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并非借着这句话来指责老师和对老师的工作内容进行干涉,仅仅讨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也仅仅是在自己孩子教育上的反思。
开篇名义,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句话就是说于受教主体而言,只要他是想学习的,那么肯定会有一种教学方法会让他学会,绝不会是榆木疙瘩或者朽木不可雕也。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曾经不知何时见过或者听过的施教主体的评价,像是”太笨了“,”你怎么就是不开窍呢“,基本上都是贬低打击甚至恶毒讽刺之语,我能想到的孩子往往都是低着头,不知所措,而如果施教主体并非孩子家长的话,那么家长往往也是无奈的,陪笑的,其实,孩子学不会只能怪孩子吗?我们是否也曾经从孩子的性格和兴趣阅历着手,来找到可以让孩子开窍学习的方法呢?
长久以来,老师的地位都很崇高,老师如果说了什么评价,而忙于生计的家长往往都不假思索的相信,再加上平时也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甚至于会说:”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或者认为就应该对孩子多打击多批评才能让孩子进步,在打击批评之后还可能加上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真是有种过去重现的熟悉感。
学校的教育是针对一个集体,如果这个集体中有个学生与别人不同,而老师又愿意因为这个学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能说这个孩子太幸运了,在传统教学当中,其实学生的想法是不太被重视的。我们都会希望我教什么孩子学什么,练习什么,甚至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来跟讨论一些问题,但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流行的关于写作业的段子,就深深解释了这种现象,那些能让家长们放心的孩子往往都是别人家的,好在大家也没有讳疾忌医,往往爸爸妈妈们聚集在一起,都是大倒苦水,互相取经,威逼利诱各种方式轮流上阵,只是为了让孩子这辆牛车能够在自己认可的道路吭哧吭哧前进。
当我让孩子学钢琴或者小提琴时,我并没有让他/她成为音乐家的愿望,当孩子学画画时,我也没有想过孩子要以此为生,所以老师所教都是基本技能,而学生想要学习却迟迟不得法,那么肯定就是有问题存在,这个时候要做的是找到这个问题是什么,还有怎么样来解决问题,但被长久的挫败打击的施教对象却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是批评指责受教对象,而不知这个时候才是为师最关键的挑战。如果只指责另一方而不反思自己的方式,那么受教对象要么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接受施教的填鸭式的教学,死记硬背,长久或者也能以量变积累成质变,某天突然醍醐灌顶,领会贯通,还有可能厌学,越学越烦;要么就是换老师,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而好一些的老师,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会联想,来学习。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也就是人天生就想学习。当孩子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并且尽可能维持这种学习的兴趣,但孩子又天生是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其实大人也是一样的,只是大人增加了自制力或者是囿于各种条件的取舍,所以当孩子表现出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不用非得像争夺阵地一样,非得按照某个模式来,一丝一点不能改变,毕竟,这是孩子的人生,他们在家庭里更多需要的是爱和呵护,而不是严格按照某个模式一成不变的学习练习,直至成为父母师长认可的栋梁。其实家长们大可放心一些,哪怕孩子一时没有跟上趟,那是他/她有自己的节奏,这个节奏也许是他/她在创造一个秘密花园呢。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自然我们就不能按照同一个方式去教,如果当真有怎么都教不会的学生,那是需要特别当心了,因为这个学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需要特别对待,而非早早的把这不同给标记出来,并且锯之磨之,美其名曰不琢不成器,但你会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