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85周年祭
二. 申家楼村遇日寇
叔公离开后的第二天,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通往上海的交通要道被切断了。8月15日,外公带着全家(外婆、五个孩子、二姑婆——外公的大妹妹,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到罗店镇东北的申家楼村避难,家里托付一名老店员照看门户。
申家楼村在罗店镇东北方,离罗店6华里。村子相距大路有半里路,站在村里能清楚看到大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村子很小,只住着申家兄弟二户。之所以去那里避难,是因为母亲家族在该村附近拥有不少耕田,并出租给了申家兄弟。这两位是外公的老佃户,知根知底,关系融洽,经常走动。
母亲家暂住的院落,打开院门是一个场院。村东是一片棉花地,村后是竹林,竹林里有个小池塘。虽然是外出逃难,上小学的二舅对田园风光甚为好奇,他写道:“我看到池塘旁有几棵柳树,申家的大水牛正悠闲地泡在池塘里。”
然而,恬静的田园生活只是短暂的。一个星期后,8月23日凌晨,一家人被炮声惊醒,从东北方的小川沙传来沉闷的炮声。那天,日军在小川沙登陆后,上午就攻占了罗店镇。下午,中国军队发起反攻,收复了罗店镇。就此开始了淞沪会战中最为惨烈,被称为“血肉磨坊”的罗店拉锯战。
申家楼村位于小川沙和罗店之间。罗店沦陷后,母亲一家身陷敌后,蛰居在离日寇进攻、补给主要道路不远的小村庄里。他们住的房子,南面和西面都有窗户,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一家人都目不转睛,紧张地盯着窗外,观察外面的动静。西南方向是罗店镇,白天浓烟冲天,隐约传来枪炮声和爆炸声,夜晚可以看见火光。二舅回忆说,他几次看到火球腾空而起,浓烟和烈火在罗店持续了三天三夜。
申家楼离大路太近,极不安全,白天申家人紧闭了通向场院的大门,只从后门出入。一见到大路上出现日本兵,大家就从后门跑到竹林里躲藏起来。白天不敢烧火做饭,都是深夜把第二天的饭做出来。
外公留下的唯一照片,摄于三十年代中期
外公本身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当时无特效药可治,只能靠静养。逃难到申家楼之后,寝食不安,经过几天几夜的折腾,终于卧床不起。24日凌晨,外婆叫醒了几个孩子,让他们跟着申家人到附近的杨王宅村去避难,杨王宅村比较大,村民多,感觉更安全一些。深夜回来,外公的病情已经恶化,奄奄一息。那天白天,外婆发现几个日本兵离开大路朝申家楼走来,慌忙同二姑婆一起架着外公,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姨,躲进竹林深处,趴在潮湿的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出。幸好那几个日本兵看看场院和屋里没有人,朝天放了几枪就走了,这才幸免于难。经过这番折腾和惊吓,外公的病情急剧恶化,8月27日去世了,去世时才四十岁。
外婆和申家兄弟去杨王宅村找人帮忙,在那儿遇到了罗店北街上的老邻居,皮匠麻荣师傅。麻荣师傅早早为自己准备好了一付寿材,寄放在杨王宅村,外婆向他借了这付寿材。外公去世的当晚,靠申家楼和杨王宅村几位乡亲的帮忙,趁黑夜抬到母亲家族的坟地,将外公草草入殓了。
兵荒马乱,外公在逃难途中去世是雪上加霜,36岁的外婆将独自带着五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五个月,去面对漫长的逃亡之路。
三. 过阴阳界聚源桥
外公去世后,母亲一家转移到杨王宅村避难。二舅回忆说,到杨王宅村的第二天,一家人正在屋里,突然听到几声枪响。外婆赶忙带着孩子,跟着老乡往村外的竹林跑,二舅边跑边看到子弹落在稻田里溅起的水花。
枪声停了下来。大家趴在竹林里,看到大路上来了一支日军小运输队,一个日本兵扛着枪走在前边,另外三个日本兵押着民夫赶着水牛,牛背上驮着木箱,往罗店方向赶路。二舅估计日军开枪是火力侦察,生怕沿途埋伏着中国军队。幸亏这是支运输队,否则村民厄运难逃。
为了让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早日逃出险境,外婆伤透了脑筋。她找麻荣师傅商量,麻荣师傅答应和外婆一家一起逃往上海。这是一支弱不禁风的逃难队伍,由三十六岁的外婆带队,外加三十多岁缠过足的二姑婆,十七岁的大姨、十五岁的母亲、七岁的二舅、四岁的小舅、和襁褓中的小姨。家中无壮劳力,又找不到任何交通工具,麻荣师傅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位青年农民,答应背着小舅去上海,小姨就由外婆、大姨和母亲轮流背抱。
大姨(左)和母亲三十年代摄于罗店
当时,只要能逃到中国军队占领的地界,脱离战火,就会比较安全。对于是否外逃,村里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意见不一致,老年人不想逃出去,认为在附近避避风头就可以了。再说,那年的年景不错,丰收在望,热土难舍。二姑婆受老人的影响,也不想走。
离杨王宅村不远有一条顾泾河,当时中日军队以河为界,隔河对峙。河的北侧(即杨王宅村这一侧)是敌占区,南侧由中国军队控制。十多华里长的顾泾河上,只有一座聚源桥,所幸离杨王宅村不远,那是可以逃生的唯一通道。那时,聚源桥已被封锁,有些大胆的乡亲为了逃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从棉花地里爬到桥的附近观察,发现每天清晨,守桥的日军都要换防,一批走了,下一批不一定马上能接上。已经有一些乡亲,利用这短暂的间隙,冲过聚源桥逃离了险境。跟村里的乡亲们商量之后,外婆和麻荣师傅决定带着孩子抢过聚源桥。
8月31日的夜间,母亲一家和其他准备抢过聚源桥的人躲在桥附近一座尚未完工的二层楼房中。9月1日凌晨,天还未亮,外婆叫醒了孩子,让他们牢记叔公在上海的地址,给每个孩子藏了银元的裤腰带,帮他们扎好。外婆吩咐孩子,万一跑散了,就是要饭也要设法到上海去找叔公。还格外嘱咐大姨和母亲要照顾好弟妹。
二舅在回忆录里写道,”黎明时分,麻荣师傅在门外招呼我们, 快走,东洋兵换防了。我们赶忙出了门。”走了几步,发现二姑婆没有出来,外婆就让母亲回去找她,自己抱着小姨,领着其他几个孩子紧跟着杨王宅村的大队乡亲往前跑。过了一会儿,母亲气喘嘘嘘地赶上了外婆,告诉她二姑婆决定不走了。就这样,二姑婆滞留敌后,惨遭日寇杀害,最后连尸骨也没有找到。
到了聚源桥头,在阻挡桥面的沙包和铁丝网旁,架着重机枪和迫击炮。上百名日本兵整队开拔走了,下一批日本兵还没有来接防,趁着这个空档,乡亲们一拥而上,飞快爬过沙包,冲过了聚源桥。
二舅是这样写的:”过桥不久,就看见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迎着曙光,在晓风中飘扬。见到了国旗,十来天中,悬在半空的心似乎回落到了地上。什么叫国?什么叫家?在这片刻之间,我这个刚懂事的儿童,开始悟到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淞沪会战:前方的中国军队 (网图)
过了桥之后,穿过了中国军队的防线,逃难队伍加快了步伐。麻荣师傅走在前面,打听道路,青年农民背着弟弟和外婆一行渐渐被抛在后面。中午时分,终于到达了广福,赶上了在那儿等待他们的麻荣师傅。大家在树荫下休息了一会儿,麻荣师傅夸奖二舅不简单,七岁的小孩一上午走了二十多里路。
时间还早,大家决定继续赶路。青年农民到附近的竹林里砍了几根小竹竿,二舅就撑着小竹竿,又走了几个小时,走到陈行镇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受战争的影响,镇上冷冷清清,空街空巷,门户紧闭。外婆敲开一家茶馆的排门,请求借宿,全家在陈行住了一个晚上。
海风老师的文章,也凸显你的才智,岁月不减。
其实动乱是因为政权不正常转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造成的战火纷飞的年代。
美国选举制度,换总统不需要战争,国家真正成为人民的,就不会有动乱。
每一次夺权战乱,倒霉的都是老百姓。
珍贵的史料,原来只听家里的太公说过一些过去的事情,但一直感觉很遥远,海风姐笔下的生离死别是如此的惊心动魄,真实,谢谢你记录了下来,期待续!
跟读,海风姐周末愉快!:)
那时候的日子真想不到还能有今天。
瑞金共产政权的建立,使得国民政府的抗战雪上加霜。受难的永远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