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间,求佛拜菩萨的人很多,真正愿意潜心修佛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个现象,过去如是,现在依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估计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修佛不仅是一个需要有毅力不断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勇气不断挑战权威的过程。我这里所说的权威,包括了佛,菩萨,天神,包括了佛经圣典,也包括了那些被我们所牢记的观念和教条。
这一篇来聊聊佛家的男女观,很有趣的是,关于这个话题,相关的回答却往往是两极分化,即便是修佛的人也多是各执一词。其中有一部分人会说,佛家追求的是众生平等,所以肯定推崇男女平等,毕竟佛经里也曾提到:法无男无女。
不过呢,也有很多人会说,佛门毕竟还是崇尚男权的。你看修佛的人,包括了释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还有那些寺庙里面供奉的五百罗汉,全部都是男相。甚至会有饱学之士来告诉我们,那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其实只不过是中国本土的汉化版,而古印度的观世音,是一个妥妥的男性。以前有位熟读经书的佛家大德曾亲口告诉过我,非男身不能成佛。他还搬出《无量寿经》的经文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这本经文中,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其中的第三十五愿,就是愿“女人转生男身”,方可成佛。
上面这两种答案,明显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同时成立。那么,佛家的男女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上面所讲述的内容里面,有哪些是事实,哪些则有偏差。 首先,佛经中确实有提到,法无男无女。这是在《须摩提菩萨经》中,当须摩提被文殊菩萨问及为何不离女人身时,其明确回答:“法无男无女”。其次,释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的确都是男性;但是,五百罗汉中是有女性的,其中有一位婆须蜜多,她就是位女罗汉。这位婆须蜜多可真是个牛人,她还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中的第二十五位善知识。接下来看看观世音菩萨。在佛经中,他的确是男性。据《悲华经》记载,观世音本名“不眴”,是无量劫前转轮王无诤念的长子。不仅是在印度,在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也多呈男相,很多人都知道格鲁派的达赖喇嘛,他在藏地就普遍被视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波罗王朝时期那烂陀寺观世音菩萨像(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
最后来讲讲《无量寿经》。这本经文流传至今,有梵文本、藏译本和五种汉译本。其中梵文本和藏译本的第三十五愿基本相同,均为:“若我得证菩提,于十方无穷无尽不可思议佛净土,女人听闻我名时,发菩提心,厌弃女身,若仍转生女形,我不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好了,现在理清了事实,不过我估计有很多朋友是越看越糊涂,这佛经里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怎么就没个准绳呢?
佛家的道理广博精深,佛家经典也是卷帙浩繁。就拿大家所公认的大藏经来说吧,1997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正编》,全部106册,收集了经籍约4,200余种,23,000余卷,约一亿多字。估计我们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读不完这所有的经文。依我个人的浅见,读佛经很重要,但是,该怎么样读经,是有讲究的。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觉得我们读经的目的,是要系统地了解释迦牟尼的思想,开启自己的智慧;而不是为了抱着只言片语,去和别人争胜负,卖弄知识。佛经中关于男女平等的描述,比比皆是,而关于唯有男身方可成佛的记载,却寥寥无几。而且佛家的第一义是无分别,无概念,简单一点儿说,也就是平等的思想。正如《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果连成佛都有着性别上的区别,那还谈什么平等?我想,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
关于女身能否成佛的问题,在佛经之中,也有多处讨论。《佛说海龙王经》中:海龙王之女宝锦同大迦叶辩论,大迦叶提出观点“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宝锦女驳斥道:“如果不能以女身成佛,那么也不能以男身成佛,因为道心无男无女。” 大迦叶理屈,叹服道:“如女之辩才,不久当成无上正真道最正觉。” 佛陀亦授记道:“此宝锦女,三百不可计劫后,当得作佛。”
关于“女身成佛” 问题最著名的讨论,是《维摩诘经》中天女和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之间的辩论:
面对舍利弗“为何不转女身”的问难,天女反诘道:“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天女随即将舍利弗变为女身,告诫道:“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舍利弗并非女人,而现女身,因此女身非女;同理,男身非男,此是为无男女之分别。舍利弗恢复原相后,天女问道:“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即答:“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也就是说,男女色相身形实际上与成佛无关。
现在的印度,佛教日趋衰弱。不过,佛家思想却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不管是南传佛教,还是大乘佛教,都将释迦牟尼众生平等的思想很好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自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入藏至今,西藏的金刚乘,也叫藏传佛教或是密宗,出现了众多的女大师,玛久拉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玛久拉仲出生在公元11世纪的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她以渊博的佛学知识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不仅自己修为精深,而且还创立了藏传佛教中独具特色的宗派,女系觉域派,成为了开宗立派的女祖师。后来受她的影响,西藏还出现了女活佛制度。现在有史可查的第一世女活佛叫杰增·却吉卓美,法名金刚亥母,她于1439年创建了著名的桑顶寺。到今天为止,这一系的女活佛已经转世到第十二世的德庆却吉卓美。
玛久拉仲的唐卡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释迦牟尼时代,绝大多数的修行者和得道者都是男性呢?这其实和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习俗有关系。大家想必都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女性处于完全的依附地位,未嫁靠父、出嫁靠夫、夫丧靠子,无法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在社会地位上连低种姓的男子都不如。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提出了一切众生无有差别,无种姓之分,亦无男女之别。但是,在具体传教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僧团也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习俗,并且希望鼓励更多的女性信徒加入僧团。这就是为什么在佛经之中,会不时出现愿女身转为男身的记载。
最后想着重说一点,佛,菩萨,他们都是人。有人会说,是啊,他们是人,不过他们都是圣人。我的看法有点儿不同。我所理解的佛菩萨,他们是觉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贤。虽然现在他们都被高高地供奉在庙堂之上,受着普罗大众的膜拜;但是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曾经在世间真实生活过的凡人。
凡人和圣人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凡人都是会犯错误的。 也就是说,佛菩萨的教诲,哪怕是根据释迦牟尼亲口所言而记录编纂的佛经,也并不是所谓的终极真理。从这一点上来看,佛经和圣经是有很大区别的。据我的理解,圣经代表了神的指示和意志,是不容置疑的。而佛经,是觉者用来开启我们智慧的工具,只是一个文字的载体,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也是为什么释迦牟尼在涅槃之前慎重指出:“我传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
我现在可以体会释迦牟尼的心意,他不希望他生后的修行者,拘泥于他的言说和文字,而忽视了那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平兄解惑, 周末愉快!
谢谢平兄解释, 莲花的全身都是宝,周末愉快!
“般若波罗蜜”意思就是智慧到彼岸, 听起来挺不错的, 平兄周末愉快!
我相信佛教的因果关系, 六道轮回好像有点道理。 佛教里的莲花也是我喜欢的一种花, 莲花就是荷花吧。。。
+1
赞!
宗教信仰一旦有组织,介入世俗,就变味,就脱离本意,抛弃自身,变成世人的工具。
谢谢分享!如果是一言不发,他怎么传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