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西安游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观Met的两个新展有感

(2025-10-25 14:24:07) 下一个

近日偷空去了一趟Met,看了两个新展。颇有感触,小述如下。

其一,是tailor and black trimm ing.我一开始没理解,以为是路易威登品牌的回顾展,就急急地走进去,脑海中想着是大名牌的高定那些东西,西式晚礼裙什么的,尽显欧美社会高端服饰文化。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至少一半展品是英法社会在十八十九世纪时,给其黑人家仆的“贵族化”穿着。即十八十九世纪英法上层阶级,为了悦目,给服务自己的黑人仆役定制穿着呢制或成套礼服或燕尾服,让其成为与城堡厅堂家具陈设相匹配的“人道具”,衬托自己白人面孔高贵服饰。。。这意象,维持了好多年。。。
甚而,至今对酒店类服务岗位的制服影响甚重。(如五星级酒店门童基本都穿着呢制考究大衣,上面如军官装那样亮闪闪的许多金色扣子)。且陈列的几套有180年历史的仆役制服,有些都是路易威登公司出品,专供英法达官贵人打扮自己仆役,让他们穿着一百多年前类贵族礼服似的衣服服务自己。如图。
其实我也注意到,即使美国黑人解放有二百年了,现今很多黑人还是很容易从事传统服务业,如给人做保姆等等,只是现今不大穿制服了。故他们穿着华贵衣服做服务的图片,如图,让我看起来很惊讶。那是180年前。我能分析来的是,可能那时那些黑人仆人一年也挣不到他那一件制服钱,当“工作需要”,主人会提供。那黑人仆人们对这些衣服是何观感呢?荣幸?平淡?羡慕白人主流社会的服饰文化观念?亦或都有吧。
这让我想到,中国上世纪初到四五十年代,有开埠的沿海城市,有一群中国公民专门服务来华洋人,沉浸久了,可能也“洋化洋气”了,慢慢欣赏模仿西式的穿着西式的做派。比如上海就遗留有一批“老克腊”,一切穿着起居以地道洋派为目的。跟这黑仆人着华丽“老式贵族式”制服,有何相似性?不解沉思中。
那展会有一半内容是,当代黑人群体中穿着华服者的着装。有些是把路易威登等的现成套装解构变化,有些是非洲设计师设计的来源于非洲传统的改良华服。但好些套花哨华丽的Look,看起来像是大牌转为黑人可服务努力打造,适应他们的皮肤颜色和欣赏口味,又用料高端些。有些像马戏团小丑靓丽色块的连裤男装,让我想起在FIT的服装展览馆看到的现代衣饰,及在黑人街区偶尔看见的路人衣饰。颜色很跳,亮紫色或亮橙色。这是现当代,黑人推崇的华服。
展厅里,有一半多参观者都是黑人,他们似挺喜欢现当代那些Look。对我来说,稍怪异。
总归,这展览让我思考了一下从未想过的问题,即黑人们掌握其话语权时,他们希望自己通过服装表现出的Identity,到底是什么样的?而我们华裔自己,在相似情形下,又希望通过服饰传递出怎样的Identity。反正我刚来会错意时,是抱着欣赏学习路易威登类大牌所传达的西式华贵“洋气”去的。我这移民,是否终极目标是跟西人一样衣着一样“洋气”。这是入乡随俗,还是Identity不清?展览让我思考。
另一展览,叫“when objects dream”,是个小型当代设计展。有很多黑白照片,有装置,有影像。主角是物品。反正我没看出多大意思来。仿佛艺术家们思绪给限制在物品里,觉得它们“美”。。。我不大了解,这些艺术品制作过程是否繁复,只觉得比起经典的传统的艺术品,感觉思维挺浅陋,但总是在探索中吧。
看完两展览,我就撤了!Met太大,而基础陈列已看过几次,路过都“熟视无睹”。唯一我悟出的是,没赶上Tour,应该是有Tour的讲解,会加深对各时期各主题艺术品的理解。这体会,再回家后观看(陈丹青讲北朝墓室壁画线条之美)的视频后,感触更深。我和很多国人们,真需要中国艺术家在学贯中西之后,进行的艺术普及教育。沁润心脾,非常受用!
仅以此记!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