬四海后,最荣耀的经历是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走上北大讲台,为研究生和MBA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
但他也有过滑铁卢,那就是前些年和儿子一起创立公司,开发“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通过向散户兜售其看股、选股、炒股的思想和炒股软件,哪想到股市乃千变万化的,不是简单靠软件就能稳操胜券。结果其信徒散户有不少不赚反亏,搞得他灰头土脸,后期就低调做人了:)。
尽管杨百万近年来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毕竟开创过历史,对于他的去世,人们在感叹的同时也仍然会给予深深的敬意。
周末快乐!
你是老皮卡,也是老经验的人。祝健康快乐!
股票市场永远是有风险的,会涨到你不相信,跌倒你不相信的。周末快乐!
这就象医闹一样,人家花了钱你治好病肯定要找你算账。
所以正如你说的,金钱、财富、权利什么都是过眼云烟,再好也比不过有个温暖亲情笼罩的家,祝好!
谢谢分享长见识了!还是很佩服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毕竟勇气可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
谢谢派克兄的分享。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听说杨百老,他挺聪明能干,可惜走得早了一些,RIP。
有趣的是顺着你这篇文章中给的连接阅读到你去年12份在中美两国投资股票经历,写得真好,学习涨知识了;派克兄真是多面手,聪明能干,在中美两国股市投资都是如鱼得水。1989年我们已经在英国留学,没有在中国投资股票的经历。从英国毕业来到美国工作,从拿到第一份工资开始,我们就在两位美国长辈好友的教育指导下开始投资股市基金。我和我先生都是抛手掌柜,不管股市如何上下跌荡,在过去的30年我们都是每月自动定投股市基金,不用操心,躺赢了:-)))。在过去30年,除了投资大市基金指数,我们还买了不少我先生和我相关行业的基金sector fund。能源基金曾经大赚,我们没有卖,后来大跌,亏了几十万;但与我专业相关的医药和医疗器械基金赚了几百万;因此,sector fund投资总体是赚的。不过,只要我们不卖,赚的这些股市钱只是paper money 而已。我分享我们两个书呆子在美国的投资经历是想说明在美国投资股市,总体来看,即使不懂个股,投大市指数也能赚,只是少赚而己;时间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这也是我们与我女儿女婿的分享,鼓励他们尽早进入股市;就像你女儿一样,年轻人学得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比我们夫妇还进了一步,涉足我们没有投资过的房市(自住房除外)。
再谢派克兄好文。祝周末愉快!
那时上海人接触谈论最多的就是股票了,我当时也买了认购证,但是一点点,就几张,本来被招聘到当时热门的证券公司上班,但为了炒股,不愿卖了股票,犹豫了一下最终没去,当然最大原因是我在等出囯。我的进去的同学钱拿的真是多。那时,没人谈房子,买房子,浦东刚开发,政府鼓励外地人买房,买了就给蓝印户口。大家有人忙着做生意,开公司。有人忙着谈朋友,出国留学。但个个都在谈股票,如果当初谁把买股票,开公司的钱买房子,那老早就可以躺平了。
股票市场,我们老百姓太多人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在报上看过证券市场三大猛人管金生,尉文渊及阚治东的沉浮故事及327国债期货操纵者之一的魏东的自杀事件也曾感慨万千,这些人的命运也不好啊,关的关,走的走。不知杨百万走时最后的感想会是啥?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钱,权,都是好东西,但再风云,事业工作再好也比不过有个温暖亲情笼罩的家。
谢谢皮卡的好文,把我带回我的青春时代,刚步入社会不久的那个年代。
杨百万,在80年代是一个风云人物,他属於是穿着裤叉子下海,驾驶着游艇回来的人,这是个人材,这么早就走了可惜啦。
可惜没有活到全国的平均年龄。离上海的平均寿命,挺进80,就差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