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忙着走亲访友,定不下心来写博文。
有个幼儿园发小,住得不远,请我去她家聊天,顺便一起吃午餐。她做了蔬菜蘑菇虾汤和荠菜鲜肉锅贴。发小厨艺地道,做饭非常耐心,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印象中,她的原生家庭讲究美食,她是耳濡目染,有做饭的童子功。
她家曾住我家楼上,每次去找她玩,只见外公外婆和保姆围坐在八仙桌旁准备食材——摘去绿豆芽的根须、剥毛豆、剪螺蛳、整理各种绿叶菜...... 八仙桌上总是有许多食材,她家五个孩子,加上父母外公外婆和保姆,十口人吃饭,难怪两位老人是吃完早餐忙午餐,吃完午餐忙晚餐。她家的保姆只负责煮米饭,洗菜等低技术活儿,炒菜总是外婆亲自掌勺。
1964年,干部大调动,发小一家迁往北京。80年代初去北京游玩,在发小家住了几天。那时老人已过世,家里也不用保姆了,准备食材的重任落在发小和兄弟姐妹的身上,她妈妈虽然是领导干部,日理万机,下班回家,放下皮包,扎上围裙,兴致勃勃,下厨炒菜。
有两代前辈的指点,发小又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自然也成了烹调高手。聊起做饭,发小很期待,因为不久的将来又有大展厨艺的机会了。
发小的儿子媳妇,伯克利毕业后,双双就职于美国生化大公司,原以为他们打算在湾区安居立业了,甚至开始看周边的房产。可儿子干了一两年后,更钟爱做研究,便辞了工作去英国读博。在剑桥一路读到博士后,之后留在英国研究机构工作,媳妇则成了中学老师。小两口喜欢在英国生活,贫富差别不那么悬殊,社会福利多,生活平稳有序。他俩在伦敦买了房,定居英国。
发小虽盼儿子住得近一些,但儿子的生活理应由儿子选择。她很明智,从不干预儿子媳妇的任何决定,甚至都不常去伦敦看儿子,“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不去打扰。”
儿子媳妇结婚十多年了,一直是二人世界,时而有人问起第三代,发小淡然,一切由他们做主,我从不过问。
岁月匆匆,转眼小两口40岁了,去年得知媳妇怀孕,发小非常高兴。上个月孙女出生了,发小征求小两口意见,坐月子时是否需要自己帮忙?小两口说不用,媳妇有一年产假,儿子有一个月,当地的爱心社团考虑到父母照顾新生儿辛苦,在婴儿出生的头30天,每天送饭上门。据说,爱心社团由30户人家组成,每家轮流做一天饭,送往新生儿家庭。
发小又问小两口,满月后是否需要自己帮忙带孩子?他俩决定自己带,但是请求发小在孙女满月后去伦敦帮助料理家务,尤其是做饭。儿子补充道:特别想念妈妈做的菜。如果发小在伦敦闷得慌,不妨为他们编写一本家常菜食谱。
目前,小两口正翘首以待发小的光临。发小也迫不及待想见见刚出生的孙女。爷爷奶奶辈的很有趣,发小给我看孙女出生几小时后的照片:“你看,是不是很像我儿子?越看越像”。言语间洋溢出浓浓的爱意和快乐。
在亲戚住的旧金山街区散步随拍
上周去了趟旧金山,看望从上海来探望女儿,外加避暑的两位亲戚。尽管女儿和准女婿在旧金山买了房,但因小两口经常在家远距工作,父母选择不住在女儿家,免得给小两口增加麻烦,打扰他们的生活。
很佩服这样拎得清的父母,如果只有女儿,哪怕是小公寓,一家三口挤在一起也无所谓,但是有了ABC准女婿,跟自己没有血亲关系,文化也不相同,处理关系时需要互留空间,四个人同住两个月就显得不妥了。亲戚说,只要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别以为他俩有钱,两人都是退休的工薪族,平时在上海省吃俭用,但是到了该花钱的时候就花,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
旧金山城市大学的新楼终于落成了
不由联想到另一位发小,女儿嫁了个辽宁小伙。小两口都在美国做合同工,女婿的活儿接得多一点,女儿少一点。生了娃之后,女儿让父母来替她带娃。那段时候,女儿没接过一次活儿,但是享受以前做小公主的感觉,由老爹老妈疼着爱着,其乐无穷。
半年后,父母签证到期回上海了,辽宁的公婆自告奋勇来接班。过了几个月,女儿嫌吃不惯公婆做的饭,带着娃回到上海,在父母家住了半年。父母家是两间房的小公寓,七八十平米,挤了四口人。娃半夜哭闹,吵得老人都睡不好觉,白天起来又是忙忙叨叨伺候小公主和小小公主。
其间,女婿来住过一阵,家里更忙更乱了。后来发展到公婆也挤进来,一住一个月。发小夫妇每天应对哭叫的孩子,一屋子亲戚的一日三餐,手忙脚乱。好不容易送走了“小祖宗”,发小夫妇累坏了。
过了一年,发小女儿又要携带全家来上海住三个月。这次,发小掏钱在外边租了旅店,恳请女儿全家去旅店居住。然而,还是要管女儿家的一日三餐。尽管深爱女儿,毕竟年龄大了,发小夫妇又都有高血压,应付不了如此嘈杂繁忙的生活了。
去年,女儿又生了个娃,坐月子时让父母去照顾她。这会儿,母亲71岁,父亲76岁,除了新生的小娃,还要管学龄前的大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亲家前来值班,发小父母精疲力竭,迫不及待逃回上海。
发小的朋友都觉得女儿有点儿不懂事,但这种现象在华人圈不少,有的娃都上中学了,依旧是两家老人轮流担当免费保姆,半年轮换一次。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老人为后代服务是天经地义。
且不说带孩子做家务的辛苦,仅仅是住在子女家,对老人也是约束,需要照顾子女的情绪感受,不像在自己家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难怪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一说。
朋友种的花
从旧金山回家,在硅谷停留了一下,去看望朋友。
很喜欢她家,简洁儒雅,连餐厅都弥漫着书卷气。靠墙一长排书柜,书籍中偶尔钻出一两件小瓷器小摆件,墙上挂着白石老人的静物画,色彩雅致。
知道我要去,朋友在柚木餐桌上准备好了六碟零食水果,蓝莓、覆盆子、新鲜红枣、开心果、瓜子和日本小饼干。
朋友是书迷,看书不要命。这不是比喻,而是事实。那时候,她上班每天来回开车要三小时。据她说,在道路不太拥挤,车辆不太多的路段,一边开车一边看书,如此这般,一个月可以读完几本书。听得我提心吊胆,万一突然冲出一辆车,或是紧急刹车,岂不要造成交通事故?劝她,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该这么做。但是我知道,劝不过是形式主义。
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后,体悟到劝人根本没用。年轻时劝女生不要爱情至上,劝男生不要沾花惹草,结果呢?有谁迷途知返的?老了劝老头少喝酒少抽烟,劝老太不要对丈夫唠唠叨叨管头管脚,又劝动谁了?老头戒酒戒烟往往是出于无奈,有健康问题了,酒友瘫痪了,去世了,无人陪自己喝酒了。老太不唠叨不管制老公那天,老公多半去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由内往外的,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意识到应该改变,才会改变。
回来说这位朋友,年纪大了,眼力不如从前,现在迷上了听书。我俩结伴去旅行时,发现她常听得如痴如醉,不到半夜不睡觉。
有这样博览群书的朋友很幸运,因为说话有见解,有根据,有味道;还有个优点是话题广泛。实话说,遇到十年二十年说同样话题的人,而且没有新内容,不免令人感到乏味。有一位见面就说应该去养老院养老,同样的话来来回回说了十多年了,毫无新意,且自己尚未去实地考察任何养老院,但仍是不停谈论养老院。就像一首歌里唱的:words, words, words。好在说出来后就消失了,不像写博文,有证可查。
除了读书,朋友还是能干的园丁,前院玫瑰花盛开,后院栽了不少果树,种植了蔬菜。我夸新鲜红枣非常甜,朋友特意从树上采下来,装了一口袋让我带回家慢慢享用。
朋友家的枣树
洗了些红枣,拿了两只从旧金山买来的月饼,去了老陶家。
他家跟硅谷朋友整洁的家形成鲜明对照。他是书迷兼图书收藏迷,据说他父亲收集了一辈子的书,有首版、珍藏版、稀有版等等。老陶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生活不讲究,就是爱买书,家里每间屋子的四面墙上都建了高达天花板的书架,包括书房、客厅、卧室、车间、门厅。为了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书架都是老陶亲手建造的。
所有的书架已塞得满满腾腾,书蔓延到了柜子、桌子、椅子、地板上,到处是一摞摞的书,怕书塔倒下来,故意码得横七竖八。目前,他家只有餐桌餐椅尚未被书占领。
像往常一样,老陶泡好了一壶花茶,等我去八卦。
再见老陶是1993年的春天。一天,一名又高又瘦的三十多岁的陌生老外走进我办公室,短头发、戴眼镜、衬衣、卡其裤、皮鞋,知识分子模样。开口是流利的中文,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历,说着递给我一份简历。他是中国文学博士,专长是翻译台湾诗歌,发表过许多译作。同时,曾在大陆和台湾工作多年,担任过教师、编辑、翻译和项目管理。
我飞快地扫了一下他的简历,读到他1983年的工作经历时,不由仔细打量了他一下,问道:你是老陶?!要不是看简历,完全认不出眼前的这位是老陶,嬉皮士变成知识分子了。他也吃了一惊,问我是谁,可能因为我婚后用了外国友人的姓氏,发型有了改变,摘下了眼镜,加上原本不熟,因此他也没认出我来。
搞了半天,原来是老同事啊(我俩都担任过中文辅导员)。老陶十分坦诚,在外游学多年,到了该安定下来的时候了。因太太在当地工作稳定,他打算也在当地找份工作,陪太太好好过日子。找跟中国文学对口的工作不易,我让他留下简历,如果有机会再跟他联系。
过了一阵,正好中文暑校要加聘教师,便打电话请他来教部分课程。老陶事后告诉我,原以为他的申请石沉大海了,我不过是出于礼貌敷衍一下,不料竟不是敷衍。
之后,开始了我们的合作,学生对他的教学十分满意。之后,老陶在当地一所大学谋得了教职,一干20多年,一路升到正教授。因同在教育界工作,三观又比较一致,遂成了十分谈得来的朋友。他太太在世时,我们两家时而聚会吃饭。
路经邻居家,她每日为路人免费提供插花
这次不由自主又谈到当地私立大学MIIS的倒闭。据一位在MIIS工作的教授说,1980年MIIS就曾面临倒闭,当时债台高筑,学校连教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这时,学校招募到一位牛人校长,他曾任和平队(Peace Corps) 培训部的首任主管,后又担任加州社区大学系统的总校长。那时刚退休,被请来拯救MIIS。据说,他亲自去了蒙特雷半岛的每家银行要求贷款,结果有一家被说服了,MIIS起死回生。
1987年他72岁时再次退休,继任是一位退休的二星将军。将军运用他在DC的人脉,为MIIS争取到不少项目资金,在他领导下的十年是该校的鼎盛时期,不但入学人数增加,而且学校还购入了大批房地产。将军退休后,学校一路下滑,终于将在两年之后倒闭。
牛人校长让这所学校多活了45年,虽然其中不少岁月是在苦苦挣扎,但是毕竟熬过了70年。联想到人生,活着总是有苦有甜,比起死了啥都没有,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苦苦挣扎吧。毕竟挣扎让人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散步路遇金属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