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的书

母亲说, 我和你爹爹经历的事, 能写成厚厚的一本书
正文

跟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34 - 刚到北大荒 )

(2020-09-23 19:47:35) 下一个

    由龙口乘船到大连,然后坐上北上的火车,不记得倒了几次车。经过四五天的颠簸,到了农场的边界——迎春火车站。那时候还没有可以乘坐的公交大巴,更谈不上私家车。还是大姐夫给联系了分场去迎春交公粮的大货车。父母亲坐进了驾驶室,我们爬上了高高的敞篷的解放牌汽车。

    汽车没有载货,有一块大帆布放在车板上,我们就坐在帆布上。汽车行驶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叮咣叮咣”地前行。我们的身体也随着剧烈地左右上下颠动,有时候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我们并没觉得遭罪,因为坐的是不用花路费的汽车。

    蓝蓝的天空上面,飘着几朵白云。半下午的太阳放射着不太耀眼的光芒,照得大地和还没发芽长叶的树林一片金黄。飞驰奔跑的汽车后面,紧跟着像冒烟似的飞扬尘土。望着道路两旁一片片洒满阳光的茂密树林,树下铺着厚厚的枯枝烂叶,还有丛生的杂草灌木,我心中顿生欣喜,高兴地跟身边的二弟说:“这个地方有的是柴禾烧啊!在这里再也不用发愁做不熟饭了!”

    刚到北大荒的那段时间,家里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还给大姐二姐家增添了很多麻烦和负担。父母亲和弟弟们住在大姐家路东面的一个半废弃的草房里。白天我跟母亲在家里做活儿,晚上去大姐家,跟外甥女挤在后屋的小炕上睡觉。那时外甥女已经上三四年级了。

    那时候觉得处处新奇也好别扭!不说别的,我们和母亲连说话也不会了呀!

    “恁吃饭吧。”“不对,是您吃饭吧。或者你吃饭吧。”大姐纠正着。“浮台不爱冒烟儿了。”母亲指着房顶上说。“那不叫浮台,叫烟囱。”“咱揍什么饭?”母亲问大姐。“揍什么揍啊,是做饭。”大姐哭笑不得。“恁给望望,哪么多隆啊?”母亲把大姐夫给问懵了。我用山东普通话翻译:“斗(就)是叫你看看,怎么办?”

    母亲照看她三岁的外孙子。母亲指着玻璃瓶子对外孙子说:“把那个玻璃棒子喊过来。”“姥姥,那是亭(瓶)子,不是棒子。是拿,不是喊。”母亲就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被纠正着。我虽然有点儿普通话的底子,但也得慢慢琢磨着是平舌音还是卷舌音,也常常被人家纠正:“你等子哈,俺给恁铰开。”“我们这里说是剪开,不是铰开。”哈哈哈!

    母亲还常常与外孙们互相攻击:“夜来何日恁妈打夜班啦?”外孙说:“那是昨天晚上,昨晚昨晚。”姥姥也会对付:“昨晚昨晚,恁都坐到碗上啦!哈哈哈!”

    真难为情,喂鸡吃食时鸡都听不懂山东话,“喽喽喽喽喽······”鸡都不过来。大姐夫过来一喊:“咕咕咕咕咕·······”鸡都呼呼啦啦地跑过来了。母亲悄悄对我说:“他们怎么能叫鸡姑姑?”哈哈哈! 真逗死人了!

    因为当时老家的房子没敢卖,父母亲怕万一在东北待不下去,还想有个退路。还有盖新房借的钱也没有还上。哥哥去大兴安岭那边干活去了,但他没有往家里拿过钱。我和二弟没有户口,人家也不让干活儿。母亲说:“咱就这么空着手穷溜溜地来了,不能给为家庭出了力的两个大闺女填补点什么,脸上没有光啊!”

    但是,当我看到北大荒这黑得冒油,种啥长啥的土地,漫山遍野的柴草,还有地里能捡到的玉米、豆子,我坚信只要勤快,在这里肯定会有好日子过的。我和母亲都想,只要玉米面大碴子断不了,就比老家强。何况等都落上户口以后,按人配给的白面还比粗粮多呢!

    看好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别说那是国营农场,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就是在农村没有户口,也没有让你干活儿挣点儿钱的地方。唯一能解决户口问题的办法,就是赶快找个对象,落上户口。迁移户口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投夫生活”。

    找对象这件事,哪是一下子能解决的啊!人生地不熟的,根本不具备自由恋爱的条件,只能等着别人给介绍。大姐还经常吹风:“告诉你哈,好的人家都自己找了,只有那些瘸的瞎的找不着对象的,有可能找你。到时候你可别挑三拣四的。”我心里想,真是落不上户,那就只能回老家了。

    那些日子,幸好我还会裁缝,还能帮别人做点针线活儿。要不一个年纪轻轻的劳动力,在这穷兮兮的家里待着,吃着别人赐给的闲饭,还不得把我给郁闷死啊!虽然那时在农场做裁缝活儿是不能收钱的,但是哪有让我白做的。人家不是让从粮本上买袋白面买袋玉米碴子,就是给点儿什么东西。这在那个时候也是管点儿用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清香的书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大家! 陪我一起回忆过去了的事情
高斯曼 回复 悄悄话 我要从头读起,喜欢这样的回忆录,写的好!
我下乡的地方,老乡在冬季农闲时都是去北大荒用花布换粮食背回来,买不起火车票,坐一段就被赶下车,再搭车,再被赶下去,有时扒装煤的货车回来,一进村吓大家一跳,小孩子说有鬼来了。想起来那时真是穷的吃不饱呀。
谢谢分享,一定认真拜读!
终于注册成功 回复 悄悄话 期待您的更新,那时候的人真的太难了,我妈妈应该跟您的年纪挺接近的,我看她这辈子都没去哪里旅游,就叫她趁着腿脚还利索去一些自己想看看的城市,她总念叨现在这样不用上山砍柴下地种田,不愁吃穿就已经很满足了。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到了一九七五年,在没有大天灾的情况下还要逃离“生我养我”的家乡!可见在毛的时代农村有多穷,农民有多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