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空去曼岛the public theatre去观摩了Ma-yi theatre演出的小剧场单人独幕剧”did you eat?”.观后深深赞叹,夹杂着颇为复杂的感受。小述如下。


Ma-yi theatre是纽约亚裔非谋利性质的一个演出社团。我关注他们好久了。他们每年约有三四部舞台剧演出。因时间机缘问题,我很难碰上,总有些遗憾。
我因关注曼岛59th59theatre 的各种小剧场话剧演出已久,再看了那里若干部之后,总有小小不满足。不是那些剧水准不够,是有些题材我没兴趣。我总想,若有个亚裔剧团亚裔艺术总监,亚裔剧作者,亚裔演员,演出亚裔关注的事物,那该多好!
这回观摩Ma-yi theatre 的演出,实在是完美解决了我的那些不满足。“did you eat?” 一剧是由美籍韩裔女生z kim作为剧作者和表演者。当然幕后有各族裔的艺术工作者组成团队完成了这剧的制作和演出。它的主题-韩裔女性的艰难成长之路,或是亚裔家庭文化与美国民主文化的冲突。这亚裔社会对女性双标使女生艰难成长之路,及移民后文化冲突之状,其实都在各个亚裔家庭里上演着,很有同感共鸣。
故事是由那韩裔作者及演员独自在台上自述她的成长史。她由一对韩国父母在韩国生养长大,出生即不受待见,因父母极盼男孩。屡遭挫折在夹缝中生存的她,(期间父母离异,她在两个家庭中穿梭)。十五岁那年被送到美国读寄宿学校,一年后父亲突然断供不再支付学费生活费。女孩艰难求生(多次自杀未遂),直至遇到真爱她愿同她长期共同生活的男生。而那原家庭,母亲后濒与破产,不断要求女孩寄钱,终于关系破裂。而父亲,消失多年后希望女儿忘记过去原谅他去看望他,女孩拒绝了。即终于女孩理清了主次,从有毒的家庭压迫中逃离出来,一切以自己的心意为主,自我生存为主。她迎来了个人的觉醒和自我独立。剧终。(其中,did you eat?,是女主母亲关心她的有限表达方式,贯彻始终)。
那主演及唯一演员,演得很棒。她台词清晰,身体语言到位,表达充分形式多样,个人充满自信。其他,舞台装置简洁到位,音乐及灯光与剧情配合很好。总之,这一团队制作了一台较高水准的独幕剧。可喜可贺!我惋惜自己不知错过了多少场,这亚裔剧团奉献的话剧演出,以后得多观摩观摩。(当然观摩纽约本地小剧场演出也是必要的,开阔眼界)。
不过呢,我也心下思考,这剧有多少当地美国观众会来捧场。这剧院(the public theatre)共有五个小演出场。Ma-yi theatre是常驻这剧院其中一分剧场,座位有一百二十左右。当日,楼上有其他演出似更受本地美国人喜欢,而此场演出有一半观众都是亚裔。
另,我也稍觉得此剧稍有点儿苦情之嫌。女主身世稍曲折,她的遭遇很多来自亚裔原生家庭的老观念-如重男轻女,如父母对孩子的绝对控制,再如家丑不外扬(如女孩高中被父亲断供后,为继续求学,不断打工,身心受损,跟学校辅导员要抗焦虑药。其母亲远洋电话对辅导员撒谎称家庭合睦没问题,是女儿乱讲编瞎话等等)。对比美国这边的民主文明,仿佛韩国社会家庭是个“家法猛于虎”的畸形社会。那剧讲的是出生于八十年代韩国女生的遭遇。我猜测现在的韩国社会和家庭应该也有进步吧。当然同比,中国社会中国家庭也该有些进步了.
故而,这剧在纽约的亚裔人士看了共鸣会多一些。本地美国人看了会怪异会同情女主。但话说女主这样的经历,在亚洲社会里遭遇过的女性们又何止亿万?比这悲惨的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光揭伤疤,更需要行动推进亚洲国家立法保障女性权益,否则就成小小“卖惨”了,影响力会小一些。(因我读过或看看过挺多女性文章,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女性,所述所写都是惨事儿,仿佛逃离到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是唯一指望,似思维有所欠缺,或者说这样想符合西方主流社会怜弱怜贫的价值观,但其实逃离一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故还需在本国进行长久争取才能争得相似境遇妇女的福祉。
(同时,我既希望我女儿去观赏这剧,又害怕她看了以后,成了像那剧女主角那样深深指责做母亲的我做得不够的“讨债的女儿”。因孩子们都很熟悉“童年创伤““原生家庭的伤害”这类辞藻。再授予她这“一柄利剑”,用它“戳向我”,那可是自找没趣呀!哪里有完美的父母呢?等孩子再成熟些,才能理解什么是“不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父母”)。
仅以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