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生百味(6)走亲访友 烟火尘埃

(2025-09-15 09:11:52) 下一个

 

这一阵忙着走亲访友,定不下心来写博文 

有个幼儿园发小,住得不远,请我去她家聊天顺便一起吃午餐。她做了蔬菜蘑菇虾汤和荠菜鲜肉锅贴。发小厨艺地道,做饭非常耐心,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印象中,她的原生家庭讲究美食,她是耳濡目染,有做饭的童子功。 

她家曾住我家楼上,每次去找她玩,只见外公外婆和保姆围坐在八仙桌旁准备食材——摘去绿豆芽的根须、剥毛豆、剪螺蛳、整理各种绿叶菜......  八仙桌上总是有许多食材,她家五个孩子,加上父母外公外婆和保姆,十口人吃饭,难怪两位老人是吃完早餐忙午餐,吃完午餐忙晚餐。她家的保姆只负责煮米饭,洗菜等低技术活儿,炒菜总是外婆亲自掌勺 

1964年,干部大调动,发小一家迁往北京。80年代初去北京游玩,在发小家住了几天。那时老人已过世,家里也不用保姆了,准备食材的重任落在发小和兄弟姐妹的身上,她妈妈虽然是领导干部,日理万机,下班回家放下皮包,扎上围裙,兴致勃勃,下厨炒菜。 

有两代前辈的指点,发小又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自然也成了烹调高手。聊起做饭,发小很期待,因为不久的将来又有大展厨艺的机会了。 

发小的儿子媳妇,伯克利毕业后,双双就职于美国生化大公司,原以为他们打算在湾区安居立业了,甚至开始看周边的房产。可儿子干了一两年后,更钟爱做研究,便辞了工作去英国读博。在剑桥一路读到博士后,之后留在英国研究机构工作,媳妇则成了中学老师小两口喜欢在英国生活,贫富差别不那么悬殊,社会福利多,生活平稳有序。他俩在伦敦买了房,定居英国。 

发小虽盼儿子住得近一些,但儿子的生活理应由儿子选择。她很明智,从不干预儿子媳妇的任何决定,甚至都不常去伦敦看儿子,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不去打扰。 

儿子媳妇结婚十多年了,一直是二人世界,时而有人问起第三代,发小淡然,一切由他们做主,我从不过问。 

岁月匆匆,转眼小两口40岁了,去年得知媳妇怀孕,发小非常高兴。上个月孙女出生了,发小征求小两口意见,坐月子时是否需要自己帮忙?小两口说不用,媳妇有一年产假,儿子有一个月,当地的爱心社团考虑到父母照顾新生儿辛苦,在婴儿出生的头30天,每天送饭上门据说,爱心社团由30户人家组成,每家轮流做一天饭,送往新生儿家庭。 

发小又问小两口满月后是否需要自己帮忙带孩子?他俩决定自己带,但是请求发小在孙女满月后去伦敦帮助料理家务,尤其是做饭。儿子补充道:特别想念妈妈做的菜。如果发小在伦敦闷得慌,不妨为他们编写一本家常菜食谱。 

目前,小两口正翘首以待发小的光临。发小也迫不及待想见见刚出生的孙女。爷爷奶奶辈的很有趣,发小给我看孙女出生几小时后的照片:“你看,是不是很像我儿子?越看越像”。言语间洋溢出浓浓的爱意和快乐。 

 

在亲戚住的旧金山街区散步随拍

上周去了趟旧金山,看望从上海来探望女儿,外加避暑的两位亲戚。尽管女儿和准女婿在旧金山买了房,但因小两口经常在家远距工作,父母选择不住在女儿家,免得给小两口增加麻烦,打扰他们的生活。 

很佩服这样拎得清的父母,如果只有女儿,哪怕是小公寓,一家三口挤在一起也无所谓,但是有了ABC准女婿,跟自己没有血亲关系,文化也不相同,处理关系时需要互留空间,四个人同住两个月就显得不妥了。亲戚说,只要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别以为他俩有钱,两人都是退休的工薪族,平时在上海省吃俭用,但是到了该花钱的时候就花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

旧金山城市大学的新楼终于落成了

不由联想到另一位发小,女儿嫁了个辽宁小伙。小两口都在美国做合同工,女婿的活儿接得多一点,女儿少一点。生了娃之后,女儿让父母来替她带娃。那段时候,女儿没接过一次活儿,但是享受以前做小公主的感觉,由老爹老妈疼着爱着,其乐无穷。

半年后,父母签证到期回上海了,辽宁的公婆自告奋勇来接班。过了几个月,女儿嫌吃不惯公婆做的饭,带着娃回到上海,在父母家住了半年。父母家是两间房的小公寓,七八十平米,挤了四口人。娃半夜哭闹,吵得老人都睡不好觉,白天起来又是忙忙叨叨伺候小公主和小小公主。 

其间,女婿来住过一阵,家里更忙更乱了。后来发展到公婆也挤进来,一住一个月。发小夫妇每天应对哭叫的孩子,一屋子亲戚的一日三餐,手忙脚乱。好不容易送走了“小祖宗”,发小夫妇累坏了 

过了一年,发小女儿又要携带全家来上海住三个月。这次,发小掏钱在外边租了旅店,恳请女儿全家去旅店居住。然而,还是要管女儿家的一日三餐。尽管深爱女儿,毕竟年龄大了,发小夫妇又都有高血压,应付不了如此嘈杂繁忙的生活了。 

去年,女儿又生了个娃,坐月子时让父母去照顾她。这会儿,母亲71岁,父亲76岁,除了新生的小娃,还要管学龄前的大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亲家前来值班,发小父母精疲力竭,迫不及待逃回上海。 

发小的朋友都觉得女儿有点儿不懂事,但这种现象在华人圈不少有的娃都上中学了,依旧是两家老人轮流担当免费保姆,半年轮换一次。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老人为后代服务是天经地义。 

且不说带孩子做家务的辛苦,仅仅是住在子女家,对老人也是约束,需要照顾子女的情绪感受,不像在自己家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难怪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一说。 

 

朋友种的花

从旧金山回家,在硅谷停留了一下,去看望朋友 

很喜欢她家,简洁儒雅,连餐厅都弥漫着书卷气。靠墙一长排书柜,书籍中偶尔钻出一两件小瓷器小摆件,墙上挂着白石老人的静物画,色彩雅致。 

知道我要去,朋友在柚木餐桌上准备好了六碟零食水果,蓝莓、覆盆子、新鲜红枣、开心果、瓜子和日本小饼干 

朋友是书迷,看书不要命。这不是比喻,而是事实。那时候,她上班每天来回开车要三小时。据她说,在道路不太拥挤,车辆不太多的路段,一边开车一边看书,如此这般,一个月可以读完几本书。听得我提心吊胆,万一突然冲出一辆车,或是紧急刹车,岂不要造成交通事故?劝她,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该这么做。但是我知道,劝不过是形式主义。 

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后,体悟到劝人根本没用。年轻时劝女生不要爱情至上,劝男生不要沾花惹草,结果呢?有谁迷途知返的?老了劝老头少喝酒少抽烟,劝老太不要对丈夫唠唠叨叨管头管脚,又劝动谁了?老头戒酒戒烟往往是出于无奈,有健康问题了,酒友瘫痪了去世了,无人陪自己喝酒了。老太不唠叨不管制老公那天,老公多半去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由内往外的,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意识到应该改变,才会改变。 

回来说这位朋友,年纪大了,眼力不如从前,现在迷上了听书。我俩结伴去旅行时,发现她常听得如痴如醉,不到半夜不睡觉。 

有这样博览群书的朋友很幸运,因为说话有见解,有根据,有味道;还有个优点是话题广泛。实话说,遇到十年二十年说同样话题的人而且没有新内容不免令人感到乏味。有一位见面就说应该去养老院养老,同样的话来来回回说了多年了,毫无新意,且自己尚未去实地考察任何养老院,但仍是不停谈论养老院。就像一首歌里唱的:words, words, words。好在说出来后就消失了,不像写博文,有证可查。 

除了读书,朋友还是能干的园丁,前院玫瑰花盛开,后院栽了不少果树,种植了蔬菜。我夸新鲜红枣非常甜,朋友特意从树上采下来,装了一口袋让我带回家慢慢享用。 

朋友家的枣树

洗了些红枣,拿了两只从旧金山买来的月饼,去老陶家 

他家跟硅谷朋友整洁的家形成鲜明对照。他是书迷兼图书收藏迷,据说他父亲收集了一辈子的书,有首版、珍藏版、稀有版等等。老陶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生活不讲究,就是爱买书,家里每间屋子的四面墙上都建了高达天花板的书架,包括书房、客厅、卧室、车间、门厅。为了充分利用每寸空间,书架是老陶亲手建造的 

所有的书架已塞得满满腾腾,书蔓延到了柜子、桌子、椅子、地板上,到处是一摞摞的书,怕书倒下来,故意码得横七竖八。目前,他家只有餐桌餐椅尚未被书占领。 

像往常一样,老陶好了一壶花茶,等我去八卦。 

我曾在博文人生百味(2) 老年嬉皮士之痛中提到,初次见到老陶是1983年,那时的他高高瘦瘦,戴眼镜,骑辆旧单车,一身牛仔服,裤子上几个破洞,一阵风吹来,长发狂舞,十足的嬉皮士模样。

再见老陶是1993年的春天。一天,一名又高又瘦的三十多岁的陌生老外走进我办公室,短头发、戴眼镜、衬衣、卡其裤、皮鞋,知识分子模样。开口是流利的中文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历说着递给我一份简历他是中国文学博士,专长是翻译台湾诗歌,发表过许多译作。同时,曾在大陆和台湾工作多年,担任过教师、编辑、翻译和项目管理。 

我飞快地扫了一下他的简历,读到他1983年的工作经历时,不由仔细打量了他一下,问道:你是老陶?!要不是看简历,完全认不出眼前的这位是老陶,嬉皮士变成知识分子了。他也吃了一惊,问我是谁,可能因为我婚后用了外国友人的姓氏发型有了改变,摘下了眼镜加上原本不熟,因此他也没认出我来。 

搞了半天,原来是老同事啊(我俩都担任过中文辅导员)。老陶十分坦诚,在外游学多年,到了该安定下来的时候了。因太太在当地工作稳定,他打算在当地找份工作,陪太太好好过日子。找跟中国文学对口的工作不易,让他留下简历,如果有机会跟他联系。 

过了一阵,正好中文暑校要加聘教师,便打电话请他来教部分课程。老陶事后告诉我,原以为他的申请石沉大海了,我不过是出于礼貌敷衍一下,不料竟不是敷衍。 

之后,开始了我们的合作,学生对他的教学十分满意。之后,老陶在当地一所大学谋得了教职,一干20多年,一路升到正教授。因同在教育界工作,三观又比较一致,遂成了十分谈得来的朋友。他太太在世时,我们两家时而聚会吃饭。

 

路经邻居家,她每日为路人免费提供插花

 

这次不由自主又谈到当地私立大学MIIS的倒闭。据一位在MIIS工作的教授说,1980年MIIS就曾面临倒闭,当时债台高筑,学校连教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这时,学校招募到一位牛人校长他曾任和平队(Peace Corps) 培训部的首任主管,后又担任加州社区大学系统的总校长。那时刚退休,被请来拯救MIIS。据说,他亲自去了蒙特雷半岛的每家银行要求贷款,结果有一家被说服了,MIIS起死回生。

1987年他72岁时再次退休,继任是一位退休的二星将军。将军运用他在DC的人脉,为MIIS争取到不少项目资金,在他领导下的十年是该校的鼎盛时期,不但入学人数增加,而且学校还购入了大批房地产。将军退休后,学校一路下滑,终于将在两年之后倒闭。 

牛人校长让这所学校多活了45年,虽然其中不少岁月是在苦苦挣扎,但是毕竟熬过了70年。联想到人生,活着总是有苦有甜,比起死了啥都没有,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苦苦挣扎吧。毕竟挣扎让人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散步路遇金属风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9)
评论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海风讲了好几个故事都很有趣,每一个都很接地气。发小家的烹饪氛围令人向往,发小和二侄媳妇之间的关系清爽干净,相对独立,互不干扰;老陶生活不讲究,就是喜欢书……我欣赏这样的人和家庭。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好的分享。多谢海风!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碼農學寫字' 的评论 : 问好码农。人需要学会内敛,哪怕是对最亲近的人。
碼農學寫字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海风姐提醒,父母家人相处,仍然必须守礼,才能长久。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加拿大姥姥' 的评论 : 姥姥好,谢谢抬举。上次回言我想开个玩笑,看来一点都不好笑。我的意思是,都是粗制滥造乱写的(博文是我的草稿本,随手记录一下身边的人和事,还有突然想起来的往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读者看,我很感激,谢谢姥姥来做客。
加拿大姥姥 回复 悄悄话 海风随意吹前辈,你好,我着急了,我说不敢喘气儿,是我太激动了,你的文章太好了,展现出我眼睛里的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我老觉得你特别的神奇,你会有这么多东西写出来像小说一样,像小电影一样,让我特别爱,特别喜欢你。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二郎言之有理。哪怕颠三倒四的年代,去商店遇到老师傅,还是热心帮助顾客,问个问题,耐心回答。相比之下,上海还是最“讲政策”的了,乱打人杀人的不多。到底是受过“法治”的熏陶。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跟Tina同感,阅读乃人生一大快乐,放弃了,就白白错过了人生的美妙。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陶次瓦' 的评论 : 一句拎得清,涵义无穷,再跟一句侬懂厄呀,抵过了姓社姓资千言万语:)租界文明浸润熏陶几代人潜移默化一路到今天,即使浩劫年月都没有彻彻底底歇搁过,就连工宣队老师傅私底下都会对落难的庚款老人表示出敬羡,因为老师傅自己就是外国铜匠出身,吃过洋行饭:)
Tina_芬兰 回复 悄悄话 我一直认为老年人喜欢阅读是非常好的事情,阅读不仅丰富精神生活,也让大脑得到思考,不容易患大脑方面的疾病。有些中国老年人太早放弃自己了,他们以儿女的生活为主轴,整天忙于照顾第三代,最多就是跳跳广场舞,上上网,过得特别无趣。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谢谢荷花的留言。看到红枣挂在树上,我也是喜出望外。有些枣子在树上挂久了,变得干瘪,就像店里买来的红枣。可能因为硅谷缺水,枣子特别甜。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加拿大姥姥' 的评论 : 谢谢姥姥谬赞。不好意思,不该让读者读得不敢喘气,我写的是鸡毛蒜皮的八卦,但愿大家看得轻轻松松才好。:)
canhe 回复 悄悄话 海风这人生百味六出场的人物很接近我们的生活和人生阶段。发小很拎得清,懂得与成年子女要有界限分寸,大家都自在,爱在心里长长久久;另一位有东北女婿的发小的女儿太过分,太不懂事,不为父母思想,把一大家子人都挤进父母家住,父母太好说话了,要学会说NO。旧金山的亲戚是与时俱进的父母,知道对成年子女要放手,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海风的老同事老陶很有缘分,人生有一知己不易啊!海风好人缘。倒闭私校的牛人校长算是人生有所建树有贡献的人了,后人自会记得他。我们一般的芸芸众生,活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都要学会人生角色转换的坦然。海风说得对“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由内往外的,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意识到应该改变,才会改变。”老毛语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你朋友家的枣子怎么在树上就是红的呀?我以为枣子在树上就是白拨(?)枣呢。你家邻居的爱心插花挺漂亮的,海风生活的社区,人以群分交往的人群都有知识文化素养好的,祝福海风!谢谢海风人情世故,处世为人好故事分享。问好海风。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加拿大姥姥' 的评论 : “广阔天地美厨神,嫁娶鹿葱南瓜女,海风随意吹娜佳,梦真,不伦不类神女真”。姥姥确实可以写嘻哈了,赞!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陶次瓦' 的评论 : 谢谢老乡。上海人的边界感和自我意识强,处理人际关系更理性,不会称兄道弟,污里麻拉:)。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问好葱葱,我是每次经过这位邻居家,都欣赏一下她那天的插花,花儿不多的季节,她会放迷迭香松树枝等常青植物,很有情趣的邻居。
加拿大姥姥 回复 悄悄话 读前辈文章,我做出了很大牺牲,不敢老喘气,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一个精彩,简直大气不敢出,一直到完全读完才大大出气,写的太好了。不禁遐想前辈文章是写出来的吗,真好像是海风随意吹起来,又好像行云流水,精彩,流畅,了不起,向前辈学习。
加拿大姥姥 回复 悄悄话 前辈好,昨天我看到前辈名字又惊又喜,喜的是看见前辈的名字了,惊得是前辈的一二我还没写完读后感,345还没看,六就来了。咋整。我现在想问我用前辈的名字写出开玩笑的话行不行?比如,广阔天地美厨神,嫁娶鹿葱南瓜女,海风随意吹娜佳,梦真,不伦不类神女真。嘻哈这样的行吗?您会不会不高兴?
陶次瓦 回复 悄悄话 读海风的博客,感慨,醒悟!上海人的一句拎得清,涵义无穷。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海风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我看上那石头插花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傻猫儿' 的评论 : 谢谢猫猫一贯的关注鼓励。我也是听到发小要照顾那么多人,头马上大了。周末快乐!
傻猫儿 回复 悄悄话 海风写的东西都好看。每次在首页看到博客作者是你,立刻直奔而来。两辈人是要保持些距离,年龄大了一日三餐伺候儿女加孙辈,看着都累。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蓝山清风' 的评论 : 问好蓝山,发小女儿是上海人最怕的“拖拉机”:)。地域文化不同,上海人比较注意界限、距离,有些地方的人喜欢跟别人亲如一家。
蓝山清风 回复 悄悄话 另一位发小的女儿真不懂事,自己带着娃住在父母家也就算了,后来又是夫婿、公婆一齐来住,有点过分。还是海风姐二位亲戚拎得清,不给自己女儿添麻烦,其实这是爱女儿,疼女儿的表现。
"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由内往外的,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意识到应该改变,才会改变。"+100,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谢谢海风姐的精彩分享!小故事里有大道理。祝新周愉快!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问好娘娘。是啊,这位4岁认识,同上小班中班大班,认识60多年了,知根知底:)。谢谢临帖。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问好亮妈。现在美国大学校长的首要职责是能搞到钱,然后是跟校董会搞好关系,至于本人有没有学术成就,不那么重要。是吧?新周快乐!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问好麦子。一人一个过法,写出来就成了一个故事:)新周快乐!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出国后还有个发小住在左右太幸运了!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还是得挣扎着活着。那两位救MIIS于水火的校长真牛啊!希望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校长。
谢谢海风姐好故事。你说的那个给女儿带孩子的二老真够辛苦。孩子自己的日子还是自己过最好。偶尔帮帮还行,长久保姆还是不要做了。问好,新周快乐!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海风姐这篇写了好几个故事,第一个发小明智理智,来探亲的两位亲戚也是拎得清;第二个发小的女儿不懂事,发小也是惯着女儿,不好意思说No;朋友开车的时候看书而不是听书,确实够吓人的;与嬉皮士老陶原来是这样的惊喜相逢;私立学校的倒闭令人唏嘘,世界的变化眼花缭乱。赞海风姐,语言精炼,故事有趣。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哈哈哈,我们周围都有这样的人:)。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实话说,遇到十年二十年说同样话题的人,而且没有新内容,不免令人感到乏味。】
令我想起一件事。
若干年前,我到家族一位朋友家做客。他是北大退休教授。
他跟我聊起,911恐怖袭击时,他正在美国访问,然后一系列行程都得改变。
然后又转到了别的话题。
过了一会,他又想起一件事,很有兴致地跟我说:你知道吗,911恐怖袭击的时候,我正在美国。
这时,我知道,他大概有初期老年痴呆了,对几十年前的事仍记得那么清楚,对几分钟前的事却一点也不记得了。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1321' 的评论 : 谢谢1321。家长里短,鸡零狗碎,就是人生。:)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问好菲儿。边界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有了分寸,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谢谢临帖留言。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问好水星,核心家庭里问题已经不少,再加入了上一代下一代,肯定活得很累。难怪当年巴金的《家》一出,那些生活于大家庭之内的年轻人都向往背叛大家庭的生活了:)。
1321 回复 悄悄话 这个好,接地气。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1

海风姐这篇好多故事,读得过瘾又受启发。“boundry”很重要,赞发小。周末也碰到一位中国来照顾儿子刚出生的婴孩的妈妈,言语之间都是对小两口的尊重和理解,很开明。儿子媳妇也很懂事。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同意二郎的话,发小聪明,做事情懂得分寸。和子女挤在一个屋里,不管房子有多大,房间有多少,母女之间关系有多好,每天一定是矛盾重重。老陶的故事有趣,山不转水转,海风和老陶分开多年居然又碰见了,这世界实在是太小。海风这篇里面好多故事,我读得很过瘾。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二郎临帖。角色转换不容易,有些老人至今企图为子女做主:)。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发小拎得清,吃透角色转换之真谛:)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