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六月是美国的彩虹骄傲月,去观看了游行,颇有狂欢节的气氛,曾写了博文《旧金山狂欢节:彩虹骄傲游行》,记录那天的所见所闻。博友水星留言,“旧金山和温哥华的骄傲月游行应该是北美最大的。每年我都看。”那时已是六月底,我以为错过了今年的温哥华游行,所以禀告水星兄,只能争取以后去体验一下了。 不料水星兄回言说:“今年从7月28[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5)
(2023-08-07 13:10:32)
《世界日报》副刊七八月的话题是:夏日讲故事。夏夜乘凉是我们童年的常态,那会儿没有空调,有电扇的人家非常少。傍晚,上海的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不少居民把小板凳、藤椅、竹榻搬到马路上和弄堂里,大家尤其喜爱四通八达的位置,晚风可以不受阻挡地吹过来。有“穿堂风”的地方,还有“风口”(两边有高楼大厦的地方),乘凉的人格外多一些。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0)
(2023-08-03 16:46:25)
关键时刻,儿子挺身而出帮助母亲,这样的儿子真是”派用场“了。“派用场”是上海话,意即“有用”。在父母看来,如果儿女能帮助自己平安度过晚年,那可是抽了上上签了。 芳芳老师是我的老同事,六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留校教书。那时候,已经刮起了左风,越来越强调“阶级路线”,不少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因家庭出身不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6)
(2023-07-31 00:13:51)
这对刚过三十的小夫妻是从上海来的,目前定居湾区,两人都从事高科。两年前,房价疯涨的时候,在众多购房者中,成功抢购到一栋150万的小木房。眼下有房贷要还,还要供养若干猫娃狗娃。 小木房有个院子,妻子小陶突发奇想,可以开辟菜园,种些西红柿。她仿佛看到西红柿熟了,红红的,挂满枝头,去院子里摘下来,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酸甜可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7)
(2023-07-25 00:17:32)
同一个上海,不同时代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同一时代看到的也不一定一样,不仅因为处境不一,也因为各自的视角和心态。 然而,这并不是说没有群体记忆,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我指的是那些目睹过上海沉睡三十年的居民,免不了有相同的回忆,譬如两分钱一盒自来火,还有“上只角”和“下只角”的说法。 这两个词是上海人用来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3)
(2023-07-21 05:45:08)
十多年来,习惯成自然,不少文件随手存入了云端储存,随后就忘了。今天为了找一张旧照片,打开了云端储存,发现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一个文件夹命名“工作”,其中有个文件“同事百态”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看日期,是十多年前存入的。 打开一看,原来是职场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因为觉得可笑或可气就记录下来。找了几则,有的当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6)
(2023-07-17 09:37:09)
上篇博文提到了我的老邻居尤拉金(见《我的同志邻居》),不由想起了另一件与他有关的事。 尤拉金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但侄子彼得也住在小镇。彼得常在午饭时间来看望尤拉金,后来得知彼得在附近的宠物医院工作,估计是趁着午休过来一下。彼得不是兽医,是助理,这类工作收入有限,怎么住得起昂贵的卡麦尔镇中心呢? 原来,彼得的伴侣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8)
(2023-07-11 10:26:32)
前两个月写的博文《房子一天卖掉了》提到我家隔壁的房子,上市第一天就得到八个报价,报价最高者买下了那栋房子。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新邻居在六月底终于从南加州搬来,入住新居。入住后不久是独立节,他们家门口停了几辆车,有一对老夫妻、一对年轻夫妻和一个幼童在这儿住了好几天。因他们家有客人,也不便去拜访并欢迎他们入住社区。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7)
(2023-07-06 10:18:55)
同事妈妈前几个月告诉同事,有个上高中的陌生小姑娘联系上了她,小姑娘做了DNA检测,发现跟同事妈妈有血缘关系。妈妈娘家亲戚众多,也不当回事,跟同事戏谑道,不知是哪个侄儿外甥在外寻花问柳结的果,现在人家小姑娘上门来认亲了。 同事妈妈跟小姑娘保持联系,后来发现小姑娘家住在三四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便决定去看看她,小姑娘同意了,两人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6)
居住的小镇,人口三万,平时人影稀疏。今天(七月四日)不同,镇中心挤满了男女老少,等待观看独立节游行。我到达镇中心主街时,路边已满是说说笑笑的人,一派节日气氛,不少人一大早就带着折叠椅和毯子来了,为的是占到一个前排的位子。 游行上午十点开始,打前阵的是这位满脸微笑的自行车警察,很亲民吧?后边是他骑摩托的同事。小地方警察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5)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