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5-08-04 15:21:29)
老白与我交往有40多年了,接触很随意,不太频繁,但40多年过去了,依旧保持联系。时而几年互不往来,时而心血来潮写封信,发个短信,打个电话,见个面,天南海北瞎聊一通。无论中间隔了多久,都没有生疏感,随时随地一拍即合,畅所欲言,嘻嘻哈哈。 前几个月,独自去西班牙旅游,每天发微信九宫格,记录那天的活动,老白时而来点个赞。一天,来了一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2)
(2025-07-31 13:31:11)

这次去旧金山,办了一张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办证很方便,只要带上加州驾照,就可以去旧金山图书馆的任何分馆办理。我家附近有两个分馆,其中之一位于我爱去的广式点心店对面。 五分钟办完了卡,在馆里转了一圈,不太大,但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中文书刊居然占据了图书馆一整面的墙,不由欢喜。出于习惯,自然而然去看了适合老人阅读的大字版图书收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8)
(2025-07-27 03:40:15)

今天继续说四十多年前教过的78级学生夫妇。这次他俩来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男生(以下称小祝)父亲的遗愿,其次才是旅游。 小祝的父亲叫祝寿嵩,去年11月去世了,享年103岁。他有什么遗愿需要到美国来实现呢?其中有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 80多年前,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保卫滇缅公路——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大后方的生命线。时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7)

四十多年前的学生夫妇来旧金山看我之前,联系了另一位住在湾区的78级同学,提议到旧金山后,来个师生小聚会。 实际上,我当年任教的大学虽然规模不大,但由于校牌上写着“对外”二字,在80年代的中国,毕业生全数进入涉外机构工作。国门打开后,不少学生捷足先登,凭借外语和对外交涉的技能和人脉,纷纷去世界各国发展。如今有四五十名毕业生定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9)

一晃两周没进城了,原因是这两周来,忙于招待从上海来的客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千真万确啊! 先来了一对夫妇,他们是四十多年前在上海教过的78届学生,两人不远万里来北加州探访,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星期。之后至亲从热得受不了的上海逃到旧金山来避暑,至亲比较随便,把他们安顿在旧金山后,便放任自流了。 78届学生是很奇特的一届,学生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0)

2011年第一次去伊斯坦布尔。行前,上司跟我侃了一番伊斯坦布尔(他父亲是土耳其人,母亲是瑞士人)。上司的祖父是医生,曾投身一战和土耳其独立战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之后继续行医,居住在伊斯坦布尔西化而富裕的尼桑塔西区,他家的公寓楼里。 这令我联想到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写过的尼桑塔西区,帕穆克家也居住在那里。那个街区的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0)

三十多年前,我的犹太老邻居从伊斯坦布尔旅游归来,给我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卡片。看到那些图画不由自主联想到童年读物《一千零一夜》。我的地理知识很糟糕,竟把土耳其归于阿拉伯世界。后来才知道,这样的错误会引起土耳其人的极度反感,就像有人问伊朗人:你们说阿拉伯语吧? 还有更离谱的。有一年,去参加一个学术年会,遇到一名牛仔打扮的大哥,跟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7)

四月底去了伊斯坦布尔,这是第三次来到这座城市。尽管少了首次来时的新鲜感,但只要提起土耳其,首先进入脑海的依旧是伊斯坦布尔。 在我的心目中,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心脏和脉搏。欧亚的土地、海水、文化在这儿交汇。古今建筑比邻而立,带人穿越千年文明,而城市的躁动又让人感受到今日土耳其的脉动。变幻万千的光影使得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分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4)

4月底加入了一家美国旅游公司组织的土耳其旅游团,事先看了行程安排,在伊斯坦布尔的旅游时间加在一起才一天半,这哪够呢? 想起了土耳其朋友的话:你可以在伊斯坦布尔住一辈子,依旧看不完伊斯坦布尔的风景。 所幸我们将在伊斯坦布尔参团散团,于是决定参团前,先自行在伊斯坦布尔玩上四天,其中包括参加一个当地旅行社组织的布尔萨(Bursa)一日游。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1)

离开卡帕多细亚后,中午时分到达了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Ankara),这是土耳其第二大城市。 此次是我第三次来安卡拉,上两次来是十多年前(2011年和2013年)。这次的第一印象是安卡拉比以前拥挤了不少。去网上查了一下数据,2011年安卡拉的人口是480万,而如今已经增长到626万了,即增长了30%,难怪路上如此拥挤。此外,各个商场景点都多了反恐安全检查,随处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8)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