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健身方面和看展看书方面尝试了几个第一次。内心颇为震动,小述如下。
先说健身。我在健身馆周末参加活动有两年了,但从未参加过它的室内自行车运动,因其时间安排较早,早七点到八点。某时,我实在觉得,参加个自行车健身,跟完成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似的,没那么难那么了不得吧。不就是早起嘛!试一次总行的!结果,试到第二次才练习上。话说某早上,我六点半醒来,急急完成各种事项,洗漱/做早点/ 备午间盒饭等,像有强迫症似的,不干完那些就不能出门似的。结果紧赶慢赶,于7:40Am到达健身房室内自行车摆放的教师。教练是个四十岁的坐轮椅的男教练,他拒绝我进入。我就在门口观察那七八个参加训练的人们。观察下来,似乎不难也不太累,五分钟一个小段儿,强度还可以。课后问了几个车友,她们建议我早起,还说这训练课减腰减肚子特别有效。为了这话,我第二天一早起床后洗漱了就跑,准时进入室内骑行室。那天有十二人到位。为时一小时的训练,其实挺累的。它分的若干小段儿,其中包括近二十分钟站在车蹬山骑行,像自行车运动员骑上坡。我真是拼尽力气保持平衡和节奏,才没有“丢脸”。那过程中,真得是挥汗如雨,气喘吁吁。我才真感觉了啥叫“有氧运动”,啥叫“接近生理极限”。这感觉,跟我原先参加冬季五公里越野跑步比赛相似,真是好久没这感觉了,即新鲜又浮想联翩。我最联想多的是铁人三项赛中运动员骑自行车若干公里的画面,又想起环法自行车赛里那些上坡的镜头,真是不尝试不知道啊!至少不知自行车座这么磨皮肤!哈哈!(在国内健身馆,动感单车是在个玻璃房内,全天可使用,有专门操课时间。而这间政府办的运动馆,无专门空间,操课前有人拖自行车设施进操房,练完后又收回角落去了。)这次尝试再次论证了,不尝试就不能有现实体会的老经验。教练放的音乐也很真振奋,有几首歌我大爱。其实最爱他教的方式。很棒的体验!
另一个“第一次”是我某日参观MOMA。参观前,在休息区等女儿,顺手拿起桌上的画册翻看。不期然,在一本介绍德国炭笔画作家的合集画册里,看见几幅极像特勒惠支版画作品风格的炭笔画。于是就查百度“鲁迅推崇的德国女版画家是谁?”,于是真就看到我曾有印象的那些呐喊着的穷人类型的版画,还真在美术册的画页下面看到特勒惠支的名字。冥冥之中,又跟鲁迅先生暗合了一下“左翼的艺术家到底该为谁发声?怎样发声?”颇感慨!这么久了,我才刚有机会再见特勒惠支的作品,原来不光鲁迅推崇她,她本国也对其很重视,有专门纪念馆展出其作品。那作品是1901年左右创作的。1930年代鲁迅介绍进中国。2025年我在MOMA的礼品部见到其美术册。这是怎样一个偶遇啊!
再一个第一次是看书时偶见,我在图书馆遇到川端康成写的“东京人”。作为一个“写字人”,很关注这诺奖得主,是怎么写长篇巨制,怎么落笔塑造人物的?他文笔很细腻,人物塑造很丰满。但川端先生已去世近五十多年了,现今的小说该怎么写?而又读去年诺奖得主韩江的(失语者),也是看她怎么写人物?与川端非常不同,相同的是两著者都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敏锐的观察与思考。是否说写字的人,都是敏感又allergy 才行呢?在现实的各种压力下,人不是要学钝感力?抗压力?外松内紧?外松内松?久思而不得。但有一点是,得坚持去写,无论出彩与否,因这是写字的人与外部的对话,是创造性的活动。
仅以此记几个第一次给予我的触动。它们证明我活着、有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