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是我朋友的经历。这朋友就是第一章里面,那个帮我出主意如何与北大交流的那位。他尚侠气,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家境甚好,常被人善待,对别人也多善意。他比我晚两年毕业,导师是业界大牛,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富贵之人。毕业前,给我同学安排了一个永久职位。但是我同学坚定地拒绝了这个职位,毕业后几天就海归了。
在我看来,他最擅长做的是扯淡和花钱。千万不要误解这是反话,因为我真诚的认为:扯淡和花钱绝对可以是优点。不是每个人都能优雅地扯淡和花钱。我就做不到。比如,如果让你花1000元请人吃饭,你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让你花10万元请人吃一顿饭呢?除了加好菜、去高端饭馆以外,你还有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把这10万元花出水平、花出意义,淡雅而不落俗套? 我这同学却是此道高手,我觉得这应该是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很多花钱的豪爽和优雅应该是从小形成的气质和习惯。从小穷的人,长大后,哪怕富了也往往假装不出来,就像英文说的:You can get out of poverty but poverty cannot get out of you.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为某国际知名非盈利组织做管理,工资2-3万一个月。他的工作就是替他们花钱,然后把花钱的情况、理由,写成报告,发给这个组织的美国总部,他花钱花的很漂亮,受到美国总部表彰。然后第二年,去某省会城市完婚,然后留在这里,加入了当地某985大学。他因为家世原因,进大学工作颇为容易,也不需要学术加持。很多旁人难以企及的职位,他却如探囊取物。
他一开始就进了校长办公室,厕身于校长身边,协助校长做战略规划。其时国家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高校,或者国际知名高校的目标。我的同学为这所985大学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就是寻找一所具体的美国名校,进行直接对比,比照那所具体的美国名校的发展路线,然后定制出自己大学的发展路线。他把美国前50名的大学逐一分析,挑出一所,指出这所美国大学就是这所985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他的研究非常系统和量化,指出了两所学校之间至少50点相同之处,比如这所985高校在中国的排名和那所美国高校在美国的排名差不多,某某专业都是强项,都是综合大学而偏理工,都是本科生质量很高,都曾在建校后100年左右遇到了瓶颈,都通过了校长的正确规划,突出重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后他把那所985的各项指标,和那所美国大学的数据对比,对比了上百个数据,最终量化计算出了那所985大学和美国名校的差距,并指出了追赶的方向,准确预测出了超越美国名校的具体时间点。校长听了他的汇报,惊呆了,颇有刘备在茅庐听诸葛亮讲《隆中对》之感,校长叹曰:“我原以为天下名士不过尔尔。没想到竟有此般天纵之才,居然有这么懂大学发展的人。”于是他就开始了那所985大学的光辉历程。他开发了一套系统,规划和衡量中国大学的战略发展。在我看来,都是扯淡,任何两个人之间对比,都有好多相同的地方。比如,我们都有两眼睛、一鼻子、两耳朵、一嘴巴,难道我们就应该有相同的发展路径?有时候我听他讲这个,我都笑出声了。但是他这一套却偏偏很吃香,在校长的推广下,他受邀去全国各地的985大学介绍经验。因为他是代表校长出访,每次都是对方的校长接待。他因此见了很多985的校长。我同学对他们也颇多褒贬,我听了很多,但是这些不适合与大家分享。
我有次说:“我这所985都是实在人,不会搞你这套。”他反驳道,“国家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就是要检视一下985大学的精气神。顶尖的985大学就是要有志于成为国际一流高校,而次一级的985就是要有志于成为国际知名高校。如果一所985没有这个志向,那就不配为985,也不配国家的拨款。”果然不到几个月,我工作的那所985也请他过来介绍经验。仿佛宏伟的目标,是985大学的标配。如果没有宏伟的目标,你就是弱鸡,就不该有脸活下去。我发现:他对他的那一套东西是认真的,他是充满热情、极其投入地在干工作。我也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场大学分蛋糕的游戏,如果大学想要分的更多,就必须跟随中央的指导,而且要把中央的指导用更极端的方式去实施。我觉得他对国家政策的用意,看的比我远太多了。
有天他告诉我,他被骗了。情况如下。
他在那所985里,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个德国海归博士(简称德博),前几天早上突然联系他,说要借钱。我这同学家境颇好,也乐于助人。当年在美国的同学,有人毕业后去硅谷工作的,买不起房,找他借大钱,他二话不说就借了。话说回来,我同学于是立刻去校园了找到了这位德博。德博说,系主任刚刚通过手机联系他,说他正准备给校外专家付咨询费,钱不够,差两万块,要德博打点钱过去,银行账号都已经给他了。德博认为:系主任在困难的时候,能找他寻求帮助,是他莫大的荣幸,也是他改变命运的一次契机。我同学二话没说,立刻给德博转了两万块 。德博很骄傲地给系主任提供的那个账号打了两万块过去。
然后德博的手机就响了,系主任在电话里赞许了德博的工作表现,然后让他再打两万块过来,因为这边专家的咨询费两万是不够的。系主任这边忙,不要打电话过来,等着接电话就行了。于是我同学又借给德博两万块。德博立刻把借来的第二个两万块打给了那个账号。
于是德博的手机又响了,这次系主任不太高兴,说钱还是不够,赶紧再打两万块过来。于是我的同学又借给德博两万块。德博立刻把借来的第三个两万块打给了那个账号。然后德博的手机又响了,系主任很不高兴,让再打两万块过来。这时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对了。于是德博打电话给系主任求证。系主任说,那电话不是他打的。德博把被骗六万的事情告诉了系主任,结果系主任很鄙夷的说:“我如果需要给专家付费,我会去找办公室主任,怎么会来找你。你以为你是什么人啊?”
德博和我同学确认被骗以后,立即去办出所报警,警察登记以后,就把他们打发走了。然后几天,德博和我同学每天去办出所,询问办案进展。去了几天后,办出所所长终于发火了,把他俩叫到办公室骂了一顿,大意就是:“你也不看看我们这里,每个人忙的一天到晚连上厕所的都要小跑,谁有空管你这事?你两个海归博士,被中学文凭的骗子骗了,我要是你,都不好意思给人说。你们倒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每天腆着脸,跑我这里来。我这里告诉你,这种网络欺诈案子,我们优先解决的是社会影响恶劣的案子。退一步说,哪怕这案子破了,你们也不是优先赔付对象。我们优先赔付的是生活困难的人。”
德博和我同学一脸羞惭的出了办出所,再也不敢去了。然后这个德博提出了,损失要大家平摊,一人承担三万元的损失,所以德博只会还我同学三万元。其实三万元对我同学来说,真的是小钱。但是我同学气不过,他认为:应该是德博向他借了六万元,至于德博拿这钱去办了什么,与他无关,所以德博应该还他六万,而不是三万。
我想了想,说:“这个我不好评价,如果只是个简单的借钱,那确实德博应该还六万。但是如果当时你有鼓励德博去打钱的言行,那确实就有一定责任的,至于这个责任值多少钱,就不好说了。你们第一次打钱过去,可以被原谅,但是第二次、第三次还打钱过去,我无法原谅。但是不管怎样,德博能提出平摊损失,说明这人不是厚道人,不值得交往的。无论如何,这事不应该闹大了。这事如果闹大了,能上新浪首页的,因为槽点实在太多了,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不同的角度吐槽。比如:
为什么海归博士会被中学文化的骗子骗?从这里,可以讨论为什么一个美博加上一个德博,还被一个高中生outsmarted, 可以论高分低能、可以论博士的社会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可以论到底是博士太天真还是社会太黑暗,可以论我们为什么需要海归博士,他们有啥用? 可以论教学的价值,等等。
为什么海归博士会给系主任打钱?从这里,可以论人们对权力的屈从,可以论海归博士对权力的屈从,可以论为什么海外经历不能改变一个人对权力的屈从,等等。 “
我说,“这事应该尽快了结。如果引起了讨论,对大家都不好。毕竟公众在讨论中,是不论对错的,只追求爽和快感。为了爽和快感,公众什么都会说,什么都愿意伤害,也不会考虑被伤害的人的感受。”最后我的同学接受了德博提出的平摊损失。
我俩也讨论了半天,骗子是怎么行骗的。我们觉得,应该是系主任的手机掉过一次,或者通讯录被黑过一次,然后骗子仔细研究了通讯录里面的人物,然后确定了咋骗对象,因为骗子的对话实在太有大学味道了。最奇怪的是,德博说电话里面虽然有噪音,但说话的声音确实挺像系主任在说话。当然,我对德博的话持怀疑态度,因为他接到系主任的求证电话,肯定激动的难以控制,不太可能仔细辨别声音的。这事本质就是官本位造成的,德博太想好好表现了,太想上位了,希望通过跪舔领导,得到领导的青睐,结果他得到的只是领导的鄙视,和领导急于和这事、他本人撇清干系。而我同学就是个受害人,只是因为善良而收到了伤害。
下一集预告《去教育部见司长》
跟着禾儿和大家一起拜读博主的好文!
请问博主,为什么把刚贴出来的《口是心非的人》的帖子删了?我还有最后两段,没有读完。
您实话实说,这种文章,我们都喜欢看。给您100个点赞。
只要哪个领导开口问人借钱、垫钱,这人是好人的概率不大。
你那同学有赵辛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