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同事约我去墓园聚会

(2025-02-04 18:58:01) 下一个

 

似乎就在昨天,跟朋友聚聚散散毫不放在心上,随便挥挥手转身就走再见是天经地义因为来日方长。可是,不知不觉中都变了,聚会难,告别更难 

十二月回上海,几乎每天会友,一来由于疫情,五年没回去,二来是真的老了,大家都分外珍惜再见的机会 

意识到来日不多是在五年前,两位好友到了癌症晚期,再不见就见不着了。那时仍在上班,年假有限,抽出三个星期回上海与她俩告别。一位在我的旧博文《插队岁月的挚友》 中写过。

另一位是发小,幼儿园和小学的同学。虽然文革中分别多年,知根知底,一起长大,文革后重逢又走得很近。我俩都喜欢不着边际地东想西想,她开始写小说,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促动我也开始写。 

写文章需要看书,我是下班后业余抽空看看;她是自由职业者,二十多年整天在家看书写书,成了书精,看书品味极好不在马马虎虎的书上浪费时间。有这样的朋友真好,按她书单上去读书,本本经典精华。就这样,为了书交流,越交流越投缘。 

可是,她突然被查出来得了癌症,经过几年艰苦治疗,看似战胜了癌症。正为此高兴之时,癌细胞凶猛地杀回来了,死亡阴影笼罩了她。她独身,又是情感非常丰富的人,由于治疗的痛苦,情绪起起伏伏。然而她又很骄傲,不愿让外人看到她的脆弱,癌症复发的事刻意隐瞒了很久。唯独对我,确诊复发的当天便毫无保留告诉了我。因为隔着太平洋,很遥远,我俩的友情很纯粹很精神,抽象到远离人间烟火 

她的治疗,甚至连是否要安乐死,都来找我商量。她以我永远冷静不会跟着她的情绪迷失了方向要说不受她情绪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能控制,不会跟着她哭泣。好朋友嘛,就是互相的垃圾桶,生活中遇到了垃圾事,就扔给朋友一点垃圾,发泄一下情绪。令我感动的是,当她身患绝症,听到我家外国友人正在动手术,马上提醒我,虽然她帮不上忙,但是我可以扔垃圾给她。因此,只有非常懂得对方,包容对方,接纳对方,才能成为优秀的垃圾桶。  

五年前,于在上海相见,她已病入膏肓我俩清楚这是此生最后的相会,分别时没忍住,两个一致视为“高冷”人相拥而泣。 

我离开上海一个月后,插队挚友走了,三天后,发小也走了。由于原本就身处两地,与她俩难得见面,加之又有过了正式的告别,没留下遗憾,我能平静对待她俩的离去。我常会想到她们,好像她们依旧活着,唯一的不同是,她们不再向我扔垃圾了。我呢,如果要扔,尽管可以去扔,扔到不盖盖子的云间去,只是我知道,面对我的是永远的沉寂。不免联想到某些所谓的朋友,对于我偶尔的负面情绪,也不理不睬。所以,特别认同这句名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次回上海,老同事邀我见面,他九十年代下海,后来转行进入殡葬业,具体说,就是建立墓园,经营墓园。如今,这位成了上海著名墓园的老总,国际殡葬协会的副主席老总邀请我去墓园聚会,因为发小葬在他的墓园老总时间有限,一箭双雕,不但跟我聚会,还可以让我看一下发小的安息之地 

为了要去墓园,害得我大动脑筋,如何抵御阴气。去墓园能穿红外衣,那就穿红内衣我妹妹翻箱倒柜,找出一串邪眼手镯,那是土耳其同学给她的礼物,非让我戴上大家对中东的邪眼 (evil eye) 不陌生吧?就是蓝色的圆玻璃上画着一只眼睛(见下图)。以前去土耳其和北非一些中东国家出差,走到哪儿都有人在邪眼,当地人告诉我,这可是个好东西,可以避邪。我买了一堆邪眼钥匙圈,回美后送各位同事亲友。祝大家平平安安。 

(原创照片)

据说,中东国家有种迷信,如果有人因为嫉妒仇恨用恶毒的眼光看你,那是在诅咒你。而人造的邪眼装饰是一种护身符,可以抵御别人恶毒的目光。邪眼手镯上的邪眼可以与恶毒的目光对视,充当抵御恶毒的盾牌,从而中和负能量。 

我想了想,墓园无非阴气较足,可是阴气不一定代表邪恶,有必要用外国的邪眼去对付那些入土为安的灵魂吗?所以谢绝了妹妹的好意 

老总派了专车,安排了两位40多年前的学生来陪伴我,学生也已退休,一路有说有笑,不觉来到了墓园。墓园毫无阴森森的气氛,彷佛个大公园,树木茂盛、喷泉雕塑草地池塘,平坦的水泥车道直通现代化大楼。楼内的接待大厅像是会议中(convention center) 或酒店大堂,身穿制服的服务人员蔼可亲,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接待台旁边是咖啡厅,为客户免费提供各色咖啡茶饮和茶点。 

老总在后花园接待了我,多年不见,身材魁梧的他虽已过70,却跟年轻时代一样,精神饱满,活力充沛,思维敏捷,可见阳气十足。寒暄后,老总带我等一行,去墓园一游。墓园里有着太多的故事,一尊雕塑,一块碑石,都在诉说曲折丰富的人生。老总介绍得有声有色,他的记忆力极好,某某某,有名有姓,哪年发生了什么事,记得清清楚楚。 

提起墓园,老总实事求是,有一死,社会离不开殡葬业,总得有人干这一行难怪有人赞殡葬人士使人善终,无疑在积善。然而,国人提起殡葬觉得晦气,尽量躲得远远的。有生必有死,老总不迷信,愿意干这一行,而且尽心尽力干好,摆脱国内殡葬业落后封闭的局面,我佩服他的胆识。 

为了办好公墓,老总常去各国取经,让公墓的运行专业化透明化,并融入了不少文化元素。比如,把墓园办得像公园,像人类文明纪念馆这个墓园的氛围确实跟国内其他墓园不同,有些墓园墓碑拥挤不堪烧香祭祀搞得乌烟瘴气,满地狼藉令人压抑而这里的绿化非常好,墓园被分成不同园区,有文化名人园,名人的雕塑比比皆是,而且还设有人文纪念馆,收藏了近千位名士贤达的遗作和遗物,因场地有限,展品定期轮换。我参观了当时上展的“生命的礼赞”,除了文字介绍,展品包括书法大师吴昌硕的字画、音乐家绿汀的钢琴和乐谱前上海市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的办公桌等老同事能把殡葬业与人文历史联系起来,不可不谓人文意识浓厚 

老总不是只注重名人,谋求暴利的商人,我最欣赏他的,是他对人的尊重,不分贵贱,平等相待。为此,墓园特地开辟免费埋葬贫寒孤老的公益事业,竖立了全国首个遗体捐赠者纪念碑,建立了新四军广场,也辟出了基督教徒的安乐园...... 总之,墓园的设计体现了老总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尊重每个生命的慈悲境界。虽然不善用溢美之词去当面称赞老总,但从内心欣赏和敬佩他像他这样脱离了名利的诱惑,出于人本主义情怀,专心致志改造一个行业在全民追逐名利时代,更显其脱俗超凡。 

在他的陪伴下,我给挚友献了花,探访了几位离世的老同事,还去拜见了恩师吴宗素的父母之墓,为两位老人家献了花关于吴老师,我曾在旧博文《我在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中介绍过他家的情况以及他对我留学经历的影响。

本想吴老师旅居美国多年,八十多岁了,难得回沪,我替他去老人家献一束花吧。回美后想告诉吴老师,这才得知他已经去天堂与父母团聚了。

老总告诉我,随着AI的飞速进展,他们正着手发展与父母对话的新项目。只要后人提供一定数量的父母说话录音,通过AI,后人可以随时随地跟父母交谈,虽然是AI在操作,却可以听到父母的声音。多么富有创意,充满人间温情的项目啊!

这会儿,窗外下着细雨,我在温暖的屋子里敲打键盘。停顿下来才意识到,曾几何时,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芸芸众生,与雨丝何等相似?来无声,去无踪。故人虽一个个远去,却留下了真诚、善良、温情,如那细密的雨丝,滋润着空气、大地和我的心灵。

如今,跟老友惜别带上了不舍和伤感,我心口如一,一再重复:多多保重,后会有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想见的赶紧见,想做的赶紧做。”
海风说得对。只是我听得心里很难受,毕竟身处这个年龄段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幺六六' 的评论 : 谢谢老幺,流水无情啊,只能是抓紧机会,想见的赶紧见,想做的赶紧做。新年快乐安康!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故人虽一个个远去,却留下了真诚、善良、温情,如那细密的雨丝,滋润着空气、大地、和我的心灵。”同感!海风的这个话题虽然伤感,但又是非常现实和真实的不得不提及的话题,读罢感触颇深。多谢分享!
给海风拜年!祝2025身体健康!平安喜乐!阖家幸福!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谢谢野花!
魅力野花 回复 悄悄话 真情难得。可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