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散步经过邻居家门口的“迷你图书馆”,眼边掠过一道亮丽的黄色,驻足往小书橱里一望,薄薄的一本书《我的好运气——中国孤儿在美成功回忆录》(My Good Fortune: Memoir of a Chinese Orphan’s Success in America)。作者是陆启发和 Lorin Lee Gary 博士。
书封上介绍,陆先生生于1942年,三岁时父母双亡,曾被家人以两袋米的价格卖掉,童年饱受饥饿残暴的折磨。1951年逃亡香港,之后逃往台湾,1969年移民美国。2001年陆先生和Becky White 合著了一本书《双喜:一个中国孤儿的回忆录》。该书荣获家长选择基金会 (Parents’ Choice Foundation) 图书金奖。不少出身贫寒,身处逆境的美国青少年,看了陆先生的书,很受鼓舞。
陆先生之所以写第二本回忆录,是为了补充一些早年生活的经历。当然,这也是一本励志书,陆先生想告诉读者,苦难、贫穷、缺少学校教育都不能阻止一个人成功,只要这个人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努力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一下午看完了这本书(180页左右,含有若干照片和影印件)。这本书应该是自费出版的,排版不错,可是没经过专业编辑的审阅纠错,内有不少语言错误和不连贯的内容,文字也相当粗糙。但是,这本书很有故事,接下来讲述一下陆先生的人生。五月是亚太裔纪念月,陆先生的故事展示了第一代移民在美国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最终安家立业的历程。
陆先生的童年异常悲惨。三岁时,父亲死于草药中毒,母亲可以说是饿死的。当时他有几位成年兄姊,还有不少叔伯长辈,但无人愿意长期收留他。据他说,那时抗战刚结束,家家缺衣少食,结果他被踢来踢去,生活颠簸。更不幸的是,不少亲戚视他为负担,嫌弃他,常无故辱骂他,他的幼年记忆充满了饥饿和屈辱。
五岁的时候,轮到他跛子大哥照顾他,大哥家本就穷苦,大嫂便把他卖了,为家人换来两袋米。陆先生的心态很好,在书里对此并无太多的抱怨,他觉得大哥可能是真心希望他在养父家可以过上较好的日子,再说,大哥家也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了。
养父是个j村长,中年才结婚,家有妻子带来的二十岁左右的“拖油瓶”儿子,为了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儿子,就买来了陆先生。因为有了两个儿子,养父给陆先生起名“双喜”。可养父一家把他当小仆人,随便打骂,晚上让他一人睡在厨房的地上,还常常没饭吃。挨饿挨冻了一年多,幸亏陆先生在上海做保姆的大姐(比他大二十岁)得知后,把他赎回家。
然而,姐夫不喜欢他,因为姐姐姐夫只有女儿,她们跟陆先生的年龄相似。陆先生的存在一直在提醒姐夫,他没有儿子,这让姐夫对年幼的陆先生有一种莫名的仇恨,常无缘无故体罚他。于是,陆先生又一次回到颠簸的生活,借宿在不同的亲戚家。
1951年,跛子大哥可能是出于内疚,在一家逃亡香港的时候,带上了这个小弟弟,那年,陆先生九岁。到香港之后,他们一开始住在难民营,后来因跛子大哥找不到工作,生活极度困难,全家生计竟然靠年幼的陆先生沿街乞讨,得以维持。
在难民营,一次一位有几个儿子在美国的老者乞求陆先生分给他一点饭吃,从老者那儿陆先生第一次听说世界上有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美国吃的东西很多,没有人挨饿。为此,陆先生萌发了去美国的念头。
在香港乞讨了两年之后,1953年,大哥一家随一些难民去了台湾,生活情况有所好转之后,12岁的陆先生也终于有机会去上学。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才读了几个月就辍学了,因为家里需要他去做工养活一家人。他做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工资全数交给大哥。即便如此,大哥仍经常打骂他。在陆先生看来,大哥有残疾又贫穷,在外遭人欺凌奚落,回家来就把气都出在比他更弱小的弟弟身上。
陆先生17岁的时候,终于离开大哥家出来自立。他在台北美国军官俱乐部找到一份工作,先做杂工,后做伺应生。近距离接触美国人和美国生活方式,加深了陆先生对美国的好感,去美国的愿望也更为迫切。与此同时,他还从美国军官那里学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英文。
跟台湾所有的年轻男性一样,陆先生也服了两年兵役,21岁退伍之后,他在台中空军基地的军官俱乐部做伺应生,由于他的英文口语比其他人好一些,升为俱乐部的调酒师。陆先生自称性格开朗外向,工作期间跟许多军人交了朋友。这时候他才得知,去美国需要签证,不是随便就能去的。
这让他颇受打击,遂决定把重点放到赚钱上,有了钱就不必再挨饿了。陆先生善于发现、抓住商机,他的副业是帮助美国军官安排当地观光和交通。当时正逢越战,许多空军军官来台中休短假,陆先生成了军官和当地司机导游的中介,从司机那儿收取中介费,生意颇为兴隆。为了感激他的帮助,不少军官送礼给他,或带他去基地军人购物中心买东西,那里进口货的价钱比市面上低很多。陆先生低价买进,高价转卖给台中的有钱人。几年下来,存了不少钱,他结了婚,有了两个儿子,还买了两栋房子,一栋自住,一栋出租,几年就“脱贫”了。
1969年,陆先生27岁,经过朋友的帮助,得到了台湾护照和美国签证,这段经历陆先生措辞模糊,估计有些内幕不便透露。他带着300块美金,兴高采烈坐上去洛杉矶的飞机,决心去美国大干一场。不料在檀香山换机时,才得知他的美国签证只有一个半月,而不是他以为的五年。陆先生犹豫了一下,四十天在美国能干什么?是不是打道回府?最后他毅然决定去洛杉矶博一下。
到洛杉矶的第二个星期,陆先生通过职业介绍所,成了一对富翁同志的家仆。有一天,富翁家爬梯开到半夜,第二天一早,陆先生起来收拾,在楼下吸尘,富翁冲下楼来,质问他,打了两次铃,为什么不回应?陆先生解释说在吸尘没听见,富翁大骂他蠢货,勾起了黑暗的童年回忆。陆先生当场辞职不干了,辛苦了两个星期,得到了90块美金。富翁家住在比佛利山冷水峡谷,不通公交,他扛着小箱子,徒步12英里,才回到洛杉矶借宿的朋友家。一路上他鼓励自己,苦难都是暂时的,苦难会让一个人更强大。
陆先生的签证这时候快到期了,令他焦急不安,好运却再次降临,从朋友的亲戚那儿得知可以申请延长签证,这样他终于可以在美国再呆六个月。
职业介绍所也为他在一家意大利餐厅找到了调酒师的工作,当时的最低时薪是$2.25,而陆先生的时薪是$1.65。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陆先生让留在台湾的妻子出售了一栋房子,妻子托朋友为他捎来了$4000,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解除了陆先生财务上的后顾之忧。
之后,陆先生想方设法,找各种方法延长签证,找收入更好的工作,最终帮他办下绿卡的是一家中国餐厅。餐厅老板自己也是历尽千辛万苦,特别同情手下员工,虽然陆先生是调酒师,老板谎报他是“专业特技厨师”,终于为他办好了绿卡。
有了绿卡,陆先生如虎添翼,他的书详细记录了如何节流开源,如何买下第一栋楼,如何买下第一间餐馆,第一间餐馆如何失败倒闭,以及他从中吸取的各种教训。之后他从头再来,终于在南加州的富人区开出了一家餐厅。由于事先做足了功课,这家餐厅收益极好。最多时,他同时拥有三家不同类型的餐厅,买下海边豪宅。
一年365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工作压力太大了,再说他也年近半百,便出售了所有的餐厅,打算找轻松一点的方式赚钱。去加州中海岸的海边小镇Morro Bay 休假时,竟发现商机,买下一家美国餐厅,一做三十年,直至前两年退休。
这段奋斗史有许多经营餐馆的细节,以及创业需要考虑的因素。倘若有人对创业有兴趣,不妨一读。陆先生很实在,买下餐厅后,在等待交接的几十天里,他常主动在原店主的餐厅免费打工,以此熟悉那里的运行、管理、菜系、员工和顾客。
陆先生乐观豁达的心态,是这本书要表达的重中之重。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进不少人生哲理,有些是名言,有些是普通人的感悟。这又让我想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对天性的叙述(有兴趣,可参见旧文《不求富,不求贵,只求个性好》)。
陆先生的故事再次显示,个性乐观可以从生活中得到更高的精神价值,乐观跟贫富、贵贱、聪明愚蠢关系不大。比如,陆先生几次提到,童年乞讨对他的外向通融、精准判断人事是非、说话委婉给力都有极大影响。不难看出,陆先生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从苦难中崛起,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陆先生虽然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但他十分好学,孜孜不倦向周围人讨教,有机会就亲手尝试,边干边学。更可贵的是,他会不断反思,一旦找出不足,就想方设法弥补。只上过一年学的人,能写出这样一本书,令人钦佩。
这就是陆先生的故事。他是千万移民中的平凡一员。然而,揭开平凡的外表,每个移民都拥有不凡的人生故事。
我聼海明威的書說:汽油在一九二九年是29美分一加侖。問好海風。
麦子说得对:乐观努力终有回报。
丹黎好,我们这里有不少迷你图书馆,方便居民分享自家的书。豁达的人一定比较宽容,充满怨恨心情一定不好。周四快乐!
谢谢蓓蓓来访留言。
问好西西,乐观的人总是能从黑暗中看到一点光明。
谢谢松松,老先生一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